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袭青衫,一柄长剑,一个布囊。李白仗剑走天涯的形象,至今仍是世人心中最浪漫的诗意象征。
纵横山川,纵酒高歌,他的一生几乎都在游历与诗酒之间度过。可是在那个以农耕为本、读书做官为正途的唐代,一个几乎没有固定官职的人,是如何支撑起几十年的游山玩水与豪迈挥霍的?
李白的出身一直存在争议。他自称是“陇西李氏”的后裔,追溯到汉代名将李广。然而史家多认为,他的家族早已不在中原,而是迁徙到西域经商。他的父亲李客,是活跃在碎叶一带的商人。
唐代的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经商者多以马匹、珠宝、丝绸为交易品,积累财富颇快。李客便是其中一位富裕商人。据史书记载,李白出生于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托克马克一带),幼年随家迁入蜀地。
神龙年间,李家定居广汉青莲乡(今四川江油)。广汉是蜀中通往陇右的要道,商旅往来频繁,盐铁贸易尤为兴盛。李客在当地成为盐商,在当时盐业半官营的体制下,能有经营权的商人少之又少,因此利润惊人。李白正是在这样的富裕家庭中长大,自小便不为衣食所困。
少年李白的生活并不单调。他常随父亲往来商旅,又沉浸于书册,遍读诸子百家。蜀地山川秀美,嘉陵江、岷山、峨眉山的景色,也为他的诗心打下底色。这样的家境与环境,奠定了他日后敢于放浪形骸的根基。
李白二十余岁时,已才名渐起。他离开蜀地,沿长江而下,开始了壮丽的游历。游历背后,离不开经济来源。
李白的第一次稳定经济支持,来自他的婚姻。大约在开元十五年前后,他与安陆名门许家联姻,娶了许氏长女许蓝。许家祖上曾出宰相,家族在地方颇有声望。李白虽然是“入赘女婿”,但从此在安陆有了依靠。
婚后,李白在安陆生活多年,并育有子女。许蓝不仅给予他情感上的陪伴,也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安陆许氏家境殷实,这让李白得以无忧地继续他的游历和交游。
然而,许蓝不幸早逝。失去依靠的李白,心境大受打击,也因此离开安陆,重新踏上漂泊之路。
李白有惊人的才华,又极善交友。他每到一处,常与地方官员、名士往来。唐代文人之间的交往,常以诗文唱和、酒宴为主。才华横溢的李白,往往受到赏识,从而得到馈赠。
他豪爽大方,不吝财物。有记载说,他常在旅途中接济朋友,甚至挥金如土。正因如此,李白虽时常囊中羞涩,却也总能在朋友的帮助下渡过难关。
比如在扬州,他结交了孟浩然、贺知章等诗人。贺知章更是称他为“谪仙人”,这让李白声名远播。声名所至,自然有人愿意提供支持。可以说,李白的游历,离不开四方朋友的接济。
在许氏之后,李白又娶过宗氏。宗氏是唐代显宦之后,家境十分殷实。两人因诗文相识,甚至有“千金买壁”的传说。
宗氏的家族经济实力雄厚,成为李白新的依靠。通过这段婚姻,李白再度获得丰厚的物质条件,也让他在仕途上多了几分背景。
婚姻不仅给他提供了财富,更拓展了交游的范围。宗氏家族的社会地位,让李白得以接触到更多的权贵人物。
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终于被唐玄宗召入长安,授以翰林供奉。他以诗文才华供奉内廷,为宫廷宴乐助兴。
李白在长安声名更盛,却也因此树敌无数。他性格狂放,不谙权场之道。许多大臣对他心生嫉恨,纷纷进谗。再加上“力士脱靴、贵妃研磨”的传说,更让李白在宫中处境尴尬。
仅仅三年后,他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据《旧唐书》记载,他得到五百金作为遣散费用。这笔赏赐相当可观,足以支撑他再次浪迹天涯。
可以说,这一次“下岗补偿”,成为李白后半生游历的重要资金来源。
离开长安后,李白继续辗转各地。他一生几乎走遍了大半个中国,从巴蜀到江南,从齐鲁到关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一度卷入永王李璘的幕府。因牵连而遭到流放,虽然后来被赦免,但境况已大不如前。
晚年的李白,经济来源更多依赖朋友与族人的接济。史书记载,他曾在宣城、金陵等地流连,靠参与宴会、写诗作文获得资助。
上元二年(761年),李白因病投靠族叔李阳冰。李阳冰是当时的书法家,官至当涂县令。他热情接待李白,让这位漂泊一生的诗人得以安身。
762年,李白病逝于当涂,享年六十二岁。他在病中托付李阳冰整理诗稿,这些诗文后世被汇为《李太白集》,流传千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