2025年9月中旬,韩国政坛风云骤起。
随着总统李在明从美国归来,不到两周,一家由韩企投资在佐治亚州的电池工厂遭遇美国移民局突击,三百多名持有工作证的韩国技工被押走,轰动了整个韩国。
可想而知,这场“盟友大考”成了舆论的爆点,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上的批评声一浪高过一浪,大家都在质疑这是不是朋友该做的事。
而美方态度强硬,特朗普一句“抓得没问题”,简直是在韩国人伤口上撒盐。
韩国国内的不满迅速发酵,李在明面对民意压力做出了四项决策。
首先是要把受到美国刁难的技工们尽快接回来——这是他必须给国民交代的事。
这批技工本应在九月十日返乡,却因美方拖延晚了一天。实际上,美国也不傻,这类核心技工没了,相关产业就瘸腿了。
但最后韩国还是把人接回家,只不过原先花在美国产业上的大笔投资,如今前景堪忧,两大韩企的股价当天就一起下滑十几个亿韩元蒸发,对未来在美投资的企业也是一记闷棍。
紧接着,李在明转身朝中国示好,从开放中国团队游客免签,到限制敏感地带的示威活动,再到暂停对菲律宾的7000亿韩元贷款,可以说动作连贯,信息很明确。
旅游业曾经靠中国游客赚得盆满钵满,但近几年形势下滑,于是韩国一边广开大门,一边压制可能影响游客体验的示威,直接为中国游客在韩国“买买买”搭桥铺路。
内部会议上,他还特意强调不能让所谓团体破坏外交氛围。
说白了,之前表现冷淡,现在是拉拢中国游客缓解经济压力,有些“精明”的味道,被不少人看穿。
暂停对菲律宾的援助更像是摊牌给美国看。
谁都知道,这种贷款背后其实含着打配合印太战略的意思,过去韩国对美国表忠心也用这种方式,现在“暂停”援助,是向美国表达不满——但不是放弃,什么时候美方关系缓和,这笔贷款随时能恢复。
李在明的这些操作,说是“向中国靠拢”,实际上还是有点“见风使舵”。
韩国面临美国盟友身份压力下,经贸利益和世界局势成了绕不开的话题。
韩国政府的一系列调整,看起来新鲜,归根到底是为应对眼下的现实难题。
此刻的选择,也许只是权宜之计,并无彻底改变方向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