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江洲 中国人体工程学研究院书记
若将中华民族比作一个向着伟大复兴奔跑的生命体,那么"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便是贯通全身的"生命主轴"——认知互通是"神经感知",相互认同是"肌肉协同",劳动合力是"能量输出",而最终抵达"共同追求"的境界,则是"灵魂与躯体的完美共振"。当56个民族从"各美其美"走向"美美与共",当每个个体都清晰认知"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这种深层的身份认同,就像人体的"生物钟",让所有细胞在同一节奏下呼吸、代谢、生长,共同支撑起生命的蓬勃向前。
一、共同追求:如同肌体的"生命节律"
在人体工程学中,最神奇的不是某个器官的精密,而是全身细胞遵循的"统一节律"——心脏按固定频率跳动,呼吸随运动自动调节,甚至细胞分裂都有内在周期。这种节律不是外力强加的约束,而是生命体为了"生存与发展"形成的内在共识。中华民族对伟大复兴的共同追求,正是这样一种"文明节律":它不是某个民族的"独奏",而是中华民族合奏的"交响乐",每个音符都服务于同一个主旋律。
这种共同追求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将"差异"转化为"和声"。就像人体的昼夜节律中,清醒时大脑活跃、肌肉发力,睡眠时肝脏排毒、肾脏修复——功能不同却目标一致:维系生命健康。中华民族的复兴征程中,藏族同胞守护的高原生态是"生态屏障",回族群众参与的商贸流通是"经济脉络",汉族劳动者推动的科技创新是"发展引擎",苗族手艺人传承的非遗技艺是"文化基因"——看似各有侧重,实则都在为"民族复兴"这个共同目标注入能量。
现实中,这种"节律共鸣"的缺失往往表现为三种"认知错位":
局部替代整体。就像有人把"心脏重要"理解为"只需心脏工作",个别地区在发展中过度强调"本民族特色",忽视了与国家整体战略的衔接。比如在一些民族地区,若只注重短期旅游收益而破坏生态,看似为了本地发展,实则损害了"美丽中国"的整体蓝图——就像肌肉过度收缩会拉伤骨骼,局部利益的过度突出会偏离共同目标。
短期遮蔽长远。人体若只顾"即时享乐"而忽视健康,终将付出代价;民族发展若只盯着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规划,也会偏离复兴方向。当个别地方为了快速增收而牺牲传统技艺、破坏文化遗产,看似获得了经济收益,实则丢失了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文化密码"——就像为了一时饱腹而透支体能,最终难以完成长跑。
身份割裂认同。如同某些自身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细胞,若将"民族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对立,也会造成认同的"内耗"。有人错误地认为"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会削弱民族特色",却忘了:就像"手指"是"手掌"的一部分,每个民族的特色正是中华民族多样性的体现——脱离了整体的"局部强调",最终会失去存在的意义。
这些错位的本质,不是不渴望发展,而是没理解"共同追求"的深层逻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是"某个民族的复兴",而是"各民族共同的复兴";不是"丢掉特色的同质化",而是"和而不同的共升华"。就像人体的健康节律需要各器官协同,这个共同追求也需要56个民族在差异中找到共鸣。
二、身份自觉:如同肌体的"自我认知系统"
人体之所以能在复杂环境中保持平衡,源于强大的"自我认知系统"——大脑时刻感知着"我是谁""我在做什么""我要到哪里去",这种认知让四肢、脏腑、神经形成统一的"行动意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身份自觉",正是这样一种"文明自我认知":每个个体、每个民族都清晰地知道"我是中华民族的一员",这种认知让分散的力量凝聚成"向心合力"。
这种自觉不是"否定个性"的同化,而是"找到归属"的认同。就像一个人既知道"我是张三",也知道"我是人类的一员",民族身份与中华民族身份从来不是对立的——维吾尔族群众在庆祝古尔邦节时,也会为国庆阅兵欢呼;藏族同胞在传承藏戏时,也会为"中国航天"自豪。这种双重认同,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没有"民族特色"的丰富性,中华民族会失去色彩;没有"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民族特色也难以绽放光芒。
(一)从"被动认知"到"主动认同"
如同婴儿从"认识手是自己的"到"用手探索世界",身份自觉也有一个从"知道"到"践行"的过程。在新疆喀什的"民族团结大院"里,墙上挂着两张地图:一张是中国地图,每个民族的聚居区都用不同颜色标注;一张是世界地图,标注着各民族文化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从小就明白:"我是维吾尔族,更是中国人;我们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世界文明的财富。"
这种认知的深化,往往发生在具体的实践中。藏族青年次仁在参与青藏铁路建设时,看到汉族工程师为了保护藏羚羊迁徙通道而修改设计,他说:"那一刻我懂了,国家的发展会照顾到每个民族的情感。"回族大学生马燕在参加"石榴籽研学营"时,与各民族同学一起重走长征路,当听到"彝海结盟"的故事,她感慨:"原来我们的先辈早就为'中华民族'这个身份并肩战斗过。"这些瞬间,让"中华民族一员"的认知从书本上的文字,变成了心中的信仰。
更动人的是"代际传承的认同"。在云南大理的白族人家,老人会给孩子讲"茶马古道上汉藏回商队结伴同行"的故事,告诉他们"各民族从来都是一家人";在内蒙古的蒙古族牧户,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班",不是为了忘记蒙古语,而是为了让孩子"既能唱好牧歌,也能看懂国家发展的蓝图"。这种传承,让身份自觉像种子一样,在一代代人心中生根发芽。
(二)从"个体意识"到"共同体意志"
人体的"自我认知"最终会转化为"保护自身"的本能——手被烫伤会立刻缩回,身体受寒会自动发抖。中华民族的身份自觉,也会升华为"守护共同体"的意志:当国家遭遇危难,各民族会自发地凝聚起来;当发展面临挑战,不同群体能主动地协同应对。这种意志,不是靠命令推动的,而是源于"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的深层认知。
在国家发展的重大工程中,这种意志更是转化为惊人的合力。川藏铁路建设者中,藏族筑路工与汉族工程师一起攻克"地质博物馆"般的难题,他们说"这条路修通了,西藏就离复兴梦更近了";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团队里,各族建设者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他们知道"这座桥不仅连接三地,更连接着民族复兴的梦想"。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当每个个体都把自己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就能创造出超越想象的奇迹。
三、四个与共:共同体的"生命体征"
人体的健康状态可以通过血压、心率、体温等"生命体征"来判断,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生命力,则体现在"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这四个"文明体征"上。这四个与共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身份自觉"转化为"行动意志"的具体表现,是共同追求在现实中的生动展开。
(一)休戚与共:如同肌体的"痛感共通"
人体的神经网络让"一处疼痛,全身感知"——手指被扎,整个身体会立刻警觉。中华民族的"休戚与共",正是这种"痛感共通"的文明体现:一个民族的困难,就是整个民族的牵挂;一个地区的挑战,就是全国人民的责任。当青海玉树发生地震,全国各族群众自发捐款捐物,藏族同胞的帐篷里,有汉族志愿者送的棉被,有回族商人捐的食品,有蒙古族牧民赶来的救援马队——灾难面前,"你我之分"消失了,只剩下"我们在一起"。
这种共通不仅体现在危难时刻,更融入日常的发展中。当云南独龙族实现整族脱贫,全国人民为之高兴,因为"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当新疆塔城的哈萨克族牧户用上了自来水,各地群众为之欣慰,因为"他们的幸福也是我们的幸福"。就像人体的每个细胞都依赖血液循环获得滋养,各民族的发展也相互依存——东部的技术支援、西部的资源供给、南部的市场活力、北部的生态屏障,共同构成"休戚与共"的发展生态。
(二)荣辱与共:如同肌体的"荣誉共享"
人体的每个成就都属于"整个自我"——运动员夺冠时,是四肢的协作、心肺的支撑、大脑的指挥共同的胜利,不会有人说"这只是手臂的功劳"。中华民族的"荣辱与共",正是这种"荣誉共享"的集体意识:国家的成就,每个民族都有份;民族的荣光,也是国家的骄傲。当藏族航天员次仁旺姆进入太空,各民族群众都为之自豪,因为"她是藏族的女儿,也是中国的航天员";当回族学者在国际舞台上获奖,全国人民都为之振奋,因为"她的成就,是中华文化的荣光"。
这种共享也意味着"责任共担"。当国家面临外部挑战,各民族会不约而同地站在一起:蒙古族牧民守护边疆,彝族战士戍守海岛,汉族科研人员攻克"卡脖子"技术,回族商人抵制分裂言论——就像人体遭遇外来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全面启动,这种"荣辱与共"的意识,让中华民族在风浪面前始终屹立不倒。
(三)生死与共:如同肌体的"防御本能"
人体最强大的本能是"自我保护",当遭遇致命威胁,全身会调动所有力量抵御——哪怕牺牲局部也要保全整体。中华民族的"生死与共",正是这种"文明防御本能":在历史上,各民族曾无数次并肩抵御外侮,用鲜血和生命守护共同的家园。抗日战争时期,满族的抗日联军、回族的马家军、藏族的抗日义勇军、汉族的八路军新四军,像不同部位的"免疫细胞"共同作战,让侵略者明白:"要想征服中国,必须先征服56个民族——这绝无可能!"
这种本能在今天依然鲜活。当分裂势力试图破坏民族团结,各民族群众会自发站出来反对;当外部势力想利用民族问题干涉中国内政,全国人民会同声谴责。就像皮肤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这种"生死与共"的意识,也是中华民族最坚固的"文明防线"。
(四)命运与共:如同肌体的"进化同频"
人体的进化从来不是"某个器官单独进步",而是全身系统的协同升级——从爬行到直立,从野蛮到文明,每个变化都是整体的飞跃。中华民族的"命运与共",正是这种"文明同频进化":各民族的发展不是"单轨并行",而是"交融共进",共同推动中华文明向前迈进。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融合游牧与农耕文明,到元代"回族遍天下"带来的文化交流,再到今天"一带一路"上各民族文化的互鉴,中华文明的每一次升华,都是中华民族"命运与共"的见证。
这种同频在现代化征程中更加清晰。当藏族群众用5G网络销售虫草,当苗族村寨发展生态旅游,当维吾尔族农民种植高产棉花,这些看似局部的进步,实则都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添砖加瓦。就像细胞的新陈代谢推动肌体生长,各民族的发展进步也在共同书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篇章。
从"主线"到"生命共同体"的升华
在人体工程学中,最高级的生命状态是"浑然一体"——意识与身体合一,局部与整体协同,当下与未来衔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高境界,正是这种"浑然一体"的文明状态:中华民族不再是"拼接的板块",而是"有机的整体";每个个体的努力不再是"孤立的奋斗",而是"共同的呼吸"。
从认知互通到相互认同,从劳动合力到共同追求,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本质上是一条"文明融合之路":它让"休戚与共"成为本能,让"荣辱与共"成为共识,让"生死与共"成为信念,让"命运与共"成为现实。这条路的终点,不是某个民族的"独善其身",而是所有民族的"兼济天下";不是"丢掉特色的大一统",而是"各美其美的共辉煌"。
这从来不是简单的民族工作,而是关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大计。当每个个体都自觉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部分",当56个民族的"小梦想"汇入民族复兴的"大梦想",这条主线就会变成"生命之脉",让中华文明在共同体的滋养中,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而这,正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沉的意义——让我们在共同的身份中,走向共同的未来。
内容说明:文中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内容仅做公益性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