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万年前,东非大裂谷的午后,一道闪电劈开天际,枯木在雷击中燃起熊熊烈火。逃窜的羚羊群中,一只年迈的个体不幸被火焰吞噬。当浓烟散去,南方古猿壮着胆子靠近——焦黑的羚羊尸体上,竟散发出从未闻过的香气。他掰下一条后腿,滚烫的肉汁在齿间迸发,氨基酸与脂肪经过高温转化的鲜味,彻底改写了人类的味觉基因。
但他没有把这顿“远古烧烤”当场吃完。残余的肉块被拖回洞穴,在岩壁的阴凉处晾晒。几天后,当打猎一无所获时,这些脱水的肉干成了救命的口粮。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预加工”与“储存”——用火将食物的保质期延长,用提前准备对抗生存的不确定性。从这一刻起,“预制”就成了刻在人类文明基因里的密码。
往后的数万年里,人类围绕“如何让食物更耐存、更好吃”展开了一场漫长的探索,而每一步都是“预制”的延伸:
- 原始部落把捕获的兽肉埋进盐土,用盐分抑制细菌,制成最早的腌肉;寒冬来临前,将鱼挂在屋檐下风干,让北风带走水分,留存蛋白质;
- 农业革命后,收割的谷物要经过脱壳、晾晒、磨粉,才能从易腐烂的籽实变成能储存数年的面粉;古人发现,将谷物蒸熟发酵,能酿成酒、制成醋,让碳水化合物拥有更丰富的形态;
- 再后来,人类学会了用时间魔法创造美味:黄豆经过泡发、研磨、点卤、压制,变成能保存数月的豆腐;牛奶在乳酸菌的作用下凝结,成为乳糖不耐受者也能享用的奶酪;葡萄在橡木桶中发酵陈年,蜕变成醇厚的葡萄酒。
这些流传千年的食物,本质上都是“传统预制菜”。要是有人鼓吹“现杀现吃”才是食物的终极形态,不妨先扔掉家里的火腿、酱油、茶叶、方便面,再光着膀子冲进非洲草原,跟狮子抢一口带血的生肉——毕竟在他们的“理想饮食世界”里,祖先的智慧与文明的积累,都比不上“现杀”这两个字的伪浪漫。
“我不反对传统预制,只讨厌工业预制”,这是很多反对者的口头禅。翻译过来就是:我只信熟人手里的“手工制作”,不信大厂流水线上的“标准产品”。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菜市场里,张阿姨下午三点炖好的牛肉,装在没有保温层的铁锅里,在室温25℃的环境下放到晚上七点。谁测过这四个小时里,肉中的亚硝酸盐含量翻了多少倍?村口老王卖的“散养土鸡蛋”,号称“纯天然无添加”,可谁见过他院子里堆积如山的鸡粪,是如何随着雨水渗透进周边土壤,又被鸡啄食带回鸡舍?网红夜市的烧烤摊前,摊主一边撒着孜然,一边往肉串上刷着反复使用的羊油,烧烤产生的油烟中,苯并芘等致癌物随着PM2.5弥漫在空气中,谁又真正在意过食客吸入的每一口“锅气”,都是在给健康埋雷?
再看工业中央厨房的操作:
- 食材处理完后,立刻进入零下35℃的急冻隧道,15分钟内让中心温度降至零下18℃,细菌在低温下进入休眠状态,比室温存放安全百倍;
- 每一批次的产品都要留样48小时,从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冷链运输,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追溯的二维码,出了问题能精准定位到具体环节;
- 车间里,气相色谱仪检测食品中的添加剂残留,液相色谱仪分析营养成分,金属探测仪和X光机排查异物,全流程的科技监控,比“凭经验做饭”靠谱得多。
可总有人把“锅气”当成信仰,觉得只有铁锅猛火炒出来的菜才有灵魂。却忘了“锅气”的本质,是食材表面的美拉德反应与焦糖化反应,而过度追求“焦香”,往往意味着食材边缘已经碳化——那些附着在菜上的黑色焦屑,正是世界卫生组织明确列出的致癌物。把“锅气”当香水,把经验主义当真理,不过是用健康为“伪情怀”买单。
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程序员小林每天通勤往返2小时,加班到晚上9点是常态,月薪2万的他,却连一顿“现做”的三菜一汤都吃不起——这里的“吃不起”,不是指金钱,而是时间。
若他下班回家自己做饭,流程是这样的:
1.绕路去菜市场买菜,挑菜、讲价、拎着大包小包回家,至少30分钟;
2.把青菜摘洗干净,肉类解冻、切块,葱姜蒜切末,光是处理食材就要20分钟;
3.切配完毕,开始煎炒烹炸,一道菜平均10分钟,三菜一汤至少40分钟;
4.吃完饭后,洗碗、刷锅、清理灶台,又是20分钟。
加起来总共130分钟,按他时薪100元计算,这顿饭的“机会成本”高达216元。而他在盒马买的酸菜鱼预制套餐,只要29.9元,拆开包装倒进锅里加热8分钟就能上桌。省下的122分钟,他可以去楼下跑5公里,给远在老家的父母打个视频电话,读30页没看完的小说,或者多睡一小时补充精力——这不是“懒”,而是当代人对时间的理性分配:把花在重复劳动上的时间,投入到能带来更高幸福值的事上。
可反对预制菜的人却说:“自己做饭才有生活气息,吃预制菜是对生活的敷衍。”他们没看到,小林加班到凌晨时,能快速热一份预制菜果腹,总比啃冰冷的面包强;没看到双职工家庭的父母,用预制菜节省出的时间,能多陪孩子玩一会儿;没看到独居的老人,不用再为一顿饭折腾两小时,只需简单加热就能吃到热乎菜。
反对预制菜,本质上是在逼当代人回到“自给自足”的原始经济里。让月薪2万的白领用216元的机会成本,去换一顿“有情绪价值”的家常菜;让朝九晚五的打工人,在疲惫了一天后,还要跟锅碗瓢盆较劲——这不是反人类,是什么?
把时钟拨回1.2万年前,末次冰期结束,地球气候逐渐变暖。在中东的新月沃地,人类第一次尝试种植小麦。那时的人们很快发现,新鲜收割的小麦如果不处理,不出三个月就会发霉变质。于是他们学会了脱粒、晾晒、磨粉,把面粉烤成耐储存的饼——正是这份“预制”,让人类在寒冬里免于饿死,也让农业文明得以延续。
再看中世纪的欧洲,牛奶是重要的营养来源,但很多人存在乳糖不耐受。直到有人发现,将牛奶发酵成奶酪,不仅能去除大部分乳糖,还能让保质期延长数月。这份“预制”,让欧洲先民摆脱了喝牛奶腹泻的困扰,也让乳制品成为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航海时代,水手们长期在海上漂泊,新鲜蔬果匮乏,坏血病成了船员的噩梦。后来,人们发现将生猪腿用盐腌制、风干,制成火腿,能在海上保存数年,同时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注:此处为历史认知,现代科学证实火腿中维生素C含量有限,当时主要是通过腌制减少营养流失,搭配其他食物缓解坏血病)。正是火腿这种“预制食品”,让无数水手平安抵达新大陆。
“预制”从来不是现代工业的产物,而是人类对抗自然、延续生命的智慧结晶。到了今天,全球80亿人口,城市占地仅占地球表面积的3%,却养活了55%的人口。靠的是什么?是比长江还长的冷链物流,让海南的芒果能在三天内运到东北;是比银河还密的销售网络,让偏远山区的土豆能走进城市超市;是比图书馆还复杂的食品配方库,让不同口味的预制菜满足多样需求。
要是有人说“我只要现炒现做的菜”,那不妨先回答几个问题:如何把14亿人的耕地面积翻倍,才能满足“现炒”对新鲜食材的海量需求?如何关掉化肥厂、农药厂,让农作物在没有保障的情况下实现高产?如何停用冷链车、加油站,让新鲜蔬菜从田间快速运到餐桌?答案显而易见——脱离现代食品工业谈“现做”,不过是纸上谈兵的空想。
“必须在菜单上大字标明‘本品含预制菜’!”这是很多反对者的核心诉求。他们高举“知情权”的大旗,要求商家对预制菜进行“醒目提示”,却对身边更明显的食品安全隐患视而不见:
- 菜市场里,大妈卖的青菜上还沾着泥土,没人要求挂牌“本品可能含农药残留”;
- 家里老爸炒菜时,一边抽烟一边颠勺,没人要求注明“本品含二手烟污染物”;
- 烧烤摊的肉串在露天环境下摆放,苍蝇在上面打转,没人要求写明“本品可能含细菌超标风险”。
为什么唯独对预制菜如此苛刻?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预制”就是原罪,“工业生产”就是不安全的代名词。这种偏见催生了双重标准:手工制作的“土味食品”就是“天然健康”,工厂生产的预制菜就是“科技与狠活”;熟人手里的食物就是“放心可靠”,流水线下来的产品就是“充满添加剂”。
更魔幻的是,这些反对者往往一边骂“预制菜有防腐剂”,一边咒骂179元三片的“零添加”面包商家太黑心;一边喊“要加强对预制菜的监管”,一边吐槽“现在生意不好做,就业太难找”。他们没搞懂,每多一条不必要的监管红线,就可能让一批中小预制菜企业倒闭;每一次对工业食品的妖魔化,就可能让无数打包工、质检员失去工作。
把“反对预制菜”包装成“维护食品安全”,不过是借监管之名,行排斥现代工业之实。
人类演化史,就是一部“把食物处理外包给工具与技术”的历史:
- 远古时期,牙齿咬不动生肉,就用石刀切割、用火烘烤——这是“预制”的雏形;
- 农业时代,手工研磨谷物效率太低,就发明石磨、水车——这是“预制”的升级;
- 工业时代,自己做饭太费时间,就有了中央厨房、冷链物流——这是“预制”的规模化。
从钻木取火到微波炉加热,从晒肉干到预制菜,人类始终在通过“提前准备”让食物更安全、更便捷、更丰富。反对预制菜,本质上是否定社会分工、否定技术进步、否定现代文明。
要是真有人想过“非预制”的生活,那请先做好这些准备:
- 明天就辞职,回老家承包两亩地,自己种水稻、种蔬菜,养一头猪、一群鸡——所有食材必须“现采现杀现做”;
- 告别所有现代工具:不用冰箱冷藏食材,不用菜刀切菜,不用煤气灶炒菜,回到“钻木取火、手剥谷物”的原始状态;
- 放弃所有现代便利:不吃超市里的包装食品,不用手机点外卖,不坐高铁去远方,甚至不用疫苗和药品——毕竟这些都是“工业产物”,不符合“纯天然”的生活理念。
可真要这样,人类恐怕还停留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哪来的80亿人口,哪来的平均寿命70岁以上,哪来的40岁还能蹦迪的活力?
从375万年前那只被火烤熟的羚羊,到今天外卖盒里8分钟加热好的酸菜鱼,人类早已活在“预制时代”。预制菜不是洪水猛兽,而是现代社会效率与便利的产物,是解决“吃饭难”的有效方案。
别再被“现杀现吃”的伪浪漫裹挟,别再用“反人类”的标签攻击预制菜。打开外卖盒,热一份预制菜,品味的不仅是食物的味道,更是人类文明数万年积累的智慧——毕竟,能用8分钟吃到一顿热乎饭,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