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L. Lu
电影里藏着我们没说出口的情绪。喜欢用镜头看人,也喜欢用文字拆解自己。你看到的,也许不仅是电影。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标识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不仅在全球影坛拥有极高的声望,其奖项也被视为电影艺术领域的重要标尺。值得注意的是,在威尼斯的舞台上,华语电影的身影始终不容忽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五代”导演走向世界,到新世纪“第六代”及更年轻作者型导演的崭露头角,华语电影与威尼斯电影节形成了一种既有历史积淀又不断演化的独特关系。研究这一轨迹,不仅能够呈现华语电影在国际上的传播历程,也有助于理解威尼斯电影节为何常被视为华语作者电影的“友好阵地”。
1
华语电影与威尼斯的历史轨迹
华语电影与威尼斯的真正结缘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1989年,张艺谋凭借处女作《红高粱》在柏林电影节斩获金熊奖,标志着华语电影进入国际艺术电影的核心话语场域。然而,他与威尼斯的首次交锋是在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银狮奖。这部电影以极具形式感的影像语言和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获得了评审的高度认可,也让华语电影在威尼斯赢得了属于自己的位置。
《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海报
在随后十年间,张艺谋与威尼斯的关系可谓密不可分。他的作品频频亮相威尼斯并屡获佳绩:《秋菊打官司》(1992) 摘得金狮奖,《一个都不能少》(1999) 再度夺得金狮,《我的父亲母亲》(1999) 又获评审团大奖。这些成就不仅奠定了张艺谋在国际影坛的地位,也确立了威尼斯作为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重要平台。张艺谋的成功,某种意义上打开了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展上的“黄金年代“。
如果说张艺谋代表的是第五代导演以视觉化叙事和宏大历史寓言走向国际,那么贾樟柯则以第六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和社会关怀,延续并拓展了华语电影与威尼斯的联系。
《三峡好人》电影海报
2006年,贾樟柯凭借《三峡好人》意外斩获金狮奖。这部以三峡工程为背景的影片,通过对底层小人物的刻画,呈现了社会转型时期的迁徙、失落与家庭破碎,同时又保持着抒情与诗意的影像气质。该片获奖不仅是对贾樟柯个人创作的肯定,也象征着威尼斯对华语现实主义影像的高度欣赏。此后,《天注定》(2013) 获得最佳剧本奖,《山河故人》(2015) 亦入围主竞赛,贾樟柯成为威尼斯最受瞩目的华语导演之一。
进入新世纪,更多年轻导演加入了这一轨迹。文晏执导的《嘉年华》(2017) 入围主竞赛,以敏锐的女性视角关注未成年性侵议题,成为华语女性导演在国际舞台的重要突破。纪录片导演王兵也多次亮相威尼斯,他以对中国社会现实的长期观察,拓展了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的艺术表达维度。
这些导演的出现,表明威尼斯不仅关注成熟的作者型导演,也愿意为新一代华语创作者提供展示平台。
《嘉年华》电影海报
2
威尼斯作为华语电影“友好阵地”
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为何威尼斯电影节常被视为华语作者电影的“友好阵地”?比如戛纳更偏好政治立场的挑衅和先锋实验,柏林强调社会议题的当代性,而威尼斯更重视美学与文化多元。因此,与戛纳、柏林相比,威尼斯在政治立场上的限制相对较少,更强调艺术与作者性的价值。这使得非西方导演能够在威尼斯获得更大空间去表达自身独特的文化经验。
其次,威尼斯评审对现实主义与社会批判影像的偏爱,与华语作者电影的创作传统高度契合。华语电影常常关注社会转型、城乡差异、移民困境以及个体命运的复杂性,这正是威尼斯所推崇的电影品质。贾樟柯的《三峡好人》便是典型例证:影片通过平凡人物的生活细节映射时代巨变,既具现实关怀,又蕴含艺术格调,因而深受评审青睐。
贾樟柯凭《三峡好人》摘下
第63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
另外,威尼斯电影节的美学包容性也是关键因素。无论是张艺谋早期的视觉化抒情,贾樟柯的纪实风格,还是文晏聚焦社会议题的女性视角,威尼斯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这种对多样美学的开放态度,使得华语电影在威尼斯可以展现出丰富的艺术形态。
张艺谋担任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评审团主席
最后,威尼斯作为“欧洲对东方的窗口”,在冷战后尤其强调多元文化交流。第五代导演的崛起恰好契合了这一文化格局,华语电影的独特表达在威尼斯的舞台上得以成为“东方经验”的代表性声音。这种象征意义,使得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的亮相不仅是艺术层面的成就,更是文化交流与身份建构的重要环节。
3
票房造就成功还是评奖造就成功?
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的成功,无疑提升了中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的能见度,也为导演个人的创作赢得了国际资源与话语权。然而,这种“外部认可”也引发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华语作者电影是否更多地依赖国际电影节的评价来确立自身价值?在国内市场化和商业大片主导的语境下,许多作者型导演在本土票房上面临困境,而威尼斯等国际电影节则成为他们获得认可的主要途径。
这一矛盾,折射出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中的双重处境:一方面,它在国际上代表了中国文化的艺术表达;另一方面,它在本土语境中却往往游离于主流之外。
李安携《色,戒》出席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
因此总的来看,从张艺谋到贾樟柯,再到文晏与王兵,威尼斯电影节见证了华语电影不同阶段的美学探索与社会关怀。威尼斯之所以成为华语作者电影的“友好阵地”,不仅在于其艺术取向与华语电影的契合,也源于其作为文化交流平台的象征意义。华语电影在威尼斯的历程,不仅是一段电影史的注脚,更是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寻找身份与价值的重要途径。未来,随着更多新生代导演的出现,这段历史无疑将继续书写新的篇章。
金狮为谁咆哮?威尼斯电影节的女性逆袭之路
威尼斯电影节的VR沉浸岛体验如何?
熟悉面孔再次集结,威尼斯平行单元同样精彩
图片:源于网络
文字:L. Lu
排版:陆泫龙
责任编辑:陆泫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