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上公《河上公章句》命名《道德经》第十三章为《厌耻》。黄元吉《道德经真义》命名本章为《宠辱若惊》。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一)流通版《道德经》原文: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 《帛书道德经》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2,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
宠辱若惊:身宠亦惊,身辱亦惊。
贵大患若身:贵,畏也。若,至也。畏大患至身也。故皆惊。
3, 王弼《道德真经注》
宠必有辱,荣必有患,惊辱等,荣患同也。为下得宠辱荣患若惊,则不足以乱天下也。
4, 李隆基《御注道德真经疏》:
若,如也。言宠辱之惊相如也。夫操之则宠,舍之则辱,言人不能心齐荣辱,矜徇功名,执权既以为光宠,失势自伤于卑辱。光宠则矜恃,卑辱则惊嗟,故陈戒使其若惊,欲令齐其宠辱。
贵,矜贵也。若亦如也。身者祸患之源,夫耽玩声色,矜竞荣华,皆为有身,遂成患本。即贵其身者,复何异乎贵大患矣?即身本是患,等无有异,未能无患,柢为有身。即此贵身同贵大患,若能无患,亦复亡身,是知患由贵生,身由患有,故云贵大患若身。
5, 苏辙《道德真经注》:
古之达人,惊宠如惊辱,知宠之为辱先也;贵身如贵大患,知身之为患本也。是以遗宠而辱不及,亡心身而患不至。
6, 吴澄《老子注》:
宠犹爱也,名位之尊,人以为荣,反观之则辱也,故知道者不爱,而爱之者于此而惊焉,谓不能忘之而以之动心也。贵犹重也,货财之富,人以为大利,反观之则大息也,故知道者不贵,而贵之者于此而身焉,身谓不能外之而以之自累也。
(二)流通版《道德经》原文: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 《帛书道德经》原文:
何谓宠辱若惊? 宠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2, 河上公《河上公章句》
何谓宠辱:问何为宠何为辱。宠者尊荣辱者耻辱及身还自问者以晓人也。
辱为下:辱为下贱。
得之若惊:得宠荣惊者,处高位如临深危也。贵不敢骄,富不敢奢。
失之若惊:失者失宠处辱也。惊者恐祸重来也。
是谓宠辱若惊:解上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3, 王弼《道德真经注》
大患,荣宠之属也。生之厚,又入死之地,故谓之大患也。人迷之于荣宠,返之于身,故曰大患若身也。
4, 李隆基《御注道德真经疏》:
前标宠辱若惊,恐人不晓,故设问云:何谓宠辱?还自答云:宠为下。所以明宠为下者,夫恃宠则骄盈,骄盈则生祸,因宠获祸,则宠为辱本,故知宠为下。
得则为宠,失则为辱,若惊者,故宠辱循环,故宠为辱本。世间众生,得宠则欣喜,得辱则惊惧,故圣人戒之,祸福循环,譬之纠缠,宠辱无定,岂可独惊?辱来既惊其祸患,宠至亦惊其骄逸,其惊相若,故云是谓宠辱若惊。
5, 苏辙《道德真经注》:
所谓宠辱非两物也,辱生于宠而世不悟,以宠为上,而以辱为下者皆是也。若知辱生于宠,则宠顾为下矣。故古之达人,得宠若惊,失宠若惊,未尝安宠而惊辱也。所谓若惊者,非实惊也,若惊而已。
6, 吴澄《老子注》:
谓之辱者,以其为卑下而不足为尊高也。或者食慕于未得之先,一旦得之而惊焉,迷恋于既得之后,一旦失之而惊焉。是宠此辱而惊之者也,故曰宠辱若惊。
7, 王夫之《老子衍》:
辱至则惊、去则洒然矣。宠至则惊,去之又惊,故较之尤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