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媒体报道,很多人都想不到,在热热闹闹的大阪世博期间,居然有一个中国大叔专门飞来日本偷钱包。更离谱的是,他还被捕后得意地说:“日本人防盗意识太低,偷起来很舒服。”
这句话一出口,日本网友直接炸锅。
这名41岁的男子姓田。根据警方调查,他可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而是“惯犯”。他拿着短期观光签证,几次往返日本,表面像个普通游客,实际上却把日本当成“提款机”。
今年6月到7月,他先在奈良、再到大阪,连续下手三起。光钱包里的现金和信用卡加起来,价值接近19万日元。别小看这点钱,对他来说足够支付食宿,还能余点“活动资金”。
他的手法也算娴熟。大阪地铁站里,等电梯的人低头看手机,他就趁机靠近,一只手迅速探进背包,动作轻快,钱包转眼消失。几秒钟的功夫,干净利落。
奈良的商店街人多拥挤,他就混在人流中,盯住目标,趁对方转身时伸手。甚至到了大阪世博会上,他还敢伙同别人一起作案,偷走了一名游客装有12万日元的钱包。
他以为自己聪明,其实早就进了警方的视野。监控录像和AI分析帮了大忙:警方发现几起案件里的嫌疑人特征高度相似,于是悄悄锁定。
7月,警方得到情报:他又要从关西机场入境。结果一落地,就被盯住,没过多久人就进了警局。
在调查中,他承认自己反复来日本偷窃,就是因为觉得“太容易下手”。那种轻松得手的感觉,让他有点上瘾。
根据日本《刑法》第235条,盗窃罪最高可以判10年有期徒刑或50万日元罚金。但现实情况是,很多盗窃案最后未必被起诉。根据数据,大约六成案件会被检察院放过,要么罚款,要么缓刑。
也就是说,像田这种人,哪怕被抓了,也有可能很快就出来。正因如此,一些惯犯才会反复作案。日本网友最担心的就是这一点:如果法律太宽松,犯罪成本过低,那不就等于“邀请”更多人来偷吗?
这起案件曝光后,日本网络上到处是愤怒的声音:
- 有人直接怒斥:
“竟然说日本人好偷?这话让我气到发抖。政府如果不立刻加强治安,游客都不敢来了。”
- 有人把矛头指向政策:
“日本变成了罪犯的天堂。为了避免被说成歧视外国人,政府迟迟不敢动真格。结果害的是普通市民。”
- 也有人忧心忡忡:
“要是这家伙最后没被起诉,他很快就能出来。现在经济不好,物价又高,不止外国人,日本人自己可能也会开始偷。”
- 还有网友冷嘲热讽:
“我们日本人习惯背包背后,一边走一边看手机。这么大意,不被偷才怪。看来以后得学学外国人,把包抱胸前。”
外国游客的“偷拍”警钟
其实,这类偷窃事件并不少见。比如今年5月,一对巴西情侣网红在东京筑地市场拍视频,无意中拍到一伙小偷行窃全过程:一个男的掩护,一个女的下手,几秒钟就把钱包摸走,动作娴熟得就像表演。
视频发出来后,日本人看了都倒吸凉气:原来热闹的观光地里,隐藏着这么多“职业选手”。
田的那句“日本人防盗意识低”,听起来刺耳,但说出了现实问题。过去大家都觉得日本安全,钱包掉了还能找回来,这种“治安神话”被不断传播。但神话不代表现实永远如此。
日本经济下行,社会压力增加,加上外国人进出频繁,本来坚固的安全感正在出现裂缝。
对于像田这样的人来说,日本就是“低风险高回报”的理想目标。一次偷窃成功,他就会觉得“下次还能再来”,直到被抓。
但更危险的是,若这种印象扩散开,其他人可能也会模仿。尤其是在世博、奥运这样的大型活动期间,日本若不能给游客安全感,不仅丢面子,还可能影响经济和国际形象。
这件事其实给我们所有人提了个醒。治安不是凭空存在的,而是要靠制度、社会和每个人的警觉维持的。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哪怕在日本这样的国家,安全感也不能掉以轻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