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订阅 收听完整版 ▲
本期嘉宾
尹 柯
国际生活方式医学联盟(IBLM)专业医师
中山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
韵滋善首席医学专家
原长沙明州康复医院医疗院长
01/
对抗家族“60岁诅咒”
常 顺
当时是怎样一个契机,让您从重症医生走向了生活方式医学呢?
尹 柯
焦虑吧。
你们可能觉得我是医生,不应该焦虑啊。但我身边有一个非常焦虑的人,身边的朋友都知道,是我先生。为什么呢?我先生家三代单传,历史上姓杨本来单传就多。他们家的爷爷辈没有活过60岁的,叔叔爸爸这些父辈也没有活过60岁的。
所以我先生刚跟我认识的时候,就经常跟我讲:我可能活不过60岁。然后我就会告诉他:放心,只要有我在,你一定能活过60岁。这其实就是源于他对疾病的焦虑和恐惧,因为他们家里面所有的父辈都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三者俱全,无一例外。
2002年,尹柯与先生老杨刚认识不久
我先生年轻的时候代谢状态很好,身材很标准,国防科大毕业穿军装也很nice。但到了35岁之后,你眼睁睁就看着他像吹气球一样起来了,同时又看到身边的朋友,四十几岁同年龄段的,一会儿蹦个高血压,一会儿蹦个高血脂,导致他就越发焦虑这个事情。从35岁开始他的血脂增高,每年体检都是脂肪肝。
2023年6月,老杨确诊脂肪肝,体重83公斤
他的这种焦虑促成了我真的非常认真的从三年前开始来面对整个生活方式医学的知识体系,我作为他的夫人,肯定首先是希望我的家人要健康。那个时候国内的、欧美的,包括日韩的。这些知识体系我梳理完之后,从今年开始也讲了不少课,参与了不少认证培训。从预测和决策层面已经开始能做一些工作了,也产生了一些成果,包括我的朋友圈层。
所以是我先生的焦虑推动了我,但是也是我帮助了他,至少在今年他的脂肪肝是完全没有了。去年开始我给他做干预,前后也就几个月时间。他是长沙市高层次人才体检,体检要求很严格,很全面,只有今年他全扫清了。对于他来讲他很吃惊,体检完他跟我讲,他说: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说:就是这样的,这就是价值,这就是意义。
2025年4月,改变生活方式加健身3个月
体重77公斤,脂肪肝消失
02/
什么是生活方式医学?
常 顺
太棒了,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鲜活的案例。据我了解生活方式医学的认证,其实门槛还蛮高的对吧?必须是专业人士才能申请,为什么这个认证门槛会这么高呢?
尹 柯
我们首先讲一下生活方式医学的定义,很多不了解的人认为,不就是吃好饭,睡好觉,做做运动吗?其实不是的,生活方式医学它的原始积累是循证医学,就是人类历史上千千万万的临床数据。有了循证依据后,我们才能够准确的对相应的人群进行判断,我们才能知道风险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干预的价值在哪里?
接下来我们会采用经常讲的六大支柱:健康饮食、规律身体活动、戒烟限酒、压力管理、睡眠管理、社会支持甚至大家都会非常关注的细胞医学来进行交互,来制定需求所对应的一些细化方案,这才是生活方式医学尊重于个性化的干预。这样的方案在美国走了20年,应该说比较成型,真正进入中国其实是去年,所以当时我立马就去做了生活方式医学联盟的第一批认证。
IBLM(国际生活方式医学协会)证书
对于申请认证的人员,首先它会要求你有比较好的专业基础,其次你要能够掌握交叉学科的知识运用,而不只是单独一门,会涉及心理、行为控制等等一系列学科。包括我近期还经常在看神经专科的一些文献,这些都要求我们不断的学习。
03/
殊途同归:万“医”皆循证
常 顺
说到这儿,我自己其实有一个好奇,因为我在2017年的时候就听过“整合医学”,现在王松灵院士又提了“稳态医学”,包括我们的“生活方式医学”、“精准医学”,就各种各样的医学特别多。在您看来,包括当时选择生活方式医学这个方向,它是不是健康的那个终极的管理手段?
尹 柯
这个医学,那个医学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让大家少生病,不管是整合医学,生活方式医学,还是我们中医治未病,殊途同归而已。大家只是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最后的目标和终点都是一样的,都是希望把人这个整体和社会的整个外界关系进行一个有效的梳理,然后帮他建立一套更适合于他个人的生活体系。
尹柯为长辈做生活方式医学培训
甚至还有印度的医学,还有我们的藏医学,我们湖南还有苗医学等等,这些医学都是源远流长的。我觉得非常重要的维度是:是不是循证和科学?有多少成功的案例?不要只有个别案例。循证医学一定是大样本、大案例,成千上万或者是几十万上百万的案例。这也是为什么有的时候有人会认为国外的月亮圆一点呢?就是因为国外的大型临床实验一般都是很多个国家一起做的,样本丰富并且量大。
所有的方案,只要有标准的询证依据,中间的形态是什么样并不重要。
04/
与自己的身体谈判
常 顺
回到您和您先生这一段,我觉得还挺有意思。前两天我刚好看到一个主流媒体报道,说今天Z世代的人基本上在很年轻的阶段肝都出现了问题。您在跟您先生做干预,或者说把他作为您的实验对象的时候,有哪些细节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
尹 柯
其实站在我们干预者的角度帮用户去做决策的时候,非常重要的是MDT(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多学科会诊)。用一个多学科的团队,为这一个单独的个体来制定方案,这个过程中有很强的交互性。我们首先要尊重这个个体,不管是从他的职业习惯,生活习惯,还是他的需求,每个人情况都是不同的。
你无法要求每个人都是齐刷刷的对有害物质完全割席,不喝酒、不抽烟、不嚼槟榔、不熬夜等等,这个是没有意义的。只能是经过整个MDT的交互后,落到大家都能接受的一个协同约定,再考验执行力。
要把这种执行变成用户自己的选择,这也是我先生能够完成自己的转变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现在已经达到了标准的,国际上倡导的每周大约120分钟的有氧运动,然后每个周末他还会进行2个小时的无氧运动。你说他吃得特别少吧?没有,我其实不赞成他减肥。他体重从83公斤到现在77公斤,其实也只有几公斤,没有特别大的变化。但体型上面很显著,肌肉量增多,脂肪减少,圆溜溜的啤酒肚都没有了。
常 顺
但是我觉得像您先生,他本身就是有一个痛点,有一个焦虑在,他会主动去拥抱这样一个学科或者说一种生活方式,但大多数人还是没办法对抗人性的懒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尹 柯
你说的太对了,虽然生活方式医学目前国家在大力推广,包括很多三甲医院也都设置了减重门诊。但这里面有一个非常反人性的地方,现代的近100年,工业革命之后产生的这种生活方式剧变,人类社会从主流传染病到了主流代谢性疾病,人作为一个生命体,有两个基因决定的一定要去做的事情:
截至2025年4月
湖南全省共203家医疗卫生机构开设体重管理门诊
我那天讲牛马,人体的很多激素都是让我们兴奋的。目的就是让我们能够时时刻刻保持警惕,能够认真工作,能够随时逃跑,只有一个激素——褪黑素让我卧倒。另外,时时刻刻都在升我的血糖,让我处于发动机状态,只有一个激素——胰岛素来降我的血糖。这样的多高一低,其实反映的生命现象是我要活着,我要警惕的活着,我要面对一切威胁我生命的因素活着。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减重行为,但凡影响到了这个基础,那么人体会自动产生逆反,就会出现所谓的代谢瓶颈。当你的体重降到一定的时候,是不是就会出现平台期,这时你再怎么饿着自己,体重也不会减了,为啥?为了保持生命的存在,身体它会自动把你基因表达里面的叫做基础代谢的表达赶紧降下来,这个时候身体非常警惕:我得让这个生命个体活着。再这样下去,这个个体可能就要牺牲了。
这里我们一定要正确认知,你要的到底是体重还是健康?有些人他只要健康,略胖一点,不是也很好吗?为什么一定要把BMI值变成18、19呢?我就是非常标准的24,我从来没有想过让我自己特别瘦,因为我觉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很多人不要产生过度的容貌体型焦虑,天天想着自己不够瘦不够美。你更应该关注的是你肌肉的占比和含量,你的肌肉量足够的时候,你的基础代谢很好的时候,你多吃一点东西或者喝个啤酒什么的,不会特别发胖的,你的整个器官机能完全有能力处理这些人体的各种行为。
容貌焦虑和体型焦虑产生的问题,可能远比你自己本身的问题杀伤力更大。
《蓝色地带》(丹·比特纳 著)
我看过一本书——《蓝色地带》,里面有好多百岁老人,每天下午都要喝一大杯啤酒,还有一些百岁老人每天必吃一碗猪脚或者红烧肉。你说你去劝他:你这个生活方式不健康,高油、高盐、高卡路里。可不可笑?我们的身体最知道我们要什么,这是其一。其二,非常规律的生活方式和优质的指标就是你的风向标,你有足够的能力代谢掉这一碗红烧肉,何乐而不为呢?但当你没有这个能力的时候,却强迫自己大吃大喝、抽烟喝酒,你就等着看你的机能垮下去吧。
常 顺
比如说国家近年提出了“体重管理年”这个概念。为什么在整个国家战略上,会先提体重管理呢?
尹 柯
它其实是一个科普难度的问题,就像今天我们聊了很多生活方式医学中专业的东西,大家听起来会有点绕,太多的知识汇集到一起了,对于普通人,你不能要求他从0到10全都知道。
但就体重而言,是很形象的,并且人群的超重率跟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也是呈正相关的。那对于国家来讲,我先解决超重的问题,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是不是自然而然就下来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