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在对付“台独”民进党时毫无建树,但在内斗方面则人人都是专家,中国古代三十六计少用一计都算输。
国民党将在10月中旬将进行新一任主席选举,在目前报名参选人中有包括郑丽文及罗智强在内的国民党中生代,其中郑丽文尤其可称为国民党的“新派”代表人物,并且在最新民调中以57%的支持率排在各候选人之首,国民党这场主席之争,表面上看是朱立伦与郑丽文的对决,但掀开帷幕,你看到的其实是两个更庞大的主角:一个是在党内四处飘荡、无法安息的“路线幽灵”,另一个,则是为压制异见而精心打造的“规则囚笼”。
这根本不是一场简单的权力更迭,它更像是一次总爆发,将国民党内在的身份认同危机与外在的制度僵化问题,一次性地点燃了,台前的候选人固然重要,但他们更像是两种建党逻辑与生存策略的代理人,正在进行一场殊死搏斗,他精心打造了“亲美、友日、和陆”的六字真言,想在各方势力间取得一个微妙的平衡,这听起来很完美,对吧?就像一份谁都不得罪的菜单。
可问题是,钢丝走久了,自己都忘了脚下的路到底是通向哪里,当他远赴美国,张口就是“亲美反共”时,那“和陆”二字似乎就成了尴尬的背景音。
而当他将党内奉为圭臬的“九二共识”重新定义为“没有共识的共识”时,更是亲手拆掉了自己脚下最稳固的那块基石,连党内元老马英九都忍不住站出来提出异议。
这种矛盾的言行背后,藏着一种深不见底的恐惧。朱立伦最害怕的,并非失去主席宝座本身,而是他这条精心构建的“亲友和”路线,被继任者,尤其是那个旗帜鲜明的郑丽文,一脚踹翻。
他害怕这条路线被废除后,无法对某些“放风筝的人”交待。这套话语的本质,从来就不是为了凝聚共识,而是一种对外维稳的工具。
就在这种模糊的迷雾中,一个清晰得有些刺眼的声音响起了。郑丽文没有兜圈子,她所代表的,正是党内那股对清晰身份认同的强烈渴望。她的主张简单粗暴:把“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这几个字,白纸黑字地写回党纲里去。
这番话,精准地戳中了无数基层党员心中最大的焦虑——他们眼睁睁看着国民党越来越面目模糊,越来越像那个他们曾经最反对的对手。
这种焦虑绝非少数人的呓语。一份由《哏媒体》发起的网络民调,吸引了超过三万人参与,结果显示,郑丽文的支持率高达惊人的百分之五十七。
这个数字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在了那些认为可以靠模糊话术蒙混过关的人脸上。它证明,对清晰路线的渴望,是沉默的大多数最真实的共鸣。
朱立伦的模糊策略,不仅没能让那个名为“统派”的幽灵安息,反而亲手将其从沉睡中唤醒,让它以前所未有的强大姿态,重新盘旋在国民党的上空。当理念之争无法压制对手时,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改变游戏规则。
于是,一个由金钱、程序和资历交织而成的“规则囚笼”应运而生。它的设计目的只有一个:不是为了选贤与能,而是为了确保权力在熟悉的体系内平稳过渡。
首先是钱,一把沉重的“金融锁”。想选党主席?可以,先拿出1320万新台币。这其中,光保证金就高达1000万,并且这笔钱还与你当选后的募款责任额挂钩,完不成任务,钱就别想要回来了。
官方的解释听起来冠冕堂皇:为了筛选具备募款能力的候选人。但只要稍加对比就会发现,民进党那边的主席选举费用,大约是550万。
高下立判。这哪里是筛选能力,分明就是用财务壁垒进行资格劝退,将一场本该是路线与理念的辩论,硬生生异化成了财力的比拼。钱的门槛还不够,时间的“墙”也得砌起来。
党中央突然以“时间匆忙”为由,将参选登记时间从9月初推迟到9月中旬。这看似无意的操作,实则是为朱立伦阵营寻找“安全牌”争取宝贵的时间。他们曾寄望于卢秀燕,但对方显然无意跳入这个火坑。
更具戏剧性的是资格认定的双重标准。一边,朱立伦的秘书长黄健庭亲自出马,为赵少康送上“中评委”的聘书,帮他扫清参选障碍。另一边,按照惯例早该获得资格的罗智强,却迟迟等不来党内高层的背书。
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双重标准吗?规则就像一块橡皮泥,在当权者手中可以随意揉捏,只为塑造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形状。最后,他们还撒下了一张名为“资历”的无形之网。
朱阵营开始向外界释放一种论调:主席候选人需要有足够的“政治份量”。言下之意,就是挑战者们还“嫩”了点,不够格。
这套“论资排辈”的陈腐观念,试图将竞争的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他们显然低估了对手的反击能力。
面对高耸的“规则囚笼”,挑战者们并没有选择硬闯,而是聪明地开辟了第二战场。郑丽文压根没打算陷入党内大佬的背书游戏中,她选择直接诉诸民意。那份压倒性的民调,就是她最大的底气。她用这种方式,构建了一种超越党内官僚体系的“人民授权”形象。
当外界质疑她的财力时,她一句“家人已经备妥”,干脆利落地将皮球踢了回去,迅速将焦点拉回到政策辩论上。她的资金来源也颇为有趣,有来自台南的芒果农会,也有科技业者,这恰恰说明了她的支持基础已超出了传统党内派系的范畴。
而另一位挑战者罗智强,则将自己的百万粉丝社交媒体变成了最犀利的武器。他将党内的不公操作直接曝光于公众视野,瞬间引爆舆论,形成了巨大的外部压力。挑战者们最漂亮的一击,是彻底颠覆了“资格”的定义。
面对“政治份量”的质疑,他们直接引用了国际案例:肯尼迪当选总统时才43岁,奥巴马也不过47岁。他们用事实大声宣告一个全新的标准:真正的份量,不来源于党内的职位高低,而来源于理念的清晰度和民众的支持度。这一击,不仅是为自己的参选资格辩护,更是在动摇整个国民党论资排辈的文化根基。
甚至有迹象表明,挑战者的策略还在不断进化。外界建议郑丽文可以尝试与美方人士接触,以展现其策略的灵活性和国际格局。如果她真的这么做了,那便预示着这场反击战的手段,将变得更加成熟和多元。
这场选举的最终胜负,将不再仅仅决定谁能坐上国民党主席那把椅子。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将决定这个百年大党,究竟有没有勇气挣脱“路线幽灵”的反复纠缠,有没有能力亲手砸碎那个异化了的“规则囚笼”。
无论朱立伦与郑丽文谁能笑到最后,挑战者们所使用的“破壁”手段——直接诉诸民意、灵活运用新媒体、奋力重塑话语权——已经对国民党传统的权力运作模式,构成了一次不可逆的猛烈冲击。
国民党的未来,就看它自己的选择了。是选择继续躲在囚笼里,在无尽的内耗中慢慢衰败。还是选择勇敢地直面那个纠缠已久的幽灵,为自己重建早已失落的核心价值与制度公信力。
不知道您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喜欢文章的话记得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