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下午,为期一周的“墙景未来”中意高校联合设计实践营闭营。来自意大利都灵理工大学、佛罗伦萨大学与中国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的近70名青年创意者,齐聚南京世界文学客厅,围绕如何让南京明城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生活,汇报了初步的设计方案。
据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助理、建筑系主任华晓宁介绍,此次实践营中,中意青年多维度实地调研南京明城墙,在北线玄武门—解放门段感受“山、水、城、林”交融的生态风貌,在南线中华门—水西门遗址段体会“人、城、文、景”共生的古城烟火气,从秦淮河游船视角感受“一城一河”的独特景观,从《金陵图》数字古画中发现千年前的城池身影。实践营将青年们按专业背景交叉分组,还举办了多场学术活动,从中国城墙保护实践、意大利文化遗产活化经验等角度,为他们提供专业指引。
汇报现场,十个小组从人文关怀、科技赋能、生态融合等多维度出发,试图打破城墙与城市、人群之间的隔阂,使其成为连接古今、服务市民与游客的文化枢纽。
其中,多组方案聚焦于提升城墙可达性与包容性,推动城墙走向全民共享。关注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使用体验,如采用可逆竹结构坡道,帮助行动不便者登墙;设置外观仿城墙砖的电梯系统,实现无障碍通行。这些方案不仅注重功能实现,也强调“轻接触、可逆性”的设计原则,在保护文物本体的同时提升其公共服务能力。
还有小组尝试通过文化装置与互动唤醒城墙的历史记忆。名为“砖之印记”的设计方案,将城墙砖按历史类型分类,并通过声景装置、玻璃砖休憩区等方式,让游客多感官感知城墙历史。或是构想在城墙上设置“取景框”,引导人们透过当代景观回望历史场景。更有方案借助漫画和居民参与设计,强调城墙作为情感载体的意义,推动物理空间与集体记忆的融合。也有小组试图解决城墙缺乏遮荫的问题,提出“清凉驿”计划,科学布局遮阳、饮水设施,并依托植被改善微气候……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朱渊,都灵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学院教授 Nicola Marzot、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马麟等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对这十组方案作了点评,肯定了青年设计者们对社会需求、文化传承与技术融合的深刻思考,多数方案强调“轻介入、可逆性、包容性”,在保护城墙本体的基础上,通过模块化设施、数字技术、生态策略等方式提升其当代价值。专家建议后续深化需更注重系统性设计,避免构筑物体量过大或视觉突兀,同时加强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联动,进一步突出城墙作为“公共生命体”的角色。
“不同组的同学,有不同的出发点,都非常有趣。”南京工业大学魏羽力老师表示中意双方各有所长,应当互相借鉴。
佛罗伦萨大学教授Roberto Bologna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不仅促进了科学知识的交流,更推动了文化交流。“当我看到学生们一起合作时,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眼中都闪耀着光芒。这个项目确实充满挑战,但也恰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借此将所有体验要素建立关联,在我看来,这不仅是为了游客,更重要的是能惠及当地市民。”
“实地考察比想象中更棒,我们不仅看到了古城墙,还亲身感受了这里的文化。这些都帮助我们更好地将设计方案与当地传统相结合,突显文化遗产价值。”都灵理工大学的Valentina Maria Bagnasco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后,我们尝试将‘龙’这一元素融入设计,构思了一个环绕城墙的观景平台,设计方案名为‘龙脊相接’,试图通过设计强化对比,把自然景观的元素引入城市一侧,再把城市里的社交活动以及商业业态延伸到有湖泊的自然景观一侧,建立起两者的联系。”
据悉,实践营结束后,中意青年将进入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协作设计阶段,持续完善设计方案。后续将组织国内外城墙遗产保护领域顶尖学者、实践者及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对最终设计方案进行评审指导。11月,优秀成果将在南京城墙重要节点展出,部分方案还将择优推动实际落地,让青年创意真正“看得见、摸得着”,为南京城墙保护与国际传播注入新活力。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王新月 文/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