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2岁的游本昌又一次出现在公众视线里,却是在一间养老院里。
他坐在轮椅上,身边是同样坐着轮椅的老伴杨慧华。两人神色安然,但背影却有点落寞。
外人看,他们过得还不错。
房间宽敞,有客厅、有护理、有聊天的老伙伴,每月的开销超过2万6,属于高档养老院的待遇。
但真舒服吗?也许身体上是,但情感上,未必。
采访中有人问他是否喜欢现在的环境,他笑笑,话绕了个圈,没有正面回答。
人老了,话更藏锋。特别是那些心结,不愿说,也说不清。
这把年纪,本该是在家含饴弄孙的,却终究选择了住进养老院。
他说这是一种尊严的生活方式,可谁知道,他心里藏着的,还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有时候,钱花得起,院住得好,但心里那口气,可能一辈子都咽不下去。
少年立志当演员,靠“济公”火遍全国
1933年,游本昌出生在江苏泰州,那是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家里条件普通,但父母文化素质高。
他小时候喜欢模仿邻里乡亲的言行举止,耳濡目染,对表演产生了浓厚兴趣。
高中毕业后,被文工团相中,直接送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学习表演。
那时的他,不高不壮,五官平平,和主角的标准长相差得很远。
但他肯学、能吃苦、琢磨透。他说,演不了主角,那就把龙套演到极致。
从20多岁开始,他一连演了几十年龙套。没有人记得他的名字,但他记得每个角色的走路方式、讲话语气。
直到52岁,他等来了一个机会——演“济公”。
这个疯疯癫癫、却心地善良的角色,被他演得入木三分。观众一眼就记住了他。
头破鞋、旧僧袍、葫芦扇,他一出场,全家人都围在电视机前。
很多人不知道,他为了“济公”这个角色,亲手改衣服、设动作、改剧本。
他不想济公只是个笑话,而是希望他成为一个“活着的善人”。
从此,他火了。但这火来得太迟,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别人一部戏能红一辈子,他熬了半辈子,才等来一个能让人记住的角色。
而他的妻子,一直在他身边,陪他演、陪他熬,也陪他守着这份不算丰厚但足够纯粹的艺术理想。
爱情长跑,婚后相守一生
游本昌的感情故事,平平淡淡,却走得踏实。
他的妻子杨慧华,是同龄人、同行人,更是他事业上的坚强后盾。
年轻时一起演话剧,住过宿舍,吃过盒饭,舞台上搭戏,台下过日子。
有人问他,你们夫妻之间吵架吗?他笑说,“哪对不吵?但我们吵归吵,戏还得演,饭还得做。”
他曾两次卖房,为戏出资。一次是拍《了凡》,一次是排《弘一法师》。
他不觉得吃亏,因为老婆在身边支持,女儿也参与剧本创作,一家人围着一台戏转,苦也是甜。
他们生有一子一女,儿子游智超大他三十来岁,女儿游思涵则是常年随行,陪他演戏、写剧本、做公益。
只是这两个孩子,他心里始终有点不平衡——
女儿一直在身边,像是心头肉;儿子小时候送去了外地寄养,聚少离多,感情自然淡了。
后来,他常对媒体说,自己对儿子亏欠太多。
不是装感慨,而是老了,真的在反省。
一个演员可以演得出无数种父亲的角色,但真正做父亲,轮到自己,却手忙脚乱。
他曾偷偷向女儿请教怎么和儿子沟通。这个细节,说出来让人心酸。
艺术成就再高,也换不回错过的亲子时光。
有的亏欠,是一生都补不回来的。
晚年住养老院,不为凄凉,而是清醒
2024年开始,游本昌和妻子搬进了北京一家高端养老院。
从表面看,这里环境好、服务全,医疗护理应有尽有,智能设备都能预警跌倒风险。
80平的大套间、每月近3万的费用,说贵也贵,说值也值。
但人不是机器,住得再舒服,也替代不了家的烟火气。
他自己说,这是为了不拖累孩子。
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儿女有自己的事业,老伴也需要照顾。他坐着轮椅,腿脚不便,每天靠着护工做康复操、听故事、聊天,跟养老院的老人们说说笑笑。
看似平静,其实每一帧都透着他对生命尊严的执念。
有媒体说他“晚景凄凉”,他一笑置之。
“凄凉”这个词,不该用在他身上。他没有被儿女抛弃,没有家徒四壁,更没有流落街头。
他只是选择了一种安静的方式,把晚年过得有尊严、有节奏。
只是,有时候,坐在阳台上看夕阳,他大概会想起小时候没能陪在儿子身边的那些日子。
那些年,他在外面演戏,儿子在外地上学;他在舞台上喊着“为人民服务”,儿子在电话里喊他“爸”都小心翼翼。
这份隔阂,成了他老年最大的遗憾。
钱可以让他住最好的养老院,却买不回亲情的温度。
名利让他被千万人认识,却无法拉近跟儿子的距离。
他想弥补,但儿子已成年,为人父,很多事说不出口了,也做不了了。
人这一生,最难补上的,往往不是钱、不是机会,而是情感的空缺。
老骥伏枥,公益传承仍在路上
虽说年过九旬,游本昌并未彻底隐退。
女儿游思涵说,父亲还计划拍“济公系列”竖屏短剧,准备启用年轻演员接力传承。
他不想再演主角了,他说:“济公不该只有我一个人演。”
他还在做公益,和女儿创办了“种子计划”,带戏剧课进农村、进山村小学。
有一次,他去偏远山区演讲。高原反应让他喘不过气,但他说,只要孩子们在等,就得上去。
他讲的不是什么大词,而是如何表演、如何做人、如何在生活中找到“信念感”。
他说,年轻人要有“韧性”,这世界很复杂,但人的心可以很坚定。
有人问他,年纪这么大了,还折腾干嘛?
他答:“还能动,就该干。”
也正是这种执拗,让他从一个跑了三十年龙套的小演员,熬成了国家级艺术家。
他不是靠脸吃饭,而是靠“信念”打下半生的江山。
写在最后:再多荣誉,也换不回一个拥抱
92岁,是一个该躺平的年纪。
游本昌却还在接受采访,还在教学员做表演训练,还想着如何让“济公”精神活在下一代观众心里。
他有过一套房子,却卖掉为一部戏;他有过千万财富,却说“钱是手段,不是目的”。
一生演过79个角色,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
但老来最牵挂的,不是观众的掌声,不是奖杯的数量,而是那个没怎么喊过“爸爸”的儿子。
很多人老了是怕病、怕死,他怕的,是没有机会和儿子好好说一次话。
人生就是这样,有些遗憾不是不能弥补,而是错过了时间节点,回不去了。
游本昌,演了一辈子“世态炎凉”,到头来,终于成了戏中人。
他用尽全力演好了济公,也努力演好了父亲这个角色——虽然迟了点,但依旧认真。
就像他说的:“站在钱上做人,别趴在钱底下活着。”
这句话,大概就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