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一场戏剧性逆转。2025年9月14日,美国内政部长道格·伯古姆(Doug Burgum)的声明犹如一枚深水炸弹,宣布将全面重启传统油气资源,同时放弃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战略。这一政策转向不仅意味着美国能源战略的彻底重构,更暴露出全球碳中和进程中的深层矛盾——当环保目标与科技霸权博弈时,后者正成为更优先的选项。
据官方披露,美国在新能源领域累计投入达5万亿美元(约合36万亿元人民币),但伯古姆直言这些投资"未能让普通民众受益,反而推高了生活成本"。这一结论基于多重现实困境:风电、太阳能的间歇性特征导致电网稳定性下降,储能技术突破缓慢使得弃风弃光率居高不下。更关键的是,新能源基础设施的维护成本远超预期,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2024年风电场的运营成本同比上涨23%,光伏电站的度电成本甚至首次出现反弹。
政策转向背后是气候共识的瓦解。多名美国政府高层公开质疑全球变暖的科学性,环境保护署(EPA)最新文件删除了"气候危机"表述,代之以"气候周期性波动"。这种态度转变并非孤立现象——欧盟近期推迟了2035年燃油车禁售令,英国重启北海油气开采,德国延长煤电厂运营期限。国际能源署(IEA)分析师马克·莱文指出:"当经济下行压力遇上地缘冲突,环保承诺往往是第一个被牺牲的筹码。"
伯古姆的发言直指核心:"输掉AI竞赛才是不可接受的后果。"这揭示了政策转向的本质逻辑:训练一个大语言模型需消耗相当于3000辆汽车年排放的电力,OpenAI的下一代系统预计将需要5GW级电力供应,相当于3个三峡电站的装机容量。美国能源部测算,若维持现有新能源结构,到2030年AI产业将面临40%的电力缺口。科技巨头已用行动投票——谷歌删除净零承诺,Meta在数据中心采用天然气发电,马斯克的xAI直接与页岩气开发商签订20年购电协议。斯坦福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主任李飞飞评论:"这是算力与碳足迹的残酷等式,没有廉价稳定的能源,就没有AI领导权。"
政策调整已引发多重冲击波。国际油价应声上涨,布伦特原油突破120美元/桶;中国光伏企业股价单日跌幅超15%,欧洲风电巨头西门子歌美飒宣布裁员1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贸易规则重构,美国拟对"高碳足迹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此举被解读为针对中国新能源产业链的新型贸易壁垒。绿色和平组织能源项目主管丽贝卡·威廉姆斯警告:"这可能导致全球减排体系分裂,形成以AI为导向的能源阵营和坚持碳中和的工业阵营。"
在化石能源回归的喧嚣中,核能成为意外赢家。比尔·盖茨投资的泰拉能源公司获得美国政府40亿美元补贴,行波堆技术被列为"关键战略技术"。与此同时,碳捕捉与封存(CCS)项目获得前所未有的政策倾斜,能源部2026年预算中相关拨款增加300%。这种"实用主义减排"路径暗示着:美国并未完全放弃气候议题,而是选择将有限资源集中于技术可控领域。
这场能源政策的急转弯,本质上反映了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层悖论——当发展权与生存权冲突时,国家利益永远优先于全球共识。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无论是新能源补贴退坡带来的电价上涨,还是AI竞赛拉动的能源需求,最终都将转化为生活成本的持续攀升。在得克萨斯州,一位农场主的表态或许颇具代表性:"我的特斯拉充电费涨了3倍,但拖拉机用的柴油便宜了20%,这就是华盛顿说的'让美国再次伟大'?"能源战略的钟摆会如何继续摆动,将取决于科技突破与民生压力的动态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