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两周,家有学龄娃的家庭每天都在上演《开学后,累死爹妈的一百种方法》。
想要刷手机放松下,却看到不少妈妈博主的视频,日常表令人简直窒息:
清晨六点的闹钟还没来得及循环,已经站在厨房盯着沸腾的牛奶;白天在工位上刚敲完一半的报表,家长群里“需协助孩子完成手工”的消息又弹了出来;晚上八点,辅导完数学卷子,转身收拾明天兴趣班的运动装备。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高能量”成了养娃必备:要能无缝切换职场与家庭的角色,要扛住兴趣班往返的奔波,要消化辅导作业时的焦虑,甚至要在孩子面前永远保持“情绪稳定”。
好像稍微松口气,就成了“不负责任”;偶尔说句“累了”,就会被贴上“不够称职”的标签。
出国前,我以为这是中国父母的特色,来美国多年后我发现,全世界父母都在被 “高能量”绑架。
国内孩子开学一周,爹妈倒下一片
你以为开学是让神兽归笼,实际上是拉响了家长“战斗”的号角。
低学龄的孩子,每天早、中、午,家长来回接送八趟。
带回来的书本要包书皮、要写名牌;放学后家长义不容辞,要辅导作业。
甚至,你和孩子不在一个空间维度时,都要为他服务。去教室搞卫生、在校门口当“护校队”志愿者、帮忙办板报……
还有的家长已经对每天洗校服这件事PTSD了。
开学两周,家长们的哀嚎此起彼伏:
自己6:30起床,比假期早起至少半小时,给孩子准备早饭、自己匆匆忙忙收拾完还要战战兢兢等“神兽”起床,祈祷别来起床气;
路上折腾一通好不容易把娃交到老师手里,自己一秒切换成牛马打工人模式,兢兢业业埋头苦干;
孩子放学后,自己又带着一身疲惫再切换成书童模式序:语文跟读要打卡、心情日记要记录、跳绳要完成、每天三十分钟阅读要登记、各科作业的检查签字与纠错。
如果孩子有兴趣班、辅导班,还要当司机,早晨六点半出门上班,晚上陪到八点才回到家。
是不是孩子大一点,上中学家长就会轻松一些了?毕竟孩子的功课不少家长也爱莫能助了,至少可以把书童卸任了。
初中生家长告诉你:太天真!
孩子读初中,那些琐事杂物还是得家长操心;作业量加大、难度上去,爹妈还得忙着安抚崩溃的娃……
如果身在卷校,孩子不放学、家长不下岗,大清早送完娃还能去送个牛奶,每天超长待机14小时起。
所以,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家长,都累得嗷嗷叫。
孩子有多累、要上班、要顾家务、还要操心孩子的家长,疲惫程度只会double、triple.只要累不死、就往死里累。
国外家长:鸡娃、体育、志愿者、social,一个都不能少
累趴下的不止是国内的家长,美国家长的日子也不好过。
国内的家长——尤其是孩子上中学后——主要是在为孩子的学业奔波。
国外的家长,众所周知,看重体育精神,是学业+体育+志愿者+社交,忙成了八爪鱼。
比如,我家老大今年上四年级,可以参加学校的运动员项目训练。
秋季的项目是兜球和极限飞盘,四年级家长群里有人随口一问:有没有孩子报名?结果一看回复,好多家长不仅报名了,还一口气给孩子报了两项。
据我所知,这些孩子放学后不光要参加学校的两项运动训练,还要去上各种兴趣班:网球、足球、棒球、小提琴、钢琴……人均“铁人三项”起。
而这里的不少家长都有全职工作,有些是律师、医生、教授这类的大忙人,按理说他们的时间表早就该炸裂了,结果还能硬生生挤出时间精力,白天拼事业、下班忙孩子。
重点是:外国人可不止生一个娃,家里通常还蹦跶着一到两个孩子,每个娃都是这样的强度、还没有老人帮忙。
这些智力和体力都超群的家长,让我怀疑他们真的是地球人么!
而且,外国的学校更强调家校合作,大事小事都要家长免费来当劳力,又喜欢搞社交。
我看了一眼孩子的校历,九月的后半周,除了正常上学日、假期休息一天不上学外,短短一周内需要家长参与的活动就有四项——照片日、校队比赛、家长晚会、家委会。每一项都要家长花时间和精力投入。
而这样高强度的生活,并不会随着孩子读中学就缓和下来。
我在网上看到有一位华人家长寻求帮助,如何平衡孩子的学业与两项兴趣班?13岁女儿在读初中,一周一次校外舞蹈课,水平一般,当作兴趣;还在俱乐部踢足球,一周两练+周末比赛,学校赛季时在varsity队上场。这位家长在纠结该在哪个项目多投入?
结果网友们的回复都是在“吐槽”她家孩子兴趣班“打酱油”,舞蹈练得不够多,
足球强度不够大。
是华人家长太卷了么?NO!外国家长已经被孩子的兴趣班逼疯了。小小年纪,一周五天训练+周末比赛、全家陪跑,已经成为很多家庭的“标配”。
前两天,我还和一位小区里的白人妈妈聊天,她说自己的生活已经完全被儿子的运动安排绑架了。
她儿子快十岁了,参加了冰球队。每周七天都要上冰训练。平均每个月有两次要外出打比赛。有时候是开好几个小时的车,有时候干脆直接飞。比赛一打就是两三天,全家跟着酒店里蹲。全家几乎没有休息时间。
每次比赛回来孩子还得洗澡、吃饭、写作业……折腾到很晚才能休息,她都搞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
这位邻居原本在一家体育公司有全职工作,但因为家里两个孩子基本上都是这样的体育训练强度(老大好一点,没老二这么夸张,但每周也要在体育和乐器上花8小时左右),她只能甚至辞掉了原本的工作,改成兼职,方便接送孩子们训练。
这届父母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是:30
年前,我们还是孩子时,放学和放假都会被家长送到外面自由玩耍、到点儿回来吃饭睡觉,生为孩子的我们会自己默默燃烧掉额外的精力和时间。既不耗爹妈、也不糟蹋家。怎么轮到自己当了爹妈,就成了被自己孩子的活动日程硬控的一代人?
如今,你不是一个高能量家长,都挺不到孩子期中。
成为高能量家长,活下去
这两年,“高能量体质”这个概念很流行。
大家逐渐意识到:读书时,大家拼的是智商;工作时,大家拼的是情商;而到了中年后,比智商、情商更重要的是能量。
“高能量”这个概念是美国精神科医生大卫.霍金斯提出的。
他认为,人类的意识状态可以像能量一样被“分级”,范围从1到1000。
200是一个关键分界点:200以下代表低能量水平,比如羞耻、恐惧、愤怒,这些状态往往让人陷入负面情绪和消耗之中;200以上则是高能量水平,比如勇气、宽容、理性、爱、喜悦,甚至最高的“开悟”。
(霍金斯能量分级表)
(中译版本,图源水印)
能量越高,人越容易保持积极、清晰和有创造力的状态,同时也能影响和提升周围的人。
虽然这个能量级表并不是主流心理学的科学模型,而更接近一种灵性心理学的观点。但它的启示在于:我们能通过觉察和调整,把自己从低能量的情绪状态提升到更积极的层次,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作为家长,我们完全可以借用霍金斯能量级表来把自己改成从一个“高能量家长”。
“高能量家长”并不是永远正能量满满、鸡血不断,是他们能把自己的意识状态保持在更高的区间:有勇气面对问题、愿意倾听理解孩子、面对教育中的复杂选择时保持理性、在孩子跌倒时依然给予接纳和爱。
这种能量状态,像一个稳定的灯塔,不仅支撑了父母自己,也为孩子营造出一个可以放心成长的环境。
比如,面对课外运动项目,低能量的家长可能会因为接送、比赛消耗过大而抱怨,情绪上也会把这种疲惫转移给孩子,导致孩子也觉得运动是一种负担。
而高能量的家长则会尝试调整心态,把路上的时间变成亲子交流的小空间,把比赛结果当作成长的一部分,而不是胜负的评判。
同时,理智的家长不会盲目跟风报各种班,而是会和孩子讨论兴趣、喜好、长期目标,从整个家庭保持正常运转的角度出发,理性规划和筛选,避免陷入“一切为了孩子、全家陪跑”的内耗模式。
再比如,面对孩子失败或退步,低能量的家长往往陷入失望和比较,让孩子感受到被否定。而高能量的家长则会把失败视为学习的一环,鼓励孩子复盘、寻找改进的机会。
想要成为高能量家长,首先就是用充足的睡眠和适量的运动稳住自己的身体和精力。
AI生成
现代人都忙碌,作为家长尤甚,睡眠和运动恐怕在我们很多人待办事项的末尾。
一个简单可行的做法是:每天至少走10分钟,把它当成默认动作,而不是靠意志力。晚上固定闹钟提醒自己开始准备睡觉,让作息有规律。当你的“底盘”稳定了,再复杂的家庭安排都能支撑得住。
其次,建立“家庭操作系统”,让秩序替自己省力。
可以固定一个“家庭会议时间”,不用太隆重,20分钟就够。
一起过一遍这一周发生了什么,下周谁接送、谁做饭、谁洗运动装备,顺便商量哪几天不安排活动,大家都能缓一口气。
再比如,建立一些小小的固定流程:晚饭和睡前尽量规律,出门前对照清单,带好孩子要用的水壶、球鞋、护具。这样可以少掉很多临时抓狂和互相埋怨。
另外,美剧里经常出现的白板确实好用,可以在上面写上“本周要事”,让全家人一眼就知道重点是什么,不用每天追着彼此提醒。这样一来,日子虽然忙,但不会乱。
再次,理性安排孩子的课外兴趣和特长。
AAP(美国儿科学会)关于运动(其他兴趣特长也可以参考)有一套科学的建议,避免连续高强度训练导致身体过度疲劳或受伤。
家长在安排比赛和训练时,把这一原则当作底线:保证每周至少1–2天完全休息,必要时安排轻量训练或自由活动
筛掉“时间-收益比”最低的赛事。
并非每场比赛都值得去,有些比赛耗时长、路途远、竞争压力大,但对技能成长或经验提升帮助不大
可以用“时间-收益比”来筛选:比较每场比赛占用的时间(路途+比赛+住宿)与孩子技能成长、兴趣、体验感的收益,优先保留收益最高的赛事。
另外,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特长和兴趣项目抱有很强的功利性,AAP的建议如下:
多样化运动:鼓励12岁以下儿童参与多种运动,避免早期的专项化,以促进全面发展。
时间管理:每周训练时间应不超过每周运动之外的活动总和(如学校作业),并保证至少1-2天休息。
健康监测:建议定期体检,关注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教练和家长应共同协作。
平衡竞争与乐趣:强调运动应以享受为主,而非单纯追求成绩。
最后,家长要学会做“能量预算”,然后再谈努力。
这届家长,为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可谓掏心掏肺、一掷千金。愿意投入对孩子的发展当然有好处,但如果以过度榨取自己能量为代价,只会事与愿违。
在育儿中,我们之所以会时不时有倦怠感袭来——比如想摆烂、逃离、甚至把气撒到孩子身上——是因为我们长期处在“要求>资源”的现状里。我们要做的就是学会做减法、而不是一味往前冲。
我认识一位家长,他的做法很可取,会定期在纸上画两栏清单。
一栏写上:需求(通勤、作业辅导、比赛出行、家务…);另一栏是:资源(睡眠、代驾/拼车、家人分工、长辈帮忙、同学家长、家政、情绪支持)。
然后和伴侣、孩子商议,定期把两边调平,不至于把全家精力榨干。
在这个高压、内卷无休止的当下,作为高能量家长,我们要学会“每日三省吾身”:
我现在的能量条(0–100)有多少?
这件事真的需要我吗?(能否交给孩子/教练/老师/同伴/拼车?)
我可以怎么让它更轻?(简化、合并、批量处理、择期)
参考资料:
From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Clinical Report| September 01 2016 Sports Specialization and Intensive Training in Young Athletes
-每日教育新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