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两则新闻报道,放在一起对比,颇有感悟。
一则是关于年轻人捡剩菜的。某媒体主播盛赞年轻人下班去捡菜,主打一个不浪费,在捡拾边角料蔬菜中找到生活的快乐。
没有意外,这则“正能量”报道并没有收获到预期赞美,而是满屏的冷嘲热讽:“都吃不起正常菜了,被你说成生活里的小乐趣,你很行。”“把失业和没有经济来源说得如此清新脱俗……”
每次看到类似新闻,我都会想到张雪峰劝人不要报新闻学专业的场景,如果新闻专业的人就这般水平,总是试图用歌颂苦难来传播正能量的话,这个专业确实没什么前途。
另一则是关于大学生卖烧饼的。一对零零后大专生情侣创业摆摊卖烧饼,短短5个月净赚2万余元。两人现已稳定就业,由于老顾客舍不得他们,决定下班后继续出摊。
尽管这则新闻的评论区,仍然充满了负面情绪,比如“上学的意义就是为了卖烧饼,不上也罢。”“大学的尽头是骑手,快递员……”等等,但这样的解读明显是偏颇的。
很多人可能现代都市剧看多了,似乎每个人都应该拥有金领白领那样的工作,摆摊卖烧饼就低人一等,殊不知时代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竞争白热化,大多数人拥有不了“铁饭碗”,我反感“你努力了吗”的爹味说教,但不否认即使再努力也未必得到应有回报的残酷现实。
所以,摆摊情侣带给我们的首先是美好爱情中的温暖与担当,两人共同分担劳动,一起面对困难,从没有“我负责赚钱养家,你负责貌美如花”的毒奶观念。
其次是面对生活的清醒,他们不抱怨社会“不公”,不幻想有人拯救自己,选择用双手改变现状,即使是摆摊卖烧饼,也是尽心尽力,赢得顾客的认可,这样的年轻人,也是国家的栋梁。
这则新闻的可信度很高,无论是情节和收入都是符合常识的,而且我们身边一定有。相对某些媒体鼓吹的摆摊“日入9000”典型,不是一个概念——那种新闻才是可耻的“假正能量”。
两则新闻,都包含了同一现实,却是不同的叙事姿态。一则将生活窘迫包装成生活情调,试图掩盖普通人的挣扎;而另一则不回避困难,也不夸大成功,呈现出努力生活的踏实路径。这种差异,恰恰照出了媒体应有的价值坐标——不是高高在上地“歌讼苦难”,而是脚踏实地地“见证真实”。
“新闻的功能在于向公众发出信号——告诉他们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以及这些事对他们意味着什么。”媒体所传递的,除了有颂歌,也要有共情;不该是幻觉,而是有事实。
年轻人下班后捡菜这件事,如果对“骂社会”有顾虑的话,从节约生活成本的角度引导讨论也是可以的,但是上升到“不浪费”“找到生活的快乐”层面,就令人作呕了。
归根结底,写这样报道的记者、编审应该没经历过“卖烧饼”的经历,所以心中没有共情,眼里只有歌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