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由西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与数据化系列公益讲座”第一期在大唐不夜城新华读书阁开讲。两位专家深入浅出地围绕非遗数字化的必要性、如何落地、非遗数字化的合法合规等方面展开讲解。
举办“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与数据化系列公益讲座”,是落实市委十四届九次全会提出的坚定不移推进文化兴市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推动我市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我市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等方面明确方向:以数字化手段,系统性地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保存、可传播、可利用的数据资产,从而实现从“文化价值”到“经济价值”的有效转化。
本次讲座由西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协办,陕西恒善道和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承办。全市百余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项目保护单位负责人参会。
核心观点:从“活态传承”到“数字永生”
面对非遗传承人老龄化、技艺濒临失传等挑战,传统的“口传心授”模式亟需破局。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数字化是实现非遗长效保护和高效传承的必由之路。通过高精度数字记录,不仅能永久保存非遗技艺的精髓,还能为教学提供标准化、可视化的资源,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焕发新活力。
同时,人工智能、沉浸式体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介入,能够创造非遗传承的新场景与新机遇。其关键在于保障知识产权和用户的完整体验,最终目标是提升非遗产品的附加值,让传承人在文化传承中获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收益。
业界专家为非遗数字化落地“划重点”
在具体操作层面,非遗数字化不应停留在简单的“记录存档”,而是要将其转化为可管理、可分析、可应用的数据资产。这包括对工艺流程、核心技艺、文化符号等进行结构化采集与建库,为后续的跨界合作和商业转化奠定基础。
此外,“法律合规”是数字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底线。数据采集、版权归属、授权使用等问题,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和传承人的核心利益。只有在法律框架内进行的数字化,才能确保非遗资源被健康、可持续地利用,实现传播效果与传承保护的双赢。
这场讲座凝聚的共识和路径,将为西安非遗在数字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千年古都的文化自信注入源源不断的数字动力。
西安文旅出品
编辑:刘佳萌
视觉:刘佳萌
责校:王蓉静
审核:杨海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