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喝茶喝出来的”,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吓人?可偏偏,这几年门诊里,医生听得最多的,不是“我爱吃糖”,而是——“我天天喝茶,怎么还得了糖尿病?”
有个六十多岁的退休工人,身体一向结实,血糖突然飙到16,家人一脸懵。他拍着胸口说:“我连甜的都不吃,天天喝茶养生,咋还得糖尿病了?”
医生一追问,他早晚一杯“浓茶+蜂蜜”,饭后来点“花草茶”,还爱喝“乌龙+陈皮”自制茶包……这组合下去,再强的胰岛也顶不住。
茶,本身关键是喝法错了。很多人把茶当药,结果越喝越伤身,尤其是以下这6种“糖尿病高危茶”,喝着喝着,血糖就失控了。
先说“蜂蜜水茶”。
不少人早上空腹来一杯,觉得润肠通便,养胃生津。问题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吸收快,升糖猛。
对糖尿病前期的人来说,这一杯就像是给胰岛“开了个大炮”,让它措手不及。有研究显示,空腹饮用蜂蜜水后,血糖在20分钟内可升高至空腹基线的1.5倍以上。
再看“水果茶”。
听起来健康,实则“糖分炸弹”。很多人自制水果茶,苹果、橙子、菠萝一股脑加进去,热水一泡,果糖渗出,一杯茶的糖含量超过两块方糖。
糖尿病患者一口口喝下去,等于在挑战身体代谢的极限。
第三种是“浓黑茶”。
有人说黑茶降糖,可问题是,很多人为了图“效果”,泡得又浓又久,一喝就是大半壶。浓茶中的咖啡因和茶多酚高得惊人,容易刺激胃肠、加快心率,甚至影响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
尤其是饭后立刻喝浓茶,会干扰肠道对药物和营养的吸收,让降糖药的效果打折。
第四种,“花草茶”。
市面上五花八门,玫瑰、洛神、茉莉、桂花……看着养颜,喝着香气扑鼻。有些人天天泡,有时还加点“甜味剂”提味。
问题来了,部分花草茶含有植物雌激素成分,长期饮用会干扰内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而“无糖甜味剂”虽不升糖,但可能通过刺激味蕾,诱发胰岛素释放,反而波动血糖水平。
第五种,“陈年普洱”。
有人迷信“越陈越好”,动辄喝十年以上的老普洱。殊不知,陈茶中黄曲霉素残留风险高,长期饮用对肝脏造成负担。肝脏本是调节血糖的关键器官,一旦负担加重,血糖波动也就更难控制。
第六种,“调配茶包”。
现在流行“养生茶包”,标榜“排毒、降糖、通便、调脂”,成分复杂得像中药房。很多人不看成分也不问体质,盲目冲泡。
有些茶包中含有番泻叶、山楂、决明子等泻下成分,长期使用会导致电解质紊乱,甚至损伤肾功能。而糖尿病本身就是“肾病高危”的慢病群体,这种茶喝久了,就是在“自掘肾坑”。
茶,本是养生之道,关键在于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可现实中,很多人喝茶上了头,喝出了“病根”。
医生在门诊里总结出两类“茶盲”:一类是“听风就是雨型”,谁说什么茶好,就泡来喝;另一类是“自以为懂型”,网上看几篇帖子,就成了“茶专家”。
糖尿病的真正诱因,并不是糖吃得多,而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减退。而这些“问题茶”,恰恰会加重代谢负担。
饮食、生活方式、用药配合才是核心,喝茶只是辅助,别把它当成救命稻草,更不能乱喝。
从医生的视角看,真正能辅助控糖的茶只有寥寥几种,比如绿茶、淡苦荞茶、桑叶茶等,前提是不过量、不添加、不空腹、不与药同饮。
比如绿茶中含有一定量的茶多酚,有助于抗氧化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但喝得太多,也会刺激胃酸,反而影响餐后血糖控制。
有些人喜欢饭后立马喝茶,觉得“解腻”,其实这样做正好干扰了铁、锌、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而这些元素,恰恰是胰岛素合成和作用所需的关键因子。
微量元素缺乏,会导致胰岛素功能进一步下降,血糖自然越来越难控。
从流行病学数据看,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2%,而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却远低于欧美国家。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对糖尿病的误解太多。
有人怕糖不敢吃米饭,有人把茶当药狂喝,有人一查出血糖偏高就慌了神,开始乱用“降糖偏方”。
医生临床中见过不少“喝茶控糖失败”的例子。有个中年人,天天喝“降糖茶”,结果把药停了,一年后查出糖化血红蛋白高达12%,眼底出血,肾功能也开始出问题。
他说:“我以为茶能替药……”医生摇头叹气:“茶是茶,药是药,谁也替不了谁。”
医生给出的建议是:糖尿病患者可以喝茶,但要有前提。别空腹喝,别喝太浓,别随便加料,不要用茶代替水,更不能拿茶代替药。
控制血糖靠的是综合管理,而不是迷信某种饮品。
从文化角度讲,中国人对茶有天然的情感认同,喝茶是习惯,也是情绪的寄托。但再喜欢,也要有度有节。就像吃饭一样,营养才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口味就忽略了健康。
医生希望更多人明白,糖尿病不是“不吃糖”就能好,也不是“喝茶”就能控,而是一个长期管理、科学配合的系统工程。别再让一杯“好茶”,变成胰岛的“催命符”。
结尾还是那句话:喝茶可以,但别喝错了方式,更别喝坏了胰岛。哪怕再喜欢,每天也别超过3杯,选对茶,淡饮慢品,才是养生的正道。
参考文献: [1]王陇德,陈君石.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解读[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1,29(1):1-4.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 [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