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夏天我到四川若尔盖草原玩,看见牧民开着皮卡在草地上飞驰,路边立着“红原县”的路牌。当地大爷说这儿以前叫日干乔大沼泽,红军长征时有16000多人困在里面出不来。我查资料才知道,这片地从吃人沼泽变成如今绿草甸子,中间隔着80多年的命。
![]()
1935年8月红军分两路进沼泽时,带的干粮不够。藏民自己都吃野菜,哪有多余粮食给几万人。战士们把皮带煮软了嚼,后来连皮鞋皮包都塞进锅里。有记录说牛皮煮得像硬木头,嚼不动就含在嘴里骗肚子。晚上十几人挤一起取暖,第二天总有冻死的。
国民党当时说红军进沼泽等于送死。可张国焘带着红四方面军不配合北上计划,耽误了两个月。等红军想走松潘大道时,几十万国民党部队已经把路堵死了。最后只能选这片当地人说"进去出不来"的草地。
![]()
泥潭最要命。表面看是平地,踩空就陷进去。有战士拉同伴,结果十几人连带被吸进去。周总理那会儿也差点死在草地上,发烧到迷糊。七天里平均每天死2000多人,不是打仗,是被自然环境活活要了命。
1935年8月21日,活着出来的红军走出沼泽时,衣服都烂得只剩破布条。彭德怀回头看了眼草地说,我们是用战士的命蹚出的路。后来周总理把这儿改名红原县,原意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
![]()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派人治理沼泽。专家挖排水渠,铺草砖,把烂泥地变成能种地放牧的地方。2017年若尔盖机场通航,以前走七天的路现在半小时飞过。现在牧民住砖房,家里有电视网络,孙子能上网课。
唐克镇有个68岁牧民,他父亲当年见过红军。现在他家有200头牦牛,政府给盖了带棚圈的新房。以前住牛毛帐篷,下雨漏雨,现在开着四轮车在草原上转。生态移民政策让很多牧民从高寒区搬下来,政府还教他们种草养畜。
草地现在是国家湿地公园,黑颈鹤在这里繁殖。旅游公司开了长征主题路线,游客能听讲解员讲小红军分粮的故事。当地开民宿的牧民说,很多年轻人来这儿拍视频,说要了解真实的历史。
我问过红原县的老人,当年红军走过的路线现在还能找到。现在修了硬化路,越野车能直接开过去。草地底下可能还埋着战士的遗物,但地表已经看不出痕迹。政府立了纪念碑,上面刻着数字:16000。
![]()
草原上现在有风电场,白色风车转着发绿电。牧民放牧时用手机看天气预报,无人机喷药打虫。若尔盖湿地恢复后,夏天草能长到半人高,和老照片里枯黄的沼泽完全两样。
2023年央视拍纪录片时,用无人机拍了沼泽治理对比。1935年的航拍图显示全是水洼,现在是整齐的草场。专家说要不是当年红军用命探路,后来的治理团队可能找不到合适路线。
牧民现在用北斗定位放牧,手机能查草场载畜量。草原监理站定期飞无人机巡查,发现超载立刻警告。以前过度放牧让草场退化,现在轮牧制度让草长得比人还高。
现在红原县人均收入过万,但政府还在给牧民发补助。生态补偿金按草场面积算,每亩给十几块钱。牧民说这钱够买饲料,但更重要的是让后代记住这片地的来历。
草原防火队24小时巡逻,每个牧户都是信息员。发现火情立刻上报,无人机半小时内就能到现场。以前靠人力灭火要损失大片草场,现在能控制在百米内。
县志里记载,最早治理沼泽的专家住帐篷,用铁锹挖排水沟。有工程师在泥潭里陷进去,被同事拽出来时浑身是泥。现在他们住纪念馆,墙上照片里的年轻人笑得很灿烂。
我临走前去看了当年红军过草地的雕塑,战士们手拉手走在齐腰深的泥里。旁边牧民正用手机直播草原风光,屏幕那头有人问能不能定制牦牛肉快递。历史和现实就这么隔着80年并排存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