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永平二年(509年)夏夜,洛阳皇宫之中,一位怀有身孕的女子暗自发誓:“若幸而生男,次第当长,男生身死,所不憾也!"
这位发誓的女子,就是北魏宣武帝元恪的嫔妃,孝明帝元诩的生母胡太后。
胡太后,全名不详,《北史演义》称其为“胡仙真”。
据《魏书》记载,胡太后生于官宦之家,16岁入宫,起初被封为承华世妇。
北魏后妃制度
由于北魏实行“子贵母亡”制度。也就是皇子一旦被立为储君,其生母就要被处死。当时的后妃都希望生女儿。即便生下儿子,也是日夜祈祷自己的好大儿千万别被立为太子。
但胡氏是个另外,她大义凛然地说:“天子岂可独无儿子,何缘畏一身之死,而令皇家不育冢嫡乎?”
后来胡氏怀孕,她又暗中发誓:“但愿我生的是男孩,让他成为皇太子。即使身死,我也在所不辞!”
永平三年三月十四(510年4月8日),胡氏在洛阳宣光殿生下元诩。
或许是政治觉悟太高,为了社稷前途而甘心牺牲自己,感动了元恪。
两年后,当元诩被立为太子。胡氏不仅安然无恙,还晋升为六嫔之一的充华。
打这时候开始,“子贵母亡”被废除。
元恪取消这种奇葩祖制,无可厚非。
试想,你是孩子他娘,因为杀母立子,那把铡刀在你头上飘来飘去,你能好好养胎吗?
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啪叽生个儿子,你能好好照顾他吗?
说到底,母亲也是常人。也想活命。
当孩子成为索命的小恶魔,后妃们知道怎么选。
北魏皇帝普遍短命,显然与他们幼年时期缺乏照顾,身体素质偏弱有着分不开的关系。
只不过,元恪所托非人。他的善举并未召唤出一位叱咤风云的女中豪杰,反而因此加速了北魏王朝的灭亡。
延昌四年(515)正月初十,元恪病重。三天后陡然驾崩。
因为事发突然,当时只有禁军将领于忠、侯刚等少数几个人知道消息。
又因为元诩是元恪唯一的儿子,没有第二选择。
加之于忠和当时的皇后高英有着不共戴天之仇。
于是,于忠便与侯刚便找到宰相崔光。三人商议一番,连夜迎立元诩即位。
这位高皇后又是何许人也,她与于忠又有什么矛盾呢?
说来话长。
元恪生前立有两任皇后。第一个是于忠的堂姐于皇后。
于皇后进宫之初,深得元恪宠爱。但生下皇长子元昌不久,却暴毙而亡。据称是被当时还是贵人的高英毒杀。
高英是元恪的表妹,在于皇后暴毙的第二年,如愿晋升皇后。也是深得元恪礼重,备受宠爱。
后宫易主,于家自然就失势了,高家开始起飞。
高皇后也曾为元恪生下一子,夭折了。死因不明。
不久,元昌也夭折了,年仅三岁,传闻亦为高英所毒杀
高皇后无子,担心失宠,便不让元恪临幸其他嫔妃。
只是她百密一疏,让胡氏成了漏网之鱼,而且成功怀上龙种。
高皇后自己心狠手辣,她的叔叔高肇也是个嚣张跋扈的权臣。在朝中排挤异己,锋芒过露,引起北魏诸王大臣的强烈反感。
元恪去世时,高肇正带兵伐蜀,不在洛阳。
这不正是报仇的好机会吗?于忠便联合崔光,推元诩上位,计划清算高家。
高皇后得知消息,第一个念头就是杀掉胡氏。
她找来大太监刘腾商量,不过刘腾扭头就把消息告诉给了于忠。
于忠立即将胡氏安置于别所,并派重兵护卫。
同年二月,崔光、于忠以小皇帝元诩的名义,下诏令高肇回朝。
高肇不敢造次,乖乖地带兵回到洛阳。最终被逼自尽。
高皇后也被迫出家为尼,后来被秘密处死。
但高家倒台后,于忠又把持朝政,权倾一时。
北魏的宗室诸王本以为能趁机出头,不想却冒出个于忠。
这些王爷不能忍,决定扶正胡氏,限制于忠的权力。
巧了,于忠也希望抬出便与控制的胡氏,压制宗室诸王。
这波双向奔赴,让一直在旁边看热闹的胡氏成为受益者。
同年八月,胡氏被尊为太后。由幕后走上台前。
面对高层内斗。胡太后的策略是缓解双方矛盾。
她一面任命任城王元澄为司空,加侍中。又任命清河王元怿为太傅,领太保,让他成为名义上的头号朝臣。以此安抚宗室诸王。
于忠则晋升尚书令,崔光晋升车骑大将军,并加仪同三司。
胡太后的操作,获得了两派势力的认可。
待地位稳固,胡太后联合宗室诸王,罢免于忠的尚书令职务,任命其为冀州刺史,赶出了京城。
宗室诸王还想痛打落水狗,胡太后认为于忠如果彻底倒台,自己将沦为宗亲诸王的傀儡,便没有同意。
由此来看,胡太后并非草鸟。她也是个深谙政坛、手腕高超的权力玩家。
就在胡太后找平衡时,梁武帝萧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的浮山堰,轰然倒塌。
萧衍一直想收复淮南重镇寿阳(今安徽寿县)。但几次出兵,均被魏军击退。
心急之下,萧衍采纳北魏降将王足的建议,在浮山峡筑坝,堵塞淮河,让淮河水溢出堤岸,从而水灌寿阳。
当时很多南梁大臣反对这项世纪工程。然而萧衍一意孤行,导致二十几万人惨死,梁朝元气大伤,无力北伐。
不得不说,胡太后的运气着实不错。什么也没干,居然也能暂时摆脱外患。
浮山堰
过了一段时间,胡太后调整领导班子,让自己的妹夫元叉(又作元乂)、宦官刘腾等人逐渐掌控军权。
至于元怿、崔光等宗亲和汉人士大夫,也依然受重用。
完成人事布局后,胡太后已经能掌控局面,随即变得高调起来。
她改令为诏,自称为“朕”。要求群臣上书时,称她为陛下。
见群臣没有意见,胡太后得寸进尺,又以元诩年幼为由,表示自己可以代为主持祭祀。
俗话说:“国家大事,在祀与戎”。
胡太后来这一出,也是在试探边界。
如果事成,她与皇帝就划等号了。
没有意外,官员们坚决反对。大家认为祭礼必须由皇帝主持。太后主持,算什么事?
但因为崔光见风使舵,说东汉曾有太后邓绥进献祭品的先例。
胡太后找到了依据,由此顺利主持祭礼,走上权力之巅。并利用手中的权力实现自己的夙愿。
她有个姑姑,叫僧芝,17岁出家为尼,悉心学习佛经。是北魏僧官系统中的最高统领。
当初胡太后能入宫,就是因为僧芝时不时地对元恪的随从夸赞自己侄女有多么漂亮。引起元恪的好奇和注意。
受姑姑的影响,胡太后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深信佛教可以赎罪。
为此,她在皇宫旁修建了永宁寺。
神奇的是,民夫在挖地基时,居然挖出了三十座金像。这让胡太后觉得佛祖显灵了,于是追加投入,征发工匠数万,耗时三年,建成冠绝古今第一高塔——永宁寺塔。
永宁寺塔高达四十九丈,约136.71米。加上塔刹通,高约为147米。是当时世界体量最大的木构建筑,也是中国古代的第一高塔。
胡太后似乎觉得这还不够,接着续建另外一项国家重点工程——龙门石窟。
咱们今天游览龙门石窟,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但当时的百姓为了这项庞大的国家工程,却是叫苦不迭。
仅有记载可查的用工,就达八十多万。
胡太后崇佛,本意是赎罪孽、积功德。结果反而造孽。
为了逃避赋役,不少人被迫出家为僧。因为当了和尚就不用再交租纳税。
可如此一来,国家的赋税减少。朝廷只能对普通农民加大盘剥力度,形成恶性循环。
任城王元澄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以楚灵王兴建章华宫导致国力衰落,秦朝亡于阿房宫的历史教训举例,希望胡太后以史为鉴。
胡太后表示元澄说的对,但就是不改。
时间长了,元澄也懒得说了,干脆闭门不出,眼不见心不烦。
胡太后挥霍无度,其他人也有样学样。
一时间,洛阳城中又出现了炫富大赛。
孝文帝元宏的弟弟、高阳王元雍,长期位列宰辅,贪污受贿,富可敌国。
据史料记载,元雍吃一顿饭花的钱,相当于普通官宦家庭一年的伙食费。
看到大家都羡慕元雍的富有,河间王元琛很不服气。便公开与元雍斗富。
他高调地在家里陈列不可胜数的金银珠宝,平时邀请王公大臣到家里做客,用来招待的器皿都是从异域买来的水晶钵、玛瑙杯、琉璃碗。每一件都是工艺精致,华丽非凡。
有一次,章武王元融到元琛府上做客。元琛对元融说:“我不恨没看到石崇的富有,只恨石崇没看到我的富有。”
见元琛当面显摆,元融气得三天三夜起不了床。
京兆王元继去探望他,安慰道:“你也是富可敌国,就不要妒忌他啦。”
元融说:“我以为自己排在富豪榜第二名,仅次于元雍,没想到元琛也在我前面,只能居第三,真是气死我了!”
除了兴佛,胡太后的另一个夙愿是睡遍天下美男。
元恪去世时,胡太后才三十岁。这是如狼似虎的年纪,漫漫长夜着实煎熬。而她手握大权,找几个相好,很正常。
胡太后的第一个“情人”是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杨华。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杨大眼打仗不要命,杨华也是“少有勇力,容貌雄伟”。
胡太后望着这位小鲜肉,直流口水,恨不得当场扑倒。
但杨华担心满足不了胡太后过强的欲望,长此下去会有杀身之祸,连夜南逃,投降梁朝。
胡太后追想思不已,饱含深情地做了《杨白花歌》,让宫人“昼夜连臂蹋蹄歌之”。
其词为:“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春风一夜入闺阁,杨花飘荡入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春来秋去双燕子,愿衔杨花入窠里。”
杨华跑路,胡太后又盯上了元恪的异母弟、清河王元怿。
前面说过,元怿是此时北魏名义上的头号朝臣。很多大事,胡太后要找他商量。
而据《魏书》记载,元怿幼而敏惠,美姿貌。
身边有一位风度翩翩的小叔子,胡太后哪里忍得住?便顾不得什么伦理,强幸了元怿。
元怿与胡太后淫乱,虽然招致一些人的厌恶,但他为人正直。
宰相元叉,也就是胡太后的妹夫,京兆王元继的儿子,平日里行事骄纵,贪赃枉法,元怿经常惩治他。
元叉心中不满,遂与元怿结仇。
宦官刘腾想让弟弟做郡守,元怿不同意,理由是刘腾之弟资质不佳。
刘腾亦是心中不满,与元怿结仇。
怀着对元怿的怨念,元叉和刘腾组成统一战线,打算除掉他。
二人先是找胡太后告状。见胡太后不管。便决定绕开她,在小皇帝元诩身上做文章。
正光元年七月(520年8月),元叉、刘腾收买平日负责膳食的太监胡玄度,让他向元诩主动“自首”。说元怿收买他,让他在食物中下毒,意图毒死皇帝。
元诩因为元怿与母亲的丑事,对元怿的印象一直都不好。
如今出了这档子事,元诩感到很气愤,还以为元叉、刘腾是忠诚,直接就信了。
在元诩的支持下,刘腾派人关上后宫与前殿的通道,将胡太后堵在后宫,不让她出来。
元叉则以元诩的名义下诏,宣元怿进宫。
元怿还没弄清楚怎么回事就被逮捕,当天晚上惨遭杀害。
除掉元怿后,元叉、刘腾狼狈为奸,把持朝政。元诩继续做傀儡。
至于胡太后,则惨遭软禁。生活待遇一落千丈,时常挨饿受冻。
她后悔啊,终日以泪洗面,只怪自己养虎为患,才落到今天这般田地。
胡太后靠边站,北魏的国势有没有好转呢?
答案是并没有。
以元叉、刘腾的能力,根本收拾不了残局。
在这场突发的事件的前一年,征西将军张彝之子张仲瑀建议改革人事制度。
北魏以武兴国,起初官员在文武官职之间调动很自然。
孝文帝汉化之后,“文武分治”开始固定,文官职位的发展前途广阔,而武将职位升转调任不易。
渐渐地,朝野出现重文轻武的趋势。
张仲瑀的建议,就是在制度上对武将的歧视固定化。
这引起近千名羽林、虎贲军将士的不满。他们冲到张家打砸,狂扁张仲瑀。张彝也被打得奄奄一息,两天后不治身亡。
如此恶劣的事件,胡太后事后却只处决了八个人,其余人等一概不问。以致朝廷的威信荡然无存。
当时还只是小队长的高欢因传递文件,恰好滞留洛阳,亲眼目睹了整场事件。
他断定朝廷无可救药,天下即将大乱,返回怀朔镇后,散尽钱财,结交豪杰。
亲朋好友不明所以,问高欢为何如此?
高欢答道:“我看到禁卫官兵焚烧将军宅邸,太后怕出事而不闻不问。为政如此,朝廷的前途可想而知。天下都要乱了,财物还有什么可留恋的?”
在高欢结交的朋友中,多数是和他一样的低级军官,如司马子如、孙腾、侯景等。
就是这些小人物,将在日后掀起惊涛骇浪。
有远见的人,已经开始布局了。而元叉、刘腾却还忙着卖官敛财。
当时只要舍得花钱,县令、太守、刺史,都可以找他们购买,明码标价。
羊毛出在羊身上,那些靠贿赂上位的官员,花了多少银子,将来自然是十倍、百倍地捞回来。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胡太后固然好色,但也有些政绩,如整顿吏治、赈济饥荒、察讼理冤、提高女性地位等等。
元叉、刘腾二人,除了不干正事,什么事都干。
在这样的背景下,朝中一些大臣突然觉得胡太后还不错,试图发动兵变,让胡太后重新临朝。不过行动都以失败告终。
正光四年(523年),刘腾病死。
刘腾活着时,由他负责监视胡太后。
元诩也被监视。娘俩平时不能见面。
现在刘腾噶了,元叉又经常外出游乐,因而胡太后的管制也就宽松了一些。
也是在这一年,北方爆发六镇起义。
点燃火药桶的,是于忠的弟弟于景。
由于得罪了元叉,于景被外放到怀荒镇做镇将。
从大城市洛阳到鸟不拉屎的边塞,于景感到极其郁闷。
并且他来的也不是时候。上任伊始便赶上饥荒,镇中百姓活不下去,要求开仓放粮。
于景心情不爽,任凭百姓如何乞求,总是以没有接到命令为由,拒绝放粮。
百姓忍无可忍,索性造反,杀了于景。
怀荒镇打响了起义第一枪,造反的浪潮很快便席卷北方大地。
不久,沃野镇民破六韩拔陵聚众杀掉镇将,攻占沃野镇,改元真王。
破六韩拔陵,姓“破六韩”,名“拔陵”。他是匈奴人,出身低微,不过很有志向,一直想逆天改命。看到北方大乱,他觉得翻身的机会来了,便聚众造反。
远在洛阳的元叉听说怀荒、沃野二镇叛乱,紧急派临淮王元彧率军平叛。
但元彧根本就不是打仗的料。
史书上说这位王爷容貌俊美,很喜欢读书,一副“玉面书生”的样子。
让这样的银样镴枪头负责平叛,结果可想而知。
由于元彧没能及时救援,怀朔、武川二镇先后失陷,破六韩拔陵的军队士气大涨。
朝野对元叉的无能表示不满,纷纷要求他下台。胡太后得知消息,决定东山再起。
正光五年(524年)秋,元诩、元叉和群臣看望胡太后。
胡太后当场发脾气,说:“你们防我像防贼一样,我待在这里做什么!我决意出家,去嵩山当尼姑。”
说着,她就动手剪头发。元诩和大臣们叩头劝阻,胡太后反而闹得更凶。
元叉见状,主动退让,答应胡太后可以与元诩自由往来。胡太后因此留元诩在身边住了好几天,挽回了母子感情。
正光六年(525)二月,胡太后和元诩趁着出游洛水,跑到高阳王元雍的府上,定下铲除元叉的计划。
不久,胡太后找来元叉,试探地问他:“如果你忠于朝廷,没有谋反之心,为何不辞掉领军将军(从一品,掌控禁卫军)一职,担任其他官职来辅政呢?”
胡太后对此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不想元叉满口答应,主动交出了禁卫军的指挥权。
元叉丧失兵权,胡太后立马动手。下诏追削刘腾官爵,免掉元叉的一切官职。
有人随即上书为元怿申冤。又有人告发元叉阴谋造反。结果元叉被赐死。
胡太后重操权柄,一连下了两道圣旨,要求地方不许再进贡珍丽之物,并减少天下一半赋税。
但除此之外,胡太后再无作为。
五年,整整五年没碰男人啊!胡太后饥渴难耐,什么乱七八糟的政务,不管了。找男人才是重中之重。
很快,她就选中了“容貌壮丽”的谏议大夫郑俨。
之所以选他,一方面是郑俨的自身条件不错,是出了名的美男子。
另一方面,两人还是老相好,早年就滚过床单,只是世人不知道。
中书舍人徐纥善于察言观色。他看到郑俨得势,便主动上门投靠。
郑俨见徐纥有才有谋,遇事可以商量,便将其推荐给胡太后,总领中书门下事。军国诏书命令,皆出其手。
徐纥确实有才,但妒贤嫉能,成不了大事。
当家的整天风花雪月,主持工作的有小才无大德。地方上的叛乱愈演愈烈。无论怎么看,北魏都该玩完了。
然而胡太后的八字是真硬啊!居然靠着联合柔然,镇压了六镇起义。
说来也是可笑。当年道武帝拓跋珪在北方煞费苦心地设置军镇,就是为了防范柔然入侵。没想到如今却要靠柔然来平灭六镇之乱。
正光五年(524年)五月,北魏朝廷调回元彧,改派名将李崇担任北讨大都督,广阳王元渊(又作元深)为副将。
同年十月,李崇免官,元渊代总戎政。
正光六年(525年)六月,元渊率军自平城(今山西大同)出发,进攻怀朔,被义军打得大败。
元渊吃了亏,随即采纳于谨(西魏八柱国之一)的建议,将先前的武力平叛,变为分化招降。
这个策略起到很好的效果,一举招降三万余户义军。
随后,元渊又在于谨的协助下,设下埋伏,打得破六韩拔陵大败而逃。
与此同时,柔然大军也连续重创破六韩拔陵。
为了躲避柔然,破六韩拔陵率残部南渡黄河。
北魏朝廷瞅准时机,命大将李叔仁堵死破六韩拔陵的退路,又令元渊率大军赴援。
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破六韩拔陵在夹击下,突然消失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老大人间蒸发,二十余万军民顿时群龙无首,只能拱手而降。轰轰烈烈的六镇起义就此告一段落。
但还没等朝廷喘口气,新的问题又来了——该如何安置投降的六镇军民呢?
六镇因为战乱,现在皆已成废墟。原地安置显然不可能。
元渊觉得可以在平城附近设置郡县,安置二十余万降户。
因为平城离六镇很近,习俗差不多。不会出现水如不服。
但胡太后采纳没有采纳元深的建议。
在她看来,降户绝不能扎堆。必须得打乱,分散到各地。
理论上,胡太后的想法没错。
可她把二十万降户安置在今天河北冀县、定县、河间一带,就是想当然了。
河北自古就是人口大省,一口气塞进二十万户,有土地可分吗?口粮从何而来?
这些问题处理不当,必然会引发新一轮起义。
对此,元渊曾预言:“此辈复为乞活矣,祸乱当由此作。”
结果还真让说中了。
六镇军民按照朝廷的要求,一路奔波来到目的地,发现当地正在闹灾荒,无处就食。于是原地爆炸,引发河北民变。
胡太后起初对民变并不重视,直到平叛的官军一败涂地,才让元渊出马。
这次出征,元渊把儿子也带上了。
城阳王元徽趁机对胡太后说:“元渊带着爱子领军在外,看来他是心存不轨。”
元渊曾与元徽的妃子私通。所以只要有机会,元徽就在胡太后面前说元渊的坏话。
得知元徽嚼自己的舌根子,元渊给胡太后写信,建议将元徽调离中央,以便自己能放手与叛军作战。胡太后对他的建议置之不理。
此时义军内部也发生了火拼,原为怀朔镇镇将的葛荣成了带头大哥。
葛荣是个狠角色,打得官军大败亏输。
元徽见元渊兵败,又到胡太后面前告状,把屎盆子扣在了于谨身上。
于谨无奈,只能回朝述职,当面向胡太后解释。
没有于谨帮忙参谋,元渊不敢继续打,率军退守定州。
定州刺史杨津怀疑元渊图谋不轨,派人去抓他。
元渊知道消息,仓皇出逃,不想被义军生擒,人头落地。
北魏后期最能打的王爷,就这样稀里糊涂地见了太奶。
不久,葛荣拿下河北大部,兵锋直指河南,洛阳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就在此时,尔朱荣主动上书,表示愿意征讨葛荣,为朝廷分忧。
尔朱荣,单听这个名字,很多人会觉得他是个满脸横肉的莽夫。
大概就是电视剧中安禄山的形象。
然而,这是误解。
据《魏书》记载:”(荣)洁白,美容貌,幼而神机明决。”
如果尔朱荣在洛阳供职,估计也会被胡太后看上。
除了长得帅,尔朱荣还很有钱。
他的祖先都是部落酋长,在北秀容(今山西朔州)有三百里世袭领地。
不过,尔朱荣并不满足做一个“富二代”,他从小的志向就是在沙场上建功立业。
为此,尔朱荣经常借着打猎的机会,带着部民搞军事演习。积累实战经验。
六镇起义爆发后,尔朱荣广散家财,招募勇士,东征西讨,占据山西中北部,并将斛律金、贺拔岳、贺拔胜、高欢、侯景等重量级人物招揽至麾下。
随着实力越来越强,尔朱荣已经不满足于称霸山西。
于是,就出现了尔朱荣上表,请求讨伐葛荣的一幕。
胡太后看出尔朱荣非等闲之辈。
这很难看不出来啊。那么多名将上阵,与义军都是互有胜败。唯独尔朱荣像开了外挂一样,神挡杀神,佛挡杀佛,打遍山西无敌手。
如果让尔朱荣讨伐葛荣,多半没难度。
可是如此一来,就没人制衡尔朱荣了。
于是,胡太后直接回绝尔朱荣的上表。
尔朱荣不死心,再次上书朝廷。胡太后再次回绝。
就在尔朱荣打算放弃的时候,他突然接到了元诩的诏令。
此时的元诩已经成年了,然而胡太后却没有还政的意思。
胡太后因为担心自己做的那些丑事被元诩知晓,产生憎恨心理。便采取“愚儿政策”。
也就是所有与元诩亲近的人,胡太后都会千方百计地把他们赶走。
实在赶不走就索性杀掉!
这导致元诩像个瘟神。连朝臣们见了他,都是绕着走。生怕引火烧身。
久而久之,元诩觉得自己与老妈的关系无法调和。老妈不下台,自己就没法过正常人的生活。
但举目望去,满朝都是太后的势力。要想翻身,必须要借助外力。
于是,元诩决定拉拢尔朱荣。
他派心腹下密诏给尔朱荣,让其带兵到洛阳,胁迫胡太后。
尔朱荣见到密诏,大喜过望,当即令高欢带兵向洛阳进发。
不过队伍走到上党时,尔朱荣又接到一封密诏,要求他停止进军。
尔朱荣很纳闷,他不知道在洛阳城发生了一件惊天的血案——孝明帝元诩死了。时年十九岁。
想当初,胡太后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执意生下元诩。如今元诩刚成年,她却亲手毒死了儿子。
胡太后下此毒手,郑俨和徐纥起了很大作用。
这二位姘头担心元诩掌权,自己会有杀身之祸,便积极鼓动胡太后动手。
胡太后其实没得选。
诚然,后来武则天也谋害了亲生儿子。
但武则天的儿子多,杀了两个,还有两个。总归是有后路。
胡太后就这么一个亲生儿子,杀害元诩,她最终也会遭到反噬。
但胡太后被权力迷失了理智。变得残忍自私,做事不计后果。
武泰元年二月二十五日(528年3月31日),胡太后与郑俨、徐纥密谋,毒死元诩。
第二天,为了稳定人心,胡太后谎称元诩与宫嫔潘华所生的公主是男孩,拥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史称元姑娘。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
过了一段时间,胡太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坦然承认太子的真相,然后拥立三岁的元钊做皇帝。
胡太后的骚操作,让尔朱荣开了眼,还城里人会玩啊!
既然如此,那我也不做正人君子了。
于是,尔朱荣上书朝廷,说先帝死得蹊跷,如今国内盗匪猖獗,邻国虎视眈眈,怎么能让一个三岁娃娃治理天下呢?我打算进京参与商讨国家大事,剪除奸佞,更立长君。
上书之前,尔朱荣已经找好了新皇帝人选。这便是后来的孝庄帝元子攸。
元子攸曾是元诩的伴读,二人情谊深厚,也遭到胡太后的排挤。因此当尔朱荣派人联络他后,他便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话分两头。
胡太后见到尔朱荣的上书,准确的说,是讨伐檄文,感觉天都要塌了。
她找来王公大臣,商议该如何是好。
王公大臣对她的荒唐行为早已忍无可忍,所以都保持沉默,不愿意建言献策。
只有徐纥站出来说:“尔朱荣小胡,才能平庸,如今不自量力,胆敢发兵京师,不过是螳臂挡车,禁卫军完全可以制服他。”
武泰元年(528年)三月,胡太后派兵守卫河桥(今河南孟县西南),小平津(今河南孟津东北),企图阻止尔朱荣南下。
结果还没交手,徐纥口中可以制服尔朱荣的禁卫军就一哄而散。
四月初,元子攸和哥哥元劭、弟弟元子正,潜出洛阳,北渡黄河,见到尔朱荣。
尔朱荣之所以迟迟不过黄河,是因为名不正言不顺。
现在元子攸前来,也就“名正言顺”了。
随即,元子攸在尔朱荣的军营中即位。
为了感谢尔朱荣拥立自己,元子攸任命其为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事、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封太原王。
四月十一,尔朱荣率大军南渡黄河,直扑洛阳。
见大势已去,郑俨逃回老家,后被部下所杀。
吹牛皮的徐纥,从宫中找了十几匹御马,一路向南逃跑,投奔了梁武帝萧衍。
胡太后没有跑。她剃掉头发,出家为尼,准备投入空门避难。
再度临朝以来,胡太后干的蠢事是一件接一件。
纵然她八字再硬,这一次,佛祖也护不住她了。
四月十三,尔朱荣以祭天为名,将一千多名(也有说两千)文武官员诱骗至洛阳郊外的河阴(今河南孟津东北)。
见官员们差不多到齐了,尔朱荣开始训话,说天下丧乱,皇帝暴崩,都是因为你们元氏宗亲贪得无厌。众人被骂的无言以对。
然后,尔朱荣话锋一转,大声喝斥道:“你们各个该杀!”
说罢,尔朱荣一声令下,士兵们刀劈斧砍,高阳王兼丞相元雍、司空元钦、仪同三司元恒芝、东平王元略等人,纷纷死于屠刀之下。
当初元雍和别人斗富,如今惨死,也算是应了那句话:“人生最悲哀的事,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
宗室王公被杀,引起了大臣们的恐慌,但想跑已经来不及了。
顿时,上至权贵,下至清官,不分忠奸,几乎无一幸免。史称“河阴之变”。
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胡太后,当然也没能幸免。
尔朱荣派人将她从寺庙中搜出,连同小皇帝元钊一起押送到河阴。
胡太后知道自己大难临头,向尔朱荣百般求情。
尔朱荣没听几句,拂袖而去,命人将胡太后和元钊装在竹笼里,投入黄河溺死。
需要注意的是,这次屠杀也有漏网之鱼。
元继早年与尔朱荣打过交道。准确的说,尔朱荣向元继行贿,元继拿钱真办事,尔朱荣觉得他是个“好人”,便派人传话,让他待在家里,哪也别去。
谏议大夫山伟曾建议提高边军将士的待遇,尔朱荣也认为他是好人,特意安排他在朝廷值班,免于祸难。
还有一百多位大臣,磨磨蹭蹭,迟到了。
当士兵举刀,正要大开杀戒时,有将领高喊:“你们谁能写禅文,可以饶他一命。”
所谓禅文,就是禅让皇位的文书。
御史赵元则怕死,连忙表示我能写。
尔朱荣拿到皇位禅让文书后,令军士们集体高呼:“元氏既灭,尔朱氏兴。”
一些曾经为尔朱荣说过好话,或是曾对北方边军有恩的官员,当天也都特意被安排了任务,没去河阴。
但不管怎么说,尔朱荣依然创造了一次屠杀大臣数量最多的记录。
这个事件的影响是巨大的!
事后,洛阳发生骚乱,民众惊恐万分,争相出逃。昔日繁华的洛阳,成了一座死城。
在外地的北魏宗室,如汝南王元悦、临淮王元彧、北海王元颢等,亦是惊恐不已,纷纷投靠梁朝。这导致北魏对南梁的防卫,近乎完全崩溃。
自此,北魏这家百年老店真的要关张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