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洪武三年的那个秋日,朱元璋的龙颜含怒如雷电将至。
皇城工地上,文武百官战战兢兢,无人敢抬头直视。
"刘伯温!朕给你一年时间,你就给朕交这样的答卷?"
皇帝的声音在工地上回荡,震得飞鸟四散。
陈明远的额头冒出冷汗,王铁匠的手在微微颤抖。
所有人都知道,这一次刘伯温怕是在劫难逃了。
一年来的工程拖延,让这位开国功臣面临生死关头。
"朕要治你欺君之罪!"朱元璋的话如刀锋般锋利。
刘伯温却在这时缓缓抬起头,面色平静如水。
他躬身一拜,说出了那句改变一切的话:"陛下请看——"
01
洪武三年春,应天府的晨雾还未散去,刘伯温就已经站在了城外的空地上。他手里拿着朱元璋亲自下达的圣旨,旨意很简单:修建新皇城,彰显大明天威。
刘伯温看着面前这片广袤的土地,心中已经有了盘算。他知道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调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无数民夫。更重要的是,这关系到大明朝的根基,容不得半点马虎。
陈明远快步走了过来,他是工部尚书,负责这次工程的具体管理。陈明远的脸上带着兴奋,也带着忐忑。
"刘大人,皇上的旨意您都看过了吧?"陈明远问道。
"看过了。"刘伯温点点头,"你准备得怎么样了?"
"我已经让人把各地的工匠都征召过来了。"陈明远拿出一份名单,"这里有最好的石匠、木工、铁匠,还有泥瓦匠。"
刘伯温接过名单,仔细看了看。名单上的名字都不陌生,这些都是各地闻名的手艺人。他们有着自己的作坊和徒弟,有着安稳的生活。现在为了国家大业,他们要放下一切,来到这里。
王铁匠是第一个到的。他从山东老家赶来,带着妻子和两个儿子。王铁匠今年四十出头,手艺精湛,在当地很有名气。他的铁匠铺生意不错,养活一家人绰绰有余。
"王师傅,辛苦了。"刘伯温亲自迎接。
"不辛苦,能为国家效力是我们的荣幸。"王铁匠的话说得很实在。
刘伯温点点头,他看得出王铁匠是个老实人,也是个有本事的人。这样的人最值得信赖。
张木工和赵石匠也相继到达。张木工是个瘦高的中年人,说话慢条斯理,做事一丝不苟。赵石匠则相反,身材魁梧,声音洪亮,但手艺同样出众。
三天后,所有的工匠都到齐了。刘伯温把他们召集在一起,开始查勘地形。
这片土地看起来很平坦,但刘伯温知道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让赵石匠带着人先挖几个探坑,看看地下的情况。
"刘大人,按照惯例,我们应该先看看图纸。"陈明远提醒道。
刘伯温点点头。这些图纸是前朝遗留的,出自名匠之手,向来被奉为经典。图纸画得很精美,每一个细节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按照这个图纸,三年可以完工。"陈明远说道。
刘伯温仔细研究着图纸,眉头慢慢皱了起来。他发现了一些奇怪的地方,但一时说不上来是什么。
工程开始了。民夫们挥汗如雨,工匠们各司其职。王铁匠负责所有的金属构件,张木工负责木结构,赵石匠负责地基和石墙。
开工的第一个月,一切都很顺利。地基开始挖掘,材料源源不断地运来。朱元璋也派人来视察过几次,对进度很满意。
第二个月,问题开始显现。
赵石匠找到了刘伯温,脸上带着忧虑。
"刘大人,这地基的走向有些奇怪。"赵石匠指着挖好的基坑说道。
刘伯温走过去看了看。基坑挖得很深,也很整齐,完全按照图纸的要求。
"哪里奇怪?"刘伯温问。
"按照这个方向挖下去,遇到雨季必定积水。"赵石匠的话让刘伯温心中一惊,"我们石匠世代相传,最懂地势。这个方向不对。"
刘伯温让赵石匠继续说下去。
"您看,这里地势稍高,那里稍低。按照图纸,正殿要建在低洼处。雨水会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赵石匠蹲下身子,用手指在地上画着,"就算做了排水沟,也架不住水大的时候。"
刘伯温认真听着,心中的疑虑更重了。
第三个月,张木工也找到了刘伯温。
"刘大人,这木料虽然看着华美,但用在承重部位怕是不妥。"张木工拿着一根木料说道。
"怎么不妥?"
"这种木头好看,但不够结实。我们乡下盖房子从不用这种木头做梁。"张木工敲了敲木料,发出闷响,"您听,声音就不对。好的承重木料应该声音清脆。"
刘伯温仔细看了看这根木料。从外表看,确实很漂亮,木纹细腻,颜色也很好看。但张木工说得有道理,外表和实用是两回事。
王铁匠也有类似的担心。他找到刘伯温的时候,带来了几块铁料的样品。
"刘大人,这些铁料的质地有问题。"王铁匠把铁料放在刘伯温面前,"您看,表面光滑,但里面有沙眼。用这样的铁料打制构件,用不了几年就会断裂。"
刘伯温拿起一块铁料仔细端详。在阳光下,确实可以看到一些细小的孔洞。
"那应该用什么样的铁料?"刘伯温问。
"要用含碳量高的好铁,打制出来的构件才结实。"王铁匠说道,"虽然不好看,但管用。"
三个工匠头领都提出了同样的问题:图纸上的设计和材料选择,从实用角度来说都有问题。
刘伯温开始暗中调查。他重新研究了图纸,也实地勘察了地形。慢慢地,他发现工匠们说得都对。这些图纸虽然出自名匠之手,但更多考虑的是美观,而不是实用。
洪武三年秋,工程已经进行了半年,进度却不到预期的一半。
陈明远开始着急了。他多次找到刘伯温,催促加快进度。
02
"刘大人,这样下去怎么向皇上交代?"陈明远的额头上已经有了汗珠。
"再等等。"刘伯温的回答总是很简单。
"等什么?工匠们都在等着开工,材料也都准备好了。"
"材料需要重新选择,地基需要重新规划。"刘伯温说道。
陈明远不理解:"图纸都是现成的,为什么要重新规划?"
刘伯温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给我更多时间。"
朱元璋得知工程进度缓慢后,开始派人频繁询问。每次问到具体原因,刘伯温都说需要更多时间准备。
皇帝的耐心在一点点消耗。朱元璋是个急性子,最不喜欢拖拖拉拉。更重要的是,修建皇城是他向天下宣示大明威严的重要举措,不能有任何闪失。
工地上的气氛也开始变得紧张。工匠们不明白为什么要一拖再拖,他们远离家乡,心中都有牵挂。
王铁匠的妻子找到他,眼中带着泪花。
"当家的,家里的铁匠铺都要倒闭了。徒弟们等着你回去呢。"
"我也想回去,可这是皇命。"王铁匠无奈地说。
"说是为国效力,可这样拖下去,家里怎么办?"
王铁匠没法回答。他也不明白为什么要一直拖延,明明可以按照图纸开工的。
张木工和赵石匠也面临同样的问题。他们的家人都在催促,学徒们也需要指导。长期在外,生计成了大问题。
陈明远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作为工部尚书,他要对整个工程负责。每当朱元璋询问进度,他都感到如坐针毡。
有几次,陈明远想要直接向皇上举报刘伯温拖延工程。但念及两人多年的交情,他始终没有开口。
洪武四年春,整整一年过去了,工程进度依然缓慢。
朱元璋终于忍无可忍。
"传旨,朕要亲自去工地看看!"皇帝的声音在朝堂上响起,所有大臣都感到了暴风雨的来临。
消息传到工地,整个工地都乱了套。
陈明远连夜找到刘伯温,脸色苍白如纸。
"伯温兄,这次皇上是真的怒了。"陈明远的声音都在颤抖,"你到底在做什么?再这样下去,不仅你要掉脑袋,我们这些人也要跟着遭殃!"
刘伯温依然很平静,仿佛这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你有什么打算?"陈明远问道。
"明日皇上来时,一切自有分晓。"刘伯温的话让陈明远更加不安。
工匠们也开始恐慌。他们担心皇帝怪罪,连累家人。有人开始收拾行囊,准备逃跑。
王铁匠找到妻子,把仅有的银两塞给她。
"你带着孩子先回老家,等这边的事情结束了我再回去。"
"不行,要走一起走。"王铁匠的妻子抓住他的手。
"皇帝要来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王铁匠的眼中有了泪花,"万一我有个三长两短,你们娘仨还能活下去。"
张木工也在做同样的安排。这些朴实的工匠们,面对可能到来的灾难,首先想到的是家人的安全。
只有赵石匠还在坚持。他找到刘伯温,坚定地说:
"刘大人,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相信您是对的。"
"为什么?"刘伯温问。
"因为您是真正懂行的人。这一年来,您问的每一个问题都问到了点子上。"赵石匠说道,"我做了一辈子石匠,见过太多豆腐渣工程。您不是在拖延,您是在负责任。"
刘伯温点点头,心中涌起一阵暖流。在这个关键时刻,还有人理解他的苦心。
第二天一早,朱元璋的銮驾就到了工地。
皇帝穿着黄色的龙袍,脸色阴沉如铁。文武百官跟在后面,每个人都小心翼翼,生怕说错一句话。
朱元璋先是绕着工地走了一圈,看着停滞的工程,脸色越来越难看。
挖了一半的地基,堆放整齐的材料,还有那些忙碌却无所事事的工匠们,这一切都在提醒他:工程确实严重拖延了。
"刘伯温何在?"皇帝的声音如雷鸣般响起。
刘伯温从人群中走出,不慌不忙地来到朱元璋面前,跪下行礼。
"臣刘伯温参见陛下。"
朱元璋居高临下地看着他,眼中的怒火几乎要喷涌而出。
"刘伯温!朕给你一年时间,你就给朕交这样的答卷?"皇帝指着停滞的工程,声如雷鸣,"朕要治你欺君之罪!"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陈明远的额头冒出了冷汗,王铁匠的手在微微颤抖,就连一向镇定的张木工也紧张得说不出话来。
刘伯温缓缓抬起头,面色平静如水。他没有为自己辩解,也没有显露出丝毫恐惧。
他躬身一拜,说出了那句话:
"陛下请看——"
朱元璋愣了一下,不明白刘伯温要让他看什么。
刘伯温站起身来,走向工地深处。朱元璋带着满腹疑问跟了过去,文武百官和工匠们也都跟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