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积善贵州·非遗之光”文创特展在北京故宫启幕。当贵州大山绣娘的非遗匠心邂逅紫禁城的朱红宫墙,当残疾创作者的指尖温度触碰六百年的历史文脉,厚重的故宫听见了贵州山水的非遗回响。
展览现场。
本次活动由中国残联、故宫博物院主办,贵州省残联承办,贵州省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协办。活动以文化为纽带,为残疾人搭建起感知历史、拥抱艺术、实现自我价值的优质平台,助力残疾朋友在平等参与中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中国残联党组成员、第八届主席团副主席张卫星参观“积善贵州·非遗之光”文创特展。他一边巡览展区,一边与现场工作人员和文创作者交流,详细了解作品的来龙去脉和残疾人文创产品的销售情况。
展览现场。
张卫星强调,此次展览是文化赋能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生动实践,既有温度、也有深度、更有高度,未来要持续办好此类活动,共同推动残疾人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让更多残疾朋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收获尊严、实现价值,助力更多残疾非遗创作者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展览现场,87件非遗作品如同打通“文化千岛”的神秘钥匙,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
《古藏衣》是一件凝聚苗族古老文化的服饰作品,曾在2024年巴黎残奥会期间,登上“美丽工坊 绽放巴黎”残疾妇女文创作品展示活动。它由4位残疾绣娘历时8个月完成,绣娘们将祖祖辈辈流传的故事,一针一线地绣到服饰上,展出当天即成为参观者关注的焦点。
《古藏衣》。
不少观众被《仡佬族二十四节气香包》极具遵义仡佬族刺绣纹样和独特香气吸引,这件作品曾亮相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中国传统文化和妇女教育成果展,赢得各国嘉宾的广泛赞誉。
《仡佬族二十四节气香包》。
贵州省残联二级巡视员袁燕介绍:“贵州被称作“文化千岛”,自古便是非遗传承的沃土。这里曾是皇木进京、贡茶入宫的“皇家驿道”,朱砂的殷红、木材的温润、茶叶的清香,都曾作为贵州的“文化信物”走进紫禁城的深院,今日贵州残疾人非遗文创又荣幸地在故宫绽放。”
目前,贵州培育美丽工坊9家,其中4家被中国残联授予国家级美丽工坊,有遍布山乡的数十万绣娘,她们以针为笔、以线为墨,绣出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传承。
展览现场。
此次特展让贵州残疾人文创走进故宫,正是将故宫这一代表中华文明高峰的文化殿堂,与贵州这一非遗资源富集的“文化千岛”深度对话,让残疾人的指尖技艺,从偏远村落走向国家文化地标,更让“小而美”的文创作品,成为传递中国温度、讲述中国故事的鲜活载体。(图/文 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