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远程空袭卡塔尔多哈的事件不仅在中东引发轩然大波,更让全球重新审视美国所谓“安全承诺”的含金量。
以色列以打击哈马斯高层为名,动用8架F-15和4架F-35战机,跨越1700公里直扑红海上空,对多哈实施导弹打击,结果既未伤及目标,反而误炸了谈判代表的家属和卡塔尔官员,这一行动的背后暴露出美国安全体系的致命软肋,也让海湾国家对“靠山”的真实角色有了清醒认知。
令人震惊的是整个袭击过程中卡塔尔耗资数百亿美元从美国采购的防空系统——包括爱国者-3导弹、阵风战机、台风战机和美制大型雷达——竟然全程“失声”。
以色列战机临空,卡塔尔的天际线却毫无波澜,防空系统形同虚设,更耐人寻味的是以色列只在行动前几分钟才通知美方,而美方的反应几乎可以用“冷漠”形容。
无论是防空系统被“人为锁定”,还是美国有意“放水”,亦或直接为以色列“开后门”,结果只有一个:卡塔尔的安全保障在关键时刻不堪一击。
这一事件也直接动摇了美国在中东的信誉根基。
卡塔尔和其他海湾国家痛感,美国的安全承诺不过是一纸空文,关键时刻“靠山”可能变成“看客”,甚至是“合谋者”。
《华盛顿邮报》直言这次空袭让美国在中东的信誉遭遇严重危机,卡塔尔政界和民众开始反思,巨额军购换来的究竟是安全,还是一场精心包装的幻觉?
相比之下巴基斯坦依靠自主武器体系遏制印度威胁的经验,成为海湾国家新的参照,卡塔尔要想摆脱被动,必须重新考虑安全战略和合作伙伴。
美国政府对此的反应同样耐人寻味,事发后美国罕见地支持联合国安理会谴责以色列的声明,无论是为了安抚卡塔尔这个“金主”,还是与以色列进行某种政治分工,事实都已改变:以色列的空袭公然挑战了中东主权和地区秩序,迫使海湾国家重新评估自身安全体系和外交路线。
在当前国际格局下,“中立”越来越奢侈,美以的强势行动意味着世界上真正的“中立国”已经难以立足,小国在大国博弈中左右逢源的时代正在终结,未来唯有选边站队,否则就可能成为强权的牺牲品。
与美国模糊、摇摆的立场不同,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上的表态异常坚定,9月11日,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大使直言不讳,严厉谴责以色列侵犯主权、破坏和平,坚定支持卡塔尔。
卡塔尔对此高度评价,公开发文称中国的发声“特别正义”,不仅是对本国的支持,更为动荡的中东注入了和平与公信力。
中国的表态不仅仅是外交辞令,更是对国际秩序底线的坚守,以色列空袭多哈正值各方推动停火谈判之际,几乎是公然践踏了调解人的努力。
中国的“坚决反对”,不是简单的选边站队,而是对国际规则的捍卫——任何国家都不能随意轰炸别国首都,卡塔尔的“公开致谢”,表面是外交礼节,实则是对信任的转移。
越来越多的中东国家开始明白,所谓“安全伙伴”美国并不可靠,反而是中国一贯主张劝和促谈、不选边、不添乱,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靠的不是武器霸权,而是公信力和规则,强权可以突破底线,但中国亮出的“规则之灯”,不仅照见了正义,也为世界带来新的选择,国际社会不应只有强弱之分,更应有是非之别。
值得一提的是卡塔尔感谢中国坚定发声的同时,关于采购中国红旗-9防空系统的讨论也再度升温,曾经搁置的项目,如今有望重启,卡塔尔用实际行动表明,安全不能只寄托于“盟友承诺”,更要依靠自身实力和多元合作。
世界格局风云变幻,没有永远的庇护所,中东国家能否像沙特那样自立自强,关键还在于自身“硬实力”的提升,否则甘当看客,终究会沦为大国博弈下的牺牲品。
在当下国际环境中选边站不再是冒险,而是生存的必然,以色列空袭多哈,已经彻底撕开了“安全保障”的遮羞布,所有国家都必须重新思考,谁才是真正值得信赖的伙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