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英九在大陆遇冷后才发现:不是大陆需要他,是他太高估自己的分量了!
马英九最近一次大陆之行悄无声息地结束了,与以往相比,这次几乎没引起什么关注。没有高层官员的会晤,也没有什么惊人的新闻爆出,连社交平台上的热议都显得冷清冷淡。这个动向似乎透露出一个信息:他或许真的失去了之前的热度。
曾经担任过台湾地区领导人的他,如今踏上大陆的土地,倒显得淡然许多。2025年6月,马英九第四次带着“‘大九学堂’青年团”赴大陆交流。行程虽说依旧丰富,从厦门到甘肃,再到天水,途经古迹、参加论坛、祭拜先人,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细节是没法忽悠人的。拿他在2023年和2024年两次来到大陆的场景做比较,当时还有高层接见,央视全程跟踪报道,新闻也炒得挺热。这次,情况就不一样,大陆的媒体反应变得特别低调,没有大篇幅的专题报道,也没人强调他的政治立场。这次的旅程,更多像是一场民间的文化交流,而不是带有什么政治意义的访问。
马英九在海峡论坛上发言,依然习惯性地讲着那些老话:两岸的年轻人要多多交流,中华文化根脉相连,和平发展可是关键。台下掌声不断,大陆方面的回应也挺克制,只说“欢迎来交流”几个字,没有涉及任何政治话题。
就算是在祭祀伏羲这样的传统活动里,他也只是以民间代表的身份发言,强调“慎终追远”的道德含义,并不去讲政治方面的话。在整个行程中,他没机会再次提起“九二共识”,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合深入谈两岸关系的前景。
这变化可不是偶然的,大陆对台政策的走向已经改了。以前,马英九身为国民党主席和台湾地区前领导人,他的访台被看作推动两岸关系的重要机会。而如今,大陆更看重与台湾民间的直接联系,比如支持台湾网红在大陆直播带货,鼓励基层民众往来交流,而不再把焦点放在某些政治人物上面。
马英九在岛内的人气和影响力早已不如从前。自从他在2016年卸任之后,国民党在几次选举中接连败北,士气低迷不已,还出现了一些内部裂痕。他推动的一些政策,比如两岸协议和历史课纲的调整,都被民进党后来大幅修改甚至推翻。至于他自己,说到底,虽然还通过基金会搞青年交流,但在党内的地位也逐渐边缘化了。
回想他八年执政时,大陆对他还挺看重的。那会儿,两岸开通了直航、直邮,ECFA协议让台湾每年从大陆赚个几百亿到千亿的贸易顺差。马英九一直坚持所谓的“不统、不独、不武”三不政策,政治层面就不打算推进统一的事情。
2014年“反服贸运动”爆发那阵儿,马英九当局既没用力维持秩序,也没搞好沟通,结果导致协议搁置一旁,还让民进党的势头更加猛。更让人争议的是,临卸任前他还同意修改历史课纲,把“中国史”合并进“东亚史”,被批评为纵容“文化台独”。
这些举动不仅摸黄了他的政治遗产,也间接让国民党失去民心。如今他再提“两个岸和平”时,大陆民间和舆论反响已经变得冷淡。不少网友坦言,在他最有能力推动两岸关系向前的时候,他却偏偏选择了保守和退让。
这几年,大陆的实力涨得飞快。不管是在经济方面,已经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还是在军事上,海军频频穿越所谓的“第一岛链”,表现出很强的制海能力。两岸关系的主动权,现在都牢牢握在大陆手里。
大陆方面依然欢迎台湾各界人士前来参访,现在的重点主要放在赢得台湾普通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认同感。像黄智贤、刘宝杰这些媒体从业者,或者是在大陆发展的艺人、网红们,通过直播、短视频和现场体验,直接向台湾的民众展示大陆的现状。这种交流方式,比起政治人物的访问,更加接地气,也更有效果。
马英九这次来到大陆,表面上行程还是那样安排,可实质上的含义可是大不一样了。更像是一场礼节性的回访,而不是带着突破意义的政治交流。大陆官方也没做什么大张旗鼓的报道,也没有安排高层会谈,显示出他们现在已经不把马英九看作左右两岸关系的核心人物了。
这次行程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他在两岸关系中的真实位置:他还可以来,仍然可以发声,但大陆其实不再需要靠他来传递讯息或争取支持。两岸统一的大方向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来去而改变,它是建立在实力和时间积淀之上的。
在这次低调的行程中,马英九终于明白一个道理:并不是大陆需要他,而是他自己过于高估了自己的重要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