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理音乐剧《小说》粤语版在艺术节迎来全国首演。 主办方供图
扫码看专题
9月16日至10月16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将在湾区11城联动举行。
随着此前部分剧目场次陆续开演,湾区11城的追剧热潮与艺术交流的氛围愈发浓厚。中外文化交融的火花、全民参与的热情,共同勾勒出这场艺术盛宴的鲜活序曲。这场跨越地域、焕新体验的文化盛会,藏着哪些值得期待的“宝藏”?一个艺术节又何以长期反哺城市文化生态?南都记者提前走访,解码三大核心亮点。
中西荟萃:家门口欣赏国际顶级剧目
作为本届艺术节的核心板块,“艺汇湾区”剧目展演集结35部中外精品剧目,涵盖歌剧、舞剧、话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演唱会等多种舞台艺术门类,将带来超100场演出。剧目演出之外,更通过在地体验、深度对话、观众见面会等方式,让中外艺术碰撞出更多可能性。
国际剧目阵容尽显“星光璀璨”,多部享誉全球的经典作品集中亮相,湾区观众在家门口就能亲身领略世界级艺术的非凡魅力。
马修·伯恩版芭蕾舞剧《天鹅湖》以颠覆传统的“全男班”重构经典IP,被视为现代芭蕾舞界里程碑式的作品。近日,《天鹅湖》率先在广州大剧院上演。欣赏一部没有台词的舞剧,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观众,都能在同一时刻欢笑、落泪,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冲击。饰演“头鹅/陌生来客”的罗里·麦克劳德表示,“这就是舞蹈的力量。我们不需要翻译,因为动作和音乐本身就是最直接的语言。”在广州期间,来自英国的“男鹅”们还打卡了白鹅潭大湾区艺术中心、白天鹅宾馆等湾区地标,观美景、尝美食,并与岭南山水画作拍摄互动,正是艺术跨越语言和文化界限的映照。
在深圳,俄罗斯百年剧团瓦赫坦戈夫剧院携话剧《叶甫盖尼·奥涅金》与《万尼亚舅舅》登陆本届艺术节,再现俄罗斯文学巨匠笔下的深刻与细腻,吸引众多剧迷慕名而至。演出前夕,来自俄罗斯的四位艺术家走入深圳坪山长守戏剧谷,与著名演员、导演张国立展开深度交流。现场气氛热烈,不管是业内人士还是戏剧爱好者,都深深被这种艺术氛围感染。“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我真正的感受,这里把300年前历史性的建筑打造成剧院,室内室外相通,与大自然相融合。”两部剧的主演、俄罗斯艺术家亚历山大·安德连科如此形容他第一次来到此地的感受。
上周末,艺术节还迎来希腊国家歌剧院首次来华,携近150人的豪华阵容呈现经典歌剧《茶花女》。接下来,法语音乐剧爆款《莫里哀》将于十月登陆广州大剧院,以颠覆性舞台美学解构戏剧大师的传奇人生。
国内剧目阵营同样实力强劲,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四世同堂》再现老舍笔下普通民众的家国情怀,上海越剧院越剧《红楼梦》则是对原著的经典演绎。湾区本土力量亦不容小觑,广东粤剧院粤剧《红头巾》演绎荡气回肠的女性传奇,南方歌舞团《喜欢你》则以英歌舞与音乐剧为桥梁连接传统与现代。
广州文学艺术创作研究院副院长、一级编剧,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罗丽认为,在剧目选择上,本届艺术节凸显出“精准化、多元化、标杆化”三大特质。精准化体现在剧目与湾区文化定位的深度契合,多元化体现在打破了艺术门类的边界,而标杆化的追求则让剧目品质“上有高峰、下有高原”——既有名家经典,也有深受年轻人喜爱的口碑作品,为湾区舞台艺术树立了创作与品质的双重标杆。
惠民共享:多措并举让艺术触达市民生活
不同于专业演出、大众观看的单向模式,本届艺术节通过“艺韵和鸣”艺术讲堂、“艺境共生”美术展览、“艺美生活”惠民活动等板块,以惠民票、公益演出等多项具体举措,让高雅艺术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真正实现艺术普及与艺术惠民。
“艺韵和鸣”艺术讲堂将于9月17日至18日迎来4场重磅分享:《艺术生态与城市发展》探讨文艺创作、艺术节展与城市文化生态的互动关系,《交响乐的历史回响与当下诉说》探寻古典音乐在当代的创新表达,《当代戏曲发展的“守”与“破”》直击当代戏曲的坚守与转型等热点话题,《田沁鑫名家讲堂:中国式演剧观》则由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一级导演田沁鑫解读戏剧作品的时代叩问与人文关怀。众多艺术名家将展开深度对话,通过经验分享、观点交锋碰撞跨界火花,激荡艺术新思。四大讲堂的观众招募均已开启,市民可以登录南都N视频客户端,搜索“第五届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专题,扫码进入报名页面。
“艺境共生”美术展览板块联动粤港澳三地美术馆,将推出19场高品质艺术展览,其间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公共教育、专业交流活动。其中,主展览“粤港澳大湾区当代艺术展”于8月29日至10月31日在广东美术馆白鹅潭馆区举办,集结粤港澳三地39位艺术家的61件(套)作品,通过艺术对话凝聚湾区文化认同、探索当代艺术在地性与全球化命题。
“艺美生活”惠民活动中,所有演出剧目均提供不少于50张针对特定人群的免费票和不少于可售票的10%的低价票,部分演出低价惠民票比例超50%,票价最低至30元,构建起多层次、普惠性票价体系。此外,艺术节还将组织专业文艺院团和部分参演团体开展即兴快闪等户外演艺活动,打造“没有围墙的剧院”。市民可访问南方+、南都N视频客户端的艺术节专题页面,获取更多惠民信息及免费申领门票。
此前,话剧《Skylight天色》在深圳上演,特别邀请深圳的医护工作者前来观赏。“平常工作节奏快,精神高度集中,很少有机会走进剧场,”医务工作者陈小姐坦言,“这次活动是一个从忙碌工作中抽身、感受纯粹艺术时光的宝贵机会。”
9月12日,粤语音乐剧《小说》上演当晚,来自广州的戏剧爱好者钟女士表示,得知自己成功通过南都渠道申领到惠民票后,她兴奋得“中午都睡不着觉”。“我希望这样的惠民活动能长久办下去,让我们打工人也可以有更多机会走入剧院欣赏好剧。”
生态建设:区域资源联动激发创新活力
不同艺术节根植于各自所生长的城市土壤,形成不同的面貌与气质;而艺术节的持续滋养,又将反哺于城市文化生态,成为涵养市民审美、激发艺术活力的重要养分。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艺术节,剧目、展览、讲堂、交易会并非孤立的“活动集合”,而是从创作端到市场端,构建起的良性循环。一方面,不同活动有机融合,互为补充,为湾区民众接触高雅艺术降低门槛;另一方面,艺术节注重联动粤港澳三地文化资源,引入剧目中不乏实验性、创新性的作品,为其中的优质戏剧人才尤其是新生代力量提供了推介与展示的平台。
作为本届艺术节唯一一部澳门参演剧目,澳门晓角话剧研进社的话剧《二月廿九》演出现场,观众纷纷触动落泪。该剧通过一位二月二十九日生日的老婆婆的独居生活,探讨了老龄化社会中的亲情关系与生命价值。编剧李宇樑表示,本届艺术节提供了宝贵的展示平台,“让更多观众了解到澳门不仅有娱乐场,还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彩的戏剧创作。”
近日,推理音乐剧《小说》粤语版在艺术节迎来全国首演,吸引了上海剧迷专程“打飞的”前来支持。该剧汇聚了来自广东、香港等地的优秀演员,其中来自深圳的新生代演员许昌泰一直常驻上海演出,他表示很高兴能用自己熟悉的语言演一部音乐剧。“我希望粤语音乐剧能够越来越多,这将是一个积极的发展趋势。”来自香港的本轮音乐剧导演张凯婷则发现,香港和内地的演员表演训练有所不同,“演员一起排练的时候,他们都会互相学习对方的优点,这是我觉得非常舒服的状态。”
音乐剧《小说》粤语版的首演成功,不仅为大湾区文化交流增添了亮丽一笔,也为粤语音乐剧的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接下来的一个月,将有更多像《小说》一样跨区域联动的创新成果在艺术节上演。
同时,本届艺术节更以产业思维激活文化价值,特别设置“艺彩交辉”演艺交易板块——第16届中国(广州)国际演艺交易会将于9月25日至28日举行,届时将邀请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家演艺机构、近千台剧目参会参展,精准对接优质项目落地,助力中国原创作品“出海”与国际资源“引进”双向流通,进一步盘活大湾区演艺贸易的良性生态。
采写:南都记者 钟欣 李春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