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深圳市龙华区发布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新规,就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划分事项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民治、福城街道试点,划分疏导区、管控区、严禁区等三类流动摊贩经营区域,通过申请准入、摊位分配、常态化监管等举措加强流动摊贩综合治理。
这是龙华以“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破解电动自行车乱停放难题不到一个月内,再次向困扰市民的摆摊乱象出手,意味着龙华在“规则引领+多元共治”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探索道路上,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
投诉多,管理难!深圳地摊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
2023年9月,新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首次明确允许划定摊贩经营场所,标志着地摊经济从“全面禁止”转向“有条件放开”。
法规层面的突破被寄予厚望——期望在规范管理下,“地摊经济”能够释放其便民利民、促进就业的“烟火气”。然而,政策落地过程却远比预想中复杂。
今年7月,奥一网 “走好新时代网上群众路线大调研” 栏目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深圳多个区的街道在实践中面临选址和管理难题,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油烟噪音污染、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问题让基层治理陷入民生投诉不断的现实困境。
“无地可划” 使得分区治理难以推进,部分街道因地域空间有限、居民反对等原因,无法找到合适场所划定为摊贩经营场所;流动摊贩 “打游击” 的特性难以管控,他们没有固定经营时间和地点,执法人员清理后很快又会转移阵地;利益平衡难也成为共建共治的阻碍,摊贩、居民、商铺经营者等各方利益诉求不同,难以达成共识。
无地可划,无序摆卖!深圳地摊经济五大治理问题亟待解
政策善意如何在深圳落地生根?专家代表建言
理念升级:从 “城市执法者” 到 “人民管家” 的转变
长期以来,城管在公众心中往往被贴上 “执法者” 的刻板标签,甚至因此被推到舆论对立面,让城市管理工作陷入被动。如何转变角色和形象,提高基层治理效能,是城市管理者面临的一大难题。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据悉,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希望借助此次针对流动摊贩的综合执法改革,重塑城管形象。
“我们既是管理者,更是服务者,既要保障城市高效有序运转,更要为市民提供优质暖心的服务。”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此次行动为契机,推动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理念和形象的转变,从单纯的“城市执法者”转变为“城市管家、人民管家”。
为此,该局按照深圳市城管和综合执法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摊贩经营的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城市管家、人民管家”的工作理念,按照“科学分区、数智治理、媒体监督、多元共治”的工作思路,以民治、福城街道为试点,系统开展流动摊贩综合治理工作。科学分区为治理提供清晰框架,数智治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率与精准度,媒体监督确保治理过程公正透明,多元共治则汇聚各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共同解决长期以来流动摊贩治理的难点与痛点。
规则落地:“三区”划分,精细化管理防止“一刀切”
面对流动摊贩乱摆卖这一复杂治理难题,龙华区在经过前期深入调研和准备后,于9月15日推出了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新规。
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在公告中表示,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拟在民治、福城街道试点,划分以下三类流动摊贩经营区域:
严禁区(红色):全时段禁止流动摊贩经营;
管控区(黄色):结合居民需求和管理实际,允许在特定时段和区域规范化经营;
疏导区(绿色):专门规划的经营区域,允许符合条件的流动摊贩在规定时段及划线范围内规范经营。
除管控区、疏导区外,其他区域原则上均为严禁区。
数据显示,龙华区民治街道初步划定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色)20个、管控区(黄色)5个;福城街道初步划定流动摊贩经营疏导区(绿色)9个、管控区(黄色)6个。
“三区” 划分模式具有积极意义。以往,面对流动摊贩问题,部分地区常采用简单驱赶的粗暴管理方式,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容易引发摊贩与执法人员的矛盾,损害政府形象。而龙华区的“三区”划分,通过科学规划,承认了流动摊贩存在的合理性与必要性,为其提供了合法的经营空间,同时也明确了禁止经营的区域,保障了城市核心功能和居民正常生活秩序。这种精细化的管理模式,既提升了城市管理精度,又体现了城市温度,让流动摊贩治理工作更加人性化、科学化。
规范运营:全链条闭环管理,确保 “放得开也管得住”
为确保流动摊贩在规范的轨道上经营,实现 “放得开也管得住” 的目标,龙华区建立了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从准入、分配到日常监管、执法保障,各个环节层层把控,形成完整的管理链条。
在准入机制方面,龙华区明确了严格的申请条件。申请人原则上应为本街道辖区居民(提供居住证或社区居住证明),禁止跨街道流动经营。申请人向所在街道提交摊贩经营区域准入申请表,提供有效《健康证》,明确填报经营内容、经营时段等信息。
摊位分配机制强调 “公平公开公正” 原则。由于部分疏导区和管控区的摊位资源有限,为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不公等问题,龙华区由街道根据经营区域摊位供需情况,对符合条件的申请人,通过分级分类抽签、摇号等方式进行摊位分配。分配结果确定后,将向流动摊贩经营者发放登记卡及摊位二维码,实现 “一摊一码” 管理。
日常监管环节,龙华区推行 “摊前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安全)责任制,街道与流动摊贩经营者签署摊贩经营承诺书。经营者在承诺书中明确表示将诚信守法经营,自觉承担保障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消防安全等社会责任,落实 “摊前三包” 责任。
所属街道联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卫生健康等相关部门,对经营区内摊位的食品、卫生、安全等情况实施常态化监管,并对摊位撤销或存续进行动态评估,违规经营者将予以清退。在严禁区内,经文明劝导后责令整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将依据《广东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管理条例》《深圳经济特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依法依规采取罚款、没收相关物品及经营工具等措施。
共建共治:开放征求意见,引入多元力量强化监督
流动摊贩治理并非管理部门单方面的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因此,在流动摊贩综合治理过程中,龙华区积极引入多元力量,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
为确保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划分科学合理,符合市民需求和城市发展实际,龙华区主动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自2025年9月15日起至2025年9月19日,市民可通过扫描公告中提供的二维码,反馈对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划分的意见和建议。
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对所有收到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认真梳理、充分研究,进一步优化完善方案。最终的流动摊贩经营区域划定情况,将通过“深圳龙华”公众号等官方平台向社会公开,确保市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在强化监督方面,龙华区创新性地引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全程参与监督。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可通过调研了解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推动治理工作不断改进。
媒体将全程报道流动摊贩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媒体的报道,不仅可以让更多市民了解流动摊贩治理政策和进展情况,还可以促使管理部门规范执法行为,提升治理水平。
流动摊贩治理是超大城市管理中的一大难题,涉及民生保障、城市秩序、公共安全等多个方面,平衡各方利益诉求难度较大。龙华区此次推出的流动摊贩综合治理新规,通过理念升级、规矩落地、规范运营、共建共治等一系列举措,为破解这一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采写:奥一新闻记者 蒋清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