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1年首次启动以来,上海“政府开放月”活动已走过五个年头。这是持续深化政务公开、构建透明政府的重要举措,是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生动写照,标志着政府运作理念从传统“为民办事”向现代“邀民参与”的深刻转型,已发展成为推动透明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建设的标志性平台。
五年来,这一活动通过持续的制度创新、内容拓展与形式优化,不仅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还在价值层面实现了从侧重“社会发展”到保障“政治参与”的升华,在群众感知层面推动从满足“获得感”到提升“参与感”的跃迁,可以说是推进特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实践。
「价值跃升 制度深化」
回顾五年历程,上海“政府开放月”在活动机制、组织形式、覆盖范围与互动深度等方面实现了持续突破与系统升级。
2021年作为启动之年,各区政府和市级机关结合区域和行业实际,共举办政府开放周活动10余次、政府开放日活动100余场,为后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2年,“政府开放月”活动调整为线上线下结合模式。以经信委为例,共举办4场线上活动,参与人数超过2.3万人次,展现了政府部门的应变能力与创新活力。
2023年的活动进一步深化政民互动内涵,如教委组织社会公众代表列席主任办公会,就本市随班就读事项直接听取公众意见,体现了开放决策的初步尝试。
2024年,确立了“民心工程实事项目”和“为民办事”的主题,开展了年度优秀政府开放活动评选,推动了活动的规范化和精品化发展。
2025年的开放月活动以“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通过官方网站、12345热线、部门公开电话等多渠道接受报名,面向各类企业代表、社会组织、普通市民、在校学生、专业人士等多元群体开放,参与部门扩展至20余个,活动形式涵盖政策解读、参观体验、座谈交流等,显示出活动在包容性、专业性上的双重提升。
经过五载耕耘,全市各级行政机关累计开展线上、线下政府开放活动800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1600万人次,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和品牌效应。活动形式也从以实地参观、座谈交流为主,逐步发展为VR云参观、政策解读、政企对话、沉浸体验等多元模式,实现了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体验、从单向传播到双向互动的跨越。
更重要的是,活动主题从早期的多元化探索逐步向重点领域聚焦,体现了政府开放活动与中心工作、重点任务的深度融合,展现出政务公开与城市治理在价值维度上的深化——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阶至保障市民政治参与权利。
制度保障也日趋完善,从零散活动到制度化安排,从临时举措到长效机制,建立了相对稳定的年度举办公开机制、部门协同机制和公众参与机制。
服务理念突出便民性,活动安排充分考虑参与者的便利性,降低了参与门槛。同时,活动时间相对集中,便于统一组织和媒体宣传,形成规模化、系列化、品牌化的运行特征。
这一演进过程深刻体现了城市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政府不再仅仅满足于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而是主动邀请民众参与公共决策和政府运作。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政府的透明度和问责性,也提升了市民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和参与能力,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更广参与 更优机制」
2025年,“政府开放月”活动围绕“优化营商环境”这一主题展开。在继承历年经验的基础上,呈现出显著的特色和亮点:
第一,主题设计高度聚焦。如税务局以“沪税有应”为主题,开展“零距离·税惠企·优营商”税费服务体验、临港新片区外资企业政策解读会、“与税‘童'行——小小税官体验日”、“科创税立方”税收普法课堂等开放活动。这种高度聚焦的主题设计,使活动内容更加系统深入,避免了分散化和表面化,增强了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部门协同形成合力。20余个部门参与的活动,涵盖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监管执法等多个领域,活动设计覆盖企业从设立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需求,形成了全链条、全流程的开放体系。如司法局开展的2025年度全市重点普法和依法治理项目、第二届上海市人民调解员技能大赛、上海司法行政大讲堂系列活动、商事调解服务质效提升工作等,体现了整体政府理念,避免了政务公开的碎片化,提升了政府服务的协同性和整体效能。
第三,形式多样成效明显。活动形式突破传统参观模式,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开放格局:一是政策解读形式,面对面宣讲最新政策;二是体验参观形式,实地感受政府服务;三是座谈交流形式,政企对话收集意见建议;四是互动体验形式,创新服务模式展示。
第四,服务导向追求实效。活动设计直面企业关切问题,提供具体政策指导和解决方案。如市场监管局展示市场监管领域政策宣讲和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科学技术委员会展示上海科技创新成果,解读科技赋能产业升级政策。这些活动设计增强了政务公开的实用价值和实践效果,体现了政府务求实效的工作作风。
但也应清醒认识到,“政府开放月”活动还有可以强化与改进的地方:
比如,一些活动增强了互动性、趣味性和亲和力,但较少涉及行政决策、执法过程、权利救济等法治内容。尤其是在展示政府工作场景和成果,特别是决策流程、资金使用、绩效评价等核心政务信息方面的公开不足,难以满足公众对政府运作透明度的期待。
又如,在座谈、交流、宣讲等环节多集中于政策解读和意见收集,对于公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如何采纳、反映的问题如何解决缺乏后续反馈和公开通报机制,难以形成有效的闭环管理,不利于经验的总结和模式的优化。
展望“十五五”,有必要基于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系统谋划、精准施策,推动“政府开放月”活动实现从形式开放向实质开放、从局部开放向全面开放、从临时开放向常态开放的深刻转变,进一步成为政民互动的桥梁、政务公开的窗口和治理创新的平台。
一方面,在“政府开放月”活动中,建议各部门公开重大政策的起草背景、征求意见过程、专家论证情况、合法性审查结果、集体讨论决定等全过程信息,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信力;推进敏感领域信息的逐步公开,加大财政资金使用、项目绩效、执法数据等信息的公开力度。
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市民代表库,以随机抽选方式邀请不同年龄、职业、收入的市民参与“政府开放月”活动,确保参与者的代表性和广泛性,避免活动成为特定群体的专场,并向更广泛的社会公众推送参与信息,提高活动知晓率。同时,建立参与效果评估机制,定期对活动参与人群的构成、参与度、满意度等进行分析,不断优化活动设计和组织方式。
下一步,还可强化顶层设计,将“政府开放月”纳入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总体布局,与“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工作协同推进,形成政务公开与城市治理的合力,打造具有人民归属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使上海成为“中国之治”的生动例证。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正强)
原标题:《这一活动走过五个年头,助力上海打造具有人民归属感的国际大都市》
栏目主编:王珍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雍凯
来源:作者:刘正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