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执笔写秋月,我就不能直接写秋月。
我要写——
它是李白杯中未饮尽的一缕寒霜,
是苏轼词里照耀千年的一轮婵娟。
我要写——
月光是如何漫过谢家的池塘,
是如何拂过唐代戍边的关隘,
又是如何悄悄的停泊在——
李清照晚来独倚的西楼。
我要写——
写它,圆如明镜,照见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深情;
写它,瘦如弯钩,勾出心底欲说还休的忧伤。
不过,我的文笔再好,也逃不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早已写尽的璀璨诗篇。
接下来,就分享一首极美的《秋月》,让我们一起浸泡在古诗词中,在清辉流转的字里行间,感受一轮秋月的宁静和悠然。
“清溪流过碧山头”,清澈的溪水,绕着青翠的山头,仿佛自半空倾泻而下。
开篇以流水之动,写秋夜之静,勾勒出一幅既灵动又清幽的秋山画卷,溪水清冽,山色凝碧,万物都笼罩在无边的月华之中。
这一切,都是诗人在月光下独行时,目光所看到,耳边所听到的清绝景致。
“空水澄鲜一色秋”。清夜无尘,月色如银。天光与水色交融,澄澈明净,共同织就成一幅空明澄净的秋夜图景。
这一句化用谢灵运:“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的意境,将天空与溪水融会一色,强调月光下的清透纯净。
也正是因为皎洁的月光,才会在夜色中看到清澈的溪水,苍翠的山头,还有澄澈的夜空。
“一色秋”,“一色”不仅是颜色的统一,更是心境与物境的合一,构建出一个毫无杂质、纯粹纯洁的理想世界。
让我想起张孝祥在《念奴娇·过洞庭》的诗句: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也正是如此空灵的月下景致,让诗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得超然起来,仿佛远离了人间。
“隔断红尘三十里”,此时的我悠然忘机,尘世间的种种烦恼都抛掷至脑后,与红尘相隔三十里之遥。
“三十里”,并非真实距离,暗指心理与境界的隔绝,虚指其远,用来表达诗人主动远离世俗喧扰,寻求精神上的隔离与超脱。
而此时月光下的这座秋山,正是诗人在人间一直寻觅的世外桃源。
“白云红叶两悠悠”。白云在自由舒卷,红叶在自在翩跹,两种悠然,一种闲适,在空寂的山谷间安然从容。
尾句“白云红叶两悠悠”是全诗的点睛之笔。
白云飘荡于天,红叶摇曳于地,一白一红,一高一低,却在“悠悠”中同频共振。
它们无拘无束,悠然自得,既是自然之态,也是诗人心中闲适无为、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的外化。
“悠悠”,两个字尤为精妙——既写云之飘荡、叶之摇落,亦写心之超逸、意之无穷。语淡而境远,正是这悠然之韵,让整首诗超脱形迹,步入天人合一的化境。
整首诗,短短28个字,语言清淡简练,韵致悠远,没有一个字着笔秋月,但是却通过清溪,碧山,白云、红叶等元素的描写,写出了温柔清朗又无处不在的月光。从而构筑出一个隔绝尘嚣、色彩明净、节奏从容的秋山之夜。
附上全诗如下: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
北宋·程颢《秋月》
关于这首诗的作者,一直存在争议,有的说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程颢,有的说是南宋理学家朱熹。
不管是谁写的,这样一首清丽淡远的宋诗佳作,都是宋诗中不可多得的典范。
图片原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