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阳西县儒洞镇有一道特色美食
它始于明朝
至今仍在竹蒸笼的雾气中升腾
这就是印仔粄
印仔粄
以糯米主料、鲜叶为“裳”
融入山海馈赠的食材
凝缩指尖传承的非遗技艺
成为了当地人记忆中难忘的家乡味道
走进儒洞镇石楼村林六姗的家里,他正在制作印仔粄。粄的制作过程,是匠心与巧思的融合。
“和面”时,先将糯米粉过筛,再以温水反复揉制,直至面团富有弹性;“配馅”可咸可甜,其中咸馅以豆类为料,经细盐慢炒,逼出绵密口感;“裹印”环节,取木模轻拍面团,纹样间藏满吉祥祈愿。“贴叶”选用树菠萝叶,取其光面薄抹油脂,让植物清香与粄身自然相融。
粄做好了,就开始“炊蒸”环节,需用竹编䈉器,以柴火慢蒸二十分钟,水汽穿透过篾隙,赋予粄皮通透莹润的质感。待锅盖掀开,蒸汽裹挟着香气翻腾而出,蒸好的印仔粄色泽微微泛黄。从木模雕刻的纹样,到蒸制时的火候把控,每个环节都倾注了制作者的用心。
儒洞印仔粄制作者 林六姗:
一般是逢年过节才会做的,因为我们靠近海边,所以里面的馅会用到一些海鲜干货来做。最大的特色是有家乡传统的味道,我们都是用比较传统的方式去做这个粄。根据我们的文化习俗去雕刻模具图案。比如说在结婚的时候,里面的花纹主要是一些龙凤,因为龙凤代表夫妻,如果我们是用来祭拜的,里面会有一些松、竹、菊、牡丹这一类型的花纹比较多。
儒洞的印仔粄在阳江地域大多又被称为“叶贴”,根据林六姗查询族谱记载,制作叶贴大概有700多年历史了。儒洞群众食用印仔粄,与传统时节、人生大事紧密相连,二月二采田艾制粄,以驱邪除湿;清明做素粄,用以祭奠先人;除夕蒸团圆粄,喻示家族凝聚。这种习俗不仅成了村里代代延续的美食记忆,更成为外地人了解当地文化的媒介。
食客 林干:
这家店在这里做了十几年了,一般有两种味道,有甜的,有咸的,从小到大、过年过节都要做这些粄的,这些是祖宗传下来的传统,应该保护起来,这些可以吃出家乡的味道。
食客 陈裕翔:
我是广东韶关的,这里的叶贴,跟我们家乡那边比起来的话,口感层次相对比较丰富一点,因为我们家乡那边的叶贴是没有馅的。他传统的手法以及他们的用料,我觉得吃起来比较健康、比较放心。
2025年1月,儒洞食用印仔粄习俗入选阳西县第五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类代表性项目。
来源 | 阳江新闻 阳西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 | 赖秀珠
审核 | 梁剑华 梁胜
终审 | 黄刘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