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战役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俄军此次投入的兵力规模令人震惊——波罗的海舰队第336近卫海步旅、北方舰队第61近卫海步旅、太平洋舰队第155与40近卫海步旅,以及里海舰队第77近卫海步旅全部齐聚红军城。
9月11日夜间,俄空天军出动苏-34战斗轰炸机,向红军城煤矿区域投下FAB-1500巨型航弹,这些1.5吨重的精确制导炸弹直奔乌军藏身的矿井通风井而去,引发的地震般震动后,大量乌军士兵被永远埋在地下。
而乌军的几个精锐部队——第12亚速旅、第14亚速旅、第93机械旅和第82旅——被硬生生拖在北部的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打了两个多星期,也没能撕开俄军的防线。反倒是俄罗斯第132旅死死钳住他们,让乌军司令西尔斯基的“速战速决”计划彻底泡汤。
乌克兰耗费巨资,在红军城地下构建起号称“抗核”的马奇诺防线,欲将数千精锐藏于其中,以此扭转战局。然而,俄军却识破了这看似天衣无缝的防御体系,找到了其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一场颠覆传统认知的“垂直打击”悄然展开,将这座地下堡垒,瞬间变成了乌军的巨大棺材,其惨烈程度超乎想象。
9月11日夜,顿巴斯红军城上空,几枚重达1.5吨的俄军巨弹并非轰向地面,而是直插地下,精准命中乌军地下堡垒的“生命之井”。仅仅几声巨响,数千名乌军瞬间被永远埋入黑暗,氧气耗尽,通讯中断,一场炼狱般的窒息与绝望,将这耗资亿万的地下防线,彻底变成了最残酷的活人墓。
在顿巴斯这片被战争反复蹂躏的土地上,红军城(波克罗夫斯克)的战略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座前煤矿中心,更是乌克兰东部战线的关键枢纽,多条生命补给线在此交汇。乌军总司令西尔斯基曾把希望寄托于此,试图打一场速决战,然而,俄军却彻底颠覆了传统的战争逻辑。
他们没有选择硬碰硬的地面推进,而是悄然将战术核心从平面转向了垂直维度。这场围绕红军城的战役,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它的与众不同,其核心不再是争夺街道与楼房,而是对地下空间的绝对控制权。一场“垂直战争”的大幕,就此拉开。
为了守住这个要地,乌克兰方面下足了血本,耗资上亿美元,将这座城市地下纵横交错的废弃煤矿坑道,改造成了一座庞大的地下堡垒。这简直就是一座地下城市,里面指挥所、弹药库、部队隐蔽点一应俱全,最深处的指挥枢纽甚至宣称具备抗核打击能力。
北约援助的“海马斯”火箭弹和大量燃料,大部分都被秘密储藏于此。借助这个复杂的地下网络,乌军的行动变得如同鬼魅,他们可以悄无声息地机动,在夜间对俄军发动突袭,让俄军初期的地面进攻屡屡受挫。这个设计看起来天衣无缝,但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一个如同阿喀琉斯之踵般的弱点。
整个庞大复杂的地下要塞,其生存命脉完全系于少数几个主通风井和升降井之上。这些是堡垒的“呼吸口”,一旦被堵上,地下空间将在短短48小时内变成一个巨大的、缺氧的铁棺材。而这个秘密,对于拥有侦察卫星和无人机的俄军来说,根本不是秘密。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早已将这些关键节点的位置测绘得一清二楚。
决定性的打击发生在9月11日的夜间。俄军并没有发动大规模轰炸,而是选择了一种堪称外科手术的精准打击。一枚枚重达1.5吨的FAB-1500重型航弹,在加装了UMPK制导套件后,变成了命中误差不超过3米的“空中手术刀”。
它们的目标并非地面阵地,而是那几个决定着地下数千人生死的“呼吸口”。随着几声沉闷的巨响,位于乌达奇诺耶村附近的1号通风井和波克罗夫斯卡亚矿的主升降井,被精准命中。巨大的爆炸力引发了剧烈的塌方,井口被彻底封死。
灾难来得猝不及及。当时正在井下进行换防的两个连队士兵,连反应的机会都没有,瞬间就被永远地埋在了黑暗之中,成了第一批“看不见的牺牲品”。紧接着,连锁反应开始了。
地下网络内的氧气迅速变得稀薄,守军开始出现头晕、呕吐的症状。恐慌之中,有人试图用炸药炸开新的出口,结果却引发了更可怕的二次坍塌,甚至引爆了堆积的弹药。地下临时救护站里,伤员们没有死于伤口,而是因为缺氧活活窒息而死。通讯也彻底中断,藏有三十多部电台的巷道被钻地弹击中,直接被掩埋。
地下堡垒的“死亡”,成了压垮整个红军城防线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矿井的出入口被温压弹覆盖,内部人员因高温和缺氧迅速死亡,乌军的地下指挥中枢就此陷落。一部电台在最后时刻发出的电文,成了这座地下坟墓的墓志铭:“我们还有水,还有子弹,但没有空气了”。
地下的崩溃迅速蔓延到地表。失去了地下依托,城内约一个旅的守军成了瓮中之鳖。俄军的海军步兵,这些专打硬仗的精锐,佩戴着热成像仪,手持破门炸药,开始了逐屋清剿。一名乌军狙击手藏在钟楼里,曾狙杀了七名俄军军官,但很快,一发燃烧弹就让钟楼变成了他的火葬场。有些乌军士兵躲在地下室负隅顽抗,俄军甚至直接用工程车推倒整栋楼房,将他们活埋。
乌军高层并非没有尝试救援。西尔斯基急调第93机械化旅与第82空突旅等精锐部队,从苏梅和哈尔科夫方向赶来增援。然而,这些部队在北部的多布罗皮利亚突出部,被俄军第132旅死死牵制,陷入重围超过两周。
当他们试图沿T0514公路撤退时,更是掉进了俄军精心设置的陷阱。在沙霍夫镇一个U型弯道,俄军用火箭炮封锁道路两端,早已预埋的反步兵地雷则让下车步兵寸步难行。公路很快变成了布满燃烧残骸的“死亡之路”。一辆军车发生殉爆,在路边炸出一个巨坑,旁边散落着烧焦的乌克兰国旗和一本士兵日记,上面只留下一行字:“妈妈,我回不去了”。
俄军的清剿手段极其残酷。他们甚至向下水道灌注混合了催泪瓦斯的污水,逼出藏匿的伤员,然后在出口处射杀。下水道出口堆积了二十多具被污水呛死的尸体,场面惨不忍睹。中央市场的面粉被温压弹引爆,瞬间形成的巨大火球将一切化为灰烬,超市货架上的罐头和酒瓶在高温下爆炸,变成了致命的二次杀伤弹片。
红军城的陷落,对乌克兰整个东部防线而言,是一次极其沉重的打击,它直接威胁到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稳定,甚至可能引发防线的大规模收缩。这场战役更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折射出现代战争形态的演变。
俄军接近三比一的兵力优势固然是基础,但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对战场多维空间的理解和对关键节点的精确摧毁能力。乌军耗费巨资打造的地下堡垒,本是他们的防御优势,却被俄军的“垂直打击”战术,巧妙地转化为了一个无法逃脱的致命陷阱。这说明,在今天,战争的胜负手早已不局限于传统的火力与兵力对抗,而是取决于谁能更快地找到并摧毁对方体系中的“命门”。红军城的悲剧,为所有人上了一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