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杨立华教授倡议“应在大学禁止学生使用AI工具写作业”,认为其严重损害学生的精神品质。
杨教授的担忧,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情绪:对我们熟悉的、赖以成功的知识生产模式即将被颠覆,感到深深的忧虑与抗拒,认为技术的进步在培养出“最愚蠢的一代”。
然而,这种“禁止使用”的呼吁,虽然初衷可敬,却可能是一种注定失败且方向错误的策略。
本质上,这种怨妇式的保守主义和无脑的技术乐观主义一样,都是情绪化的、非此即彼的态度。
AI的本质是什么?
它既不是思考的敌人,也不是思考的替代者。它更像是一个前所未有的 “思维协作者” 和 “能力放大器”。
它的确可能让人变愚蠢,如果你像一个继承偌大家业的无能富二代,因为懒和无能,把一切都交给管家(AI),且完全没法判断对方有没有在忽悠你。
但它也完全可能让人协同进化,如果你把它当作在你掌控内的超级助理,帮你快速梳理文献、提供选题灵感、检查文字逻辑、模拟辩论对手。它将你从低价值的机械劳动中解放出来,让你更专注于高价值的批判性思考和创新。
AI最终是“毒药”还是“补药”,不取决于AI本身,而取决于你如何用它。
主张禁止,是一种“鸵鸟策略”。我们无法阻挡技术浪潮,就像我们无法阻止学生使用计算器、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一样。
与其纠结于“是否允许使用”,不如深入探讨“怎样才算正当使用”:
1. 重构“学术诚信”的定义:过去的诚信可能意味着“绝对原创”,未来的诚信可能意味着 “透明使用” 。就像引用文献需要注明出处,使用AI辅助生成的内容是否也应明确标注?将其作为一种研究工具进行说明,而非试图隐藏。
2. 改革考核与评价方式:减少对“死记硬背”和“格式工整”的考核,增加对过程性评价、面对面答辩、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察。当考核的重点从“答案”转向“思考的过程”,AI作弊的空间自然就被压缩了。
3. 教授“与AI协同”的新方法论:大学最应该做的,不是禁止,而是开设一门“AI学术应用课”。教会学生如何高效地向AI提问、如何批判性地审视AI的输出、如何将AI整合进自己的研究工作流中。这才是真正的“授人以渔”。
教育的目标不是保护一个过去的象牙塔,而是为学生装备面向未来的能力。这个未来,注定是人机协同的未来。
逃避AI,就像当年抵制计算器一样,最终只会让教育脱离现实。我们不可能逃避,也没必要逃避。
大学的勇气,不在于怀旧,而在于直面挑战,并主动定义新技术时代的智力典范。这才是大学真正该有的担当。
这篇文章也是AI辅助写作的,我觉得帮我补充了不少视角。
总之,关键在于能不能向AI提出好问题、判断其回答的可靠性。
AI时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逃避者难免成为弱者,而他们原本可以成为强者。
知识的创造需要成本,
您的支持是良性循环的开始
如果 你喜欢纸质刊物的踏实感,
可以带本《三联生活周刊》在身边
优质纸媒代表,
浮躁生活的良师益友,
三联是为数不多值得信任的存在,
《三联生活周刊》2025年跨年刊订阅
全年52期每月4-5本,包邮
原价:780元
限时特惠价:390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