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分手后最真实的样子吗?
在朋友@小雅的镜头下,凌晨四点手机屏幕的光映着泪痕,长长的聊天记录划不到底,寂静的房间里,只有抽泣声和窗外偶尔的车声打破凝固的空气。蜷缩在床角的一个身影,抱着膝盖,反复看着那条最后的讯息,直到天色发白。
白天的生活也是同样的失重。除了不得不进行的工作消息,除了机械性地吃饭喝水,剩下的时间几乎都在回忆里反刍。有的在工位前发呆,有的刷着各种社交软件,无法集中精神。
在失恋中挣扎过的小王,也曾记录下那些破碎的时刻。
深夜1:40,因为梦到过去突然惊醒,准备就这样睁眼等到天亮,因为空荡荡的床边,心里漏掉的一块实在疼痛;
下午2:00,做了一份两人份的午餐,对着对面的空碗筷,不好意思打扰朋友,只能默默自己吃掉;
晚上三点,一个人走到常去的便利店,原来之前总是和他一起来,习惯性似的往熟悉的地方跑。
夜晚的回忆比白天更“汹涌”。因为漫漫长夜放大着每一个快乐的细节,也加深着失去后的怅然若失。
我们总以为在一段关系里付出所有、倾尽真心,结束后的自己应该是破碎的,是失败的。
但结束最真实的样子,其实是清醒的,是沉淀的、是破茧前的蛰伏。
那是依赖即将彻底剥离的戒断之痛,那是被回忆和习惯消耗的无可奈何,那是万千思绪在心头却终于只需对自己言说的孤独自由。
躺在床上的人,就像被抽空力气的困兽,可他们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自己。
爱意不能强留,捂不热的真心从指缝流出……
从这一刻起,我似乎看到了结局最珍贵的真相:一段关系死了,失去的不仅是依赖,还有枷锁和错觉。
不结束这段关系情况会好吗?
网友@逆风讲过自己的故事。
她说,自己的前一段感情拉扯了五年,在此之前两人整整冷战了半年。
她本身是一个特别爱交朋友的人,但为了照顾对方的情绪,这五年里几乎和所有异性朋友断了联系。
因为联系就意味着猜忌和争吵。
而她自己也因为长期迁就,逐渐失去了生活的重心。
就这样,她每天下班后的生活,只能围绕对方进行。
这位网友也每逢假期时,就陪对方回家。
按理说,这个全心付出的她,应该被珍惜吧。
其实并没有。
她的男朋友每天晚上回来打完游戏,和她例行公事说几句话就回屋看手机。
她则因为得不到回应,经常陷入自我怀疑。
而她自己,因为太久没有社交再加上快乐来源单一,很少出门,也很少有人真正关心她。
每天不是自己在那刷剧,就是在等对方回家。
到最后半年,因为看不到未来,整天独自一个人在那里内耗。
她说,自己好像一块电池,而对方就是耗电的机器。
一边是无法割舍的沉没成本,一边又是无法感受到爱的绝望,每个夜晚都感到很窒息。
后来关系断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
男朋友可以理所当然打游戏了,她搬回了自己家,而她的时间也终于完全属于自己。
看完后,有点感慨。
我想,这种夹杂着悲伤与愧疚的释然不是无情。
只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找自洽,爱情不再关乎单纯的浪漫,而是一种能量匹配。
有位博主曾分享自己在咖啡馆遇到的一个女孩。
女孩30多岁的年纪,自己坐在咖啡馆,没有约人,点了一杯美式看书。
因为觉得甜品看起来不错,她请博主推荐,顺势聊起了自己的一年。
她25岁恋爱,27岁和男朋友同居。
由于男朋友工作忙碌,她一个人包揽了家务,照顾宠物,30岁那年,男朋友升职加薪。
她的付出愈加理所当然,不仅要忙工作,还要打理一切,安抚对方情绪,经营两人共同的社交圈。
33岁那年,她提出了分手,决定搬家。
对方一个电话,她犹豫片刻,还是收拾了行李离开了两人的家,一别两宽。
之后为了不再重蹈覆辙,她开始学习独处,尝试曾经想做但被否定的事。
但是人习惯了陪伴,难免会有动摇。
有一次加班到深夜,回到漆黑的家里,因为疲惫和孤独瘫倒在地,哭了整整一个小时。
她忍痛爬起来够到了手机(她为了防止情绪崩溃,在备忘录里写满了鼓励自己的话),打电话给最好的朋友……
朋友第二天赶来,脱口而出的关心变成了心疼:“早就跟你说了他不行,一个人住就开心点,这下可好,情绪反复是正常的,我们怎么帮你?”
一边说着,一边给她看各种活动邀请。
她知道朋友特别忙,也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
反倒安慰起朋友:“都怪我没事了,不过医生说多运动,很快就好了,我一个新认识的兴趣小组姐妹会约我(其实是她自己报的课程),你安心生活去。”
朋友陪了她一天走了。
她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眼神坚定地说:“希望我对你好一点,尽心一点,不要欺负你,我拿你当战友了,我会按时足额给自己奖励。”
听完后,博主很是感慨。
女孩什么都没有做错,她只不过是想通了而已。
恋爱的时候,她为对方兜底情绪,分手后却成了自己的救世主。
有人说:这代人注定是相信爱情的最后一代,学会爱自己的第一代。
残忍又真实。
我们这一代,被各种浪漫叙事灌溉长大,对爱情抱有至高无上的幻想。
大家投入起感情来,有相对纯粹的热情和勇气。
我们的下一代则更早熟更现实,即便相信爱情也更爱自己。
他们正面临着比我们更复杂的情感环境,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们想全情投入,也会有所保留。
到了分手后,谁的生活都会是一场重整旗鼓,谁都不会是可怜虫。
分手后的第一场重整旗鼓,是情绪的复苏。
许多人到了分手后,开始与各种负面情绪为伴。
悲伤、愤怒、不甘、自我怀疑……这些情绪随着戒断的发生,都悄然而至。
曾经可以依赖的怀抱,变得遥不可及。
吃饭需要自己决定,看电影需要独自前往,甚至连开心都需要自己寻找。
而有的人,却还能很快约朋友喝酒旅行,有事没事分享生活。
而这,都缘于他们在这段关系里始终没有丢失的自己。
王尔德曾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照顾情绪,接纳无常,不否定自己不压抑自己;学会转移注意力,发展爱好,重建生活秩序;坚持运动旅行,接触新人,注意保护自己。
一个稳定的内核,就是分手后美好生活的最大保障。
如果说情绪的复苏是分手后的第一场重整旗鼓,那么心灵的独立则是第二场,甚至更加重要。
恋爱时我们被对方、共同朋友、二人世界填满,生活紧凑而充满归属感。
然而到了分手后,共同朋友可能选择站队,又失去了“我们”的身份不再被绑定。
许多人感到自己不再被特殊对待,甚至被回忆绑架,于是开始反刍,怀念过去的甜蜜与承诺。
然而,回忆越是甜蜜,现实越是刺痛。
这时,如果能有个人跟自己谈谈心,说说话,或者有个爱好能让自己沉浸进去,也不失为一剂对抗依赖的良药。
你可以培养一个爱好,跳舞、攀岩、画画…… 用兴趣来填补时间;
你可以多交点朋友,储蓄快乐,分手后约上二三好友,喝酒兜风,享受单身的自由。
无论如何,心里一定要有点事做,才不至于一直活在过去。
分手后的重整旗鼓,还体现在社交重建上。
现如今,网上有很多新型的生活方式:跟志趣相投的朋友搭子生活,或者干脆全身心搞钱。
每一样都惹人羡慕、令人向往,但这些无一不需要走出去的勇气。
俗话说:树挪死,人挪活。
当孤独和回忆袭来时,新的社交圈就是抵御空虚和拓宽视野的最大底气。
所以,无论何时,一定要学会独处,也学会社交,给自己建一个朋友圈,才是分手后最大的远见。
分手后的第四场重整旗鼓,体现在自我认同的考验上。
恢复单身后,有的人能迅速找回自我,逢年过节还能有朋友常伴,享受自由的充实。
有的人却落得个凄凄惨惨,平时没人分享生活,难过时也没有人及时送来安慰。
人到分手后你就会明白,所有的关系质量,都是有因果的。
恋爱时你为对方牺牲多少自我,分手后就要找回多少自我。
善待自己,坚守自己的边界,才是我们在这段关系里为自己存下的最好遗产。
前几年,有一本《原则》的书火遍全网。
书中列举了所有成功所需的原则,但关于感情的一条还是得出了一个扎心的结论:
“痛苦+反思=进步”
关系结束了,有自己的路要走,我们得自己走好自己的路。
当爱情走向最终场,能靠得住的,只有自己。”
靠自己稳定的内核,靠自己充盈的生活,靠自己走过的路。
分手是件破茧成蝶的事。
只有勇敢面对这种结束,才不会让自己无路可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