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事件:罗永浩掀开的是整个餐饮业的供应链盲区
副驾驶
1饭是热的,舆论却凉了
近日,罗永浩在微博上发了一条不算激烈但火药味十足的吐槽:“好久没吃西贝了,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
这话没高声调,也没情绪化,甚至还留了余地,“几乎”。但就是这一句,直接让西贝炸锅。
第二天,创始人贾国龙火速回应,说他吃的是13道菜、15份,没有一道是预制。甚至直接开门:全国370家门店厨房全部对外开放,欢迎参观。
但最抓马的不是厨房,而是那份“罗永浩同款菜单”。西贝把这13道菜凑成一个套餐上线,价格785元,比网传的663元贵了122元。
罗老师点了个菜,西贝炒了个套餐,顺便炒高了价格。2 这不是一场“吃”的纠纷,是一场供应链信任危机
从“是不是预制菜”,到“贵不贵”,再到“你凭什么公开我账单”,这场舆情像滚雪球一样,一路从厨房滚到了冷库、再滚到法院门口。
但吵归吵,我们要看到:这其实是一场“供应链的信任危机”。
今天的连锁餐饮,如果还靠门店现切、现炒、现腌,根本无法保证全国统一出品。就像不可能让快递员从义乌扛着快件一路送到呼和浩特。
所以,中央厨房负责加工标准化半成品,冷链系统确保食材“安全到达”,门店则完成“最后一公里”的复热或再加工。
说白了,预制,是厨房的供应链现代化。
如果供应链是安全、稳定、透明的,预制菜并没有原罪。它的“原罪感”,来自两个字:不透明。
3 冷链这事,说复杂不复杂,说简单也真不简单
回到现实问题:罗永浩说的“预制菜”,和我们在便利店看到的“加热即食餐”不是一码事。
西贝更多的是“预加工”——提前分切、腌制、调味,最后在门店复热或快炒。
问题来了——这中间冷链有没有断?加工环节有没有标准?肉从哪儿来?菜多久前处理的?温控记录谁来背书?
说到底,冷链物流是个看不见、摸不着、容易偷懒的环节。
- 温度传感器坏了没人修;
- 配送时多绕一趟送其他货;
- 门店后厨冰柜温度没达标……
这些事情只要出一次,就够顾客拉肚子一次。
所以冷链不是“概念”,是“信任结构”。
它不只是个“冻起来”的过程,而是一个必须做到全程可追溯、可监管的“食物运输协议”。
4 标准化≠不安全,现炒≠更好吃
在这一波争议中,最容易让人混淆的,是把“预制”理解为“低成本”“偷工减料”的代名词,而把“现炒”想象成“真材实料、手艺人精神”的代名词。
听上去很美,但现实一点也不美。
中央厨房是可以用好食材的,它甚至有条件统一采购更优质的原料;
冷链运输是可以全程可控的,它甚至比某些“露天后厨”更讲温度标准。
反过来,街边现炒真就安全吗?
- 鸡蛋是冷藏的吗?
- 生菜洗几遍?
- 剩菜有没有复用?
没人知道,甚至连店家自己都未必能全说清。
说白了,不是“手炒”一定更香,而是“系统”决定了可控性。
你相信顺丰,是因为它有清晰的路线规划、时间节点和配送责任链;
你对货拉拉叫的车提心吊胆,是因为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绕去送别的货、什么时候把你菜搁在车尾风干了3小时。
餐饮也是一样:
- “手炒”是个过程,但系统出品才是保障。
- 你在意的是入口的体验,但真正让人放心的,是冷链的温度曲线。
所以,“预制菜”是否安全,关键不在“炒”与“不炒”,而在链条是否可靠,信息是否透明。
5 贵,是因为消费者看不见链路
西贝也许并不怕被误会用了预制菜,它怕的,是消费者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什么。
785元的“罗永浩套餐”,本想用账单证明“不贵”,结果却成了“贵得有理但说不清”。
这其实暴露了一个现代餐饮的核心悖论:
价格在涨,透明度没跟上;流程在优化,沟通在断链。
当消费者不知道这道牛肉是草原直发还是库房解冻、腌了几小时还是几星期、冷链车是不是半路接了顺风单,他们很自然就会开始怀疑——你是不是把“成本控制”理解成“牺牲口味”?
如果口感还出色,那还好。但如果味道稀松,菜一上桌就凉了半截——那“贵”就不再是“高标准”,而成了“高风险”。
更别提,某些“口感加成”是靠化学给的:
- 鸡精、味精、增香剂、持水剂、保色剂、护表膜、复合磷酸盐……
- 一顿饭吃下去相当于半张元素周期表,炖出来的是“化学实验之光”。
在这样的信息盲区里,品牌说“我们没有预制菜”,消费者却在心里默默想:
“可你也没告诉我,我吃的到底是什么。”
“贵”不是问题,贵得不明不白才是。
6 公关失焦:账单不能打脸,菜品不能情绪化
西贝这波操作,专业术语叫“越描越黑”。
- 你可以解释预制标准,但不要“晒顾客账单”侵犯隐私;
- 你可以澄清菜品处理方式,但不要“推出罗永浩套餐”踩法律红线;
- 你可以开放厨房公示流程,但别拿“厨房开放”当“消费者闭嘴”的交换条件。
这不是一场“你对我错”的辩论,而是一次“信任与透明”的缺失。
而真正能扳回一局的,不是澄清,而是结构化的透明化:
- 建立供应链履历表
- 明确菜单预处理程度
- 提供冷链温控数据或追踪接口
说得再直白点:让食物也有“物流单号”可查,和你买的手机、快递、药品一样可追溯。
7 透明的供应链,是最好的公关
如果西贝第一时间做的不是晒账单,而是发布一份《13道菜的供应链履历表》,或许这场风波早就过去了。
比如:
- 牛肉来自哪座牧场,何时屠宰,何时切块?
- 腌制时间多久,用了哪种调料?
- 冷链运输多少小时,是否恒温?
- 门店厨房二次加工具体流程和时间是多少?
这不是“自证清白”,而是“让消费者主动做判断”。
这不是对话题的控制,而是对链路的尊重。
透明,才是唯一对抗猜疑的解药。
8 一场饭局,引发一场供应链启示
罗永浩点了13道菜,说了一句话,西贝回了13页PPT、开了370个厨房,还可能招来一场官司。
这不是“预制菜”的锅,这是现代餐饮在快节奏城市生活下的“共性症候”:
- 系统上去了,透明没上去;
- 标准化了,沟通没标准;
- 出品更稳定了,信任却更不稳定了。
今天是西贝,明天可能是任何一个靠中央厨房支撑的品牌。
这顿饭的账单可以结清,但那份“消费者的疑问清单”,必须靠供应链系统、冷链透明、标准公开,一条条作答。
罗永浩这顿饭没吃完,但西贝却吃了一顿“品牌教育课”。今天是西贝,明天也可能是别的品牌。
在这个一顿饭能引发全国围观的时代,靠“我们没有预制菜”这一句话,已经不能安抚“吃瓜群众”了。
这不是一场菜品之争,而是一次对现代供应链、消费者信任和品牌公关的全面考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