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罪!”“我没罪!”这般争辩,无论怎么证明,自证者往往吃亏。西贝餐饮当下的困境,恰似这般场景,与几年前“武大图书馆事件”如出一辙——杨女生指控肖男生性骚扰,肖同学再怎么自证清白,也难逃舆论的口诛笔伐。
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暴,将西贝及其创始人贾国龙卷入自证陷阱。起因是罗永浩在微博质疑餐饮企业用预制菜却不告知消费者,此事迅速发酵,演变成西贝的品牌信任危机。
贾国龙试图以术语辨析破局,他区分“预制菜”与“预制工艺”,称西贝用的是后者,强调餐饮企业都需提前准备食材。可这专业概念,在公众情绪面前不堪一击。消费者只关心:花现炒菜的钱,吃的却是加热预制品?西贝越强调“工艺”,越像在回避透明度问题,深陷“自证陷阱”,防守方天然被动。
自证循环已让西贝付出惨重代价。贾国龙透露,近日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下滑100万元,甚至可能一天跌200万到300万元。这不仅是数字下降,更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信号。消费者疑虑顿生:花高端餐饮的钱,是否物有所值?信任动摇,业绩下滑成必然。
西贝陷入战略困局,这场战争似乎怎么打都输。若坚持否认用预制菜,与批评者硬刚,只会加深“不诚实”印象;若承认,又与“西北菜”“手工美食”的品牌人设冲突,动摇品牌根基。更棘手的是,贾国龙“哪怕生意不做,也要和罗永浩打官司”的决绝态度,让西贝在对抗轨道上越走越远,失去回旋余地。
这场争论,实则折射出中国餐饮行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深层矛盾:标准化效率与消费者感知价值存在鸿沟。预制菜本身合法高效,符合规模化扩张需求,问题在于信息不对称,企业是否尊重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罗永浩的观点代表多数消费者心声:“餐馆可用预制菜,但消费者有权知道。”西贝困境的核心,不是预制菜本身,而是是否透明、诚实。
那么,西贝该如何跳出“自证陷阱”?聪明的应对者不会在对手设定的战场战斗,而是转移战场、重新定义问题。西贝不妨坦然承认使用标准化配料,展现真诚态度;将战场从“是否预制”转向“价值何在”,强调对品质的严格把控;主动公开供应链流程,把“现代化生产”打造成“安全、可靠”的代名词。
西贝要跳出自证循环,需彻底转变思路,从辩解“不是预制菜”转向透明化经营。主动告知消费者制作工艺,重新思考价值主张,把“现代化餐饮工艺”从缺陷变为卖点。
然而,眼下西贝选择对抗而非沟通,用法律解决而非构建共识。这条路注定艰难且代价高昂。罗永浩称“西贝的事情告一段落”,但对西贝而言,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启。这场本应围绕透明度的讨论,已演变成品牌信任危机。西贝每一步辩解都在加深困境,在这场没有赢家的战争中,迷失自我辩护而忽视消费者关切的企业,终将成为最大输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