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四轮交锋还没开始,特朗普提前露了怯,美国未战先败一局,美国财政部日前宣布,美方谈判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将于下周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同中方高层进行第四轮经贸谈判。
外界普遍猜测,双方最可能碰头的时机,应该是为了给10月底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铺路,可现在,美国财政部却急匆匆地发布了声明,确认了这次马德里之行,更有意思的是,中方对此却显得不急不躁,至今尚未官宣,这种节奏上的反差,已经悄悄暴露了华盛顿桌面之下的焦虑。
而特朗普政府的这份急迫,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其国内经济正在拉响的警报,最新的经济数据简直就像一盆冷水,浇在了号称“史上最强”的美国经济头上。
八月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了2.9%,核心CPI更是维持在3.1%的高位,这意味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成本在不断攀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疲软的就业市场。
当月,备受关注的非农就业新增人数仅有区区2.2万,远远低于市场预期,失业率也悄然爬升到了4.3%。更糟糕的是,前几个月的就业数据还被集体下调,这无异于承认,之前大家对劳动力市场的韧性,实在是过于乐观了。
一边是高烧不退的通胀,一边是增长乏力的就业,这种可怕的组合拳,让“滞胀”的阴影开始在美国上空盘旋。这种局面,极大地削弱了美方在谈判桌上打持久战的底气和资本。
曾经被特朗普政府视为“王牌”的农业牌,如今也快要失灵了。现在正是美国大豆的收获季节,可田间地头的农民们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往年最大的买家——中国市场,今年竟然“未下一单”。
那些本该运往中国的订单,几乎全部流向了巴西等南美国家。这让美国农民眼睁睁地错失了数十亿美元的销售窗口,损失惨重。驻美大使谢锋就曾直言,正是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给两国农业合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面对如此糟糕的局面,财政部长贝森特也只能硬着头皮出来安抚市场。他一面公开承认经济存在“分配问题”,一面又坚称经济将在未来加速。
这种言辞,让人不禁想起他曾在3月份将市场动荡形容为经济需要的“排毒期”。这种用未来的许诺来掩盖当下的窘迫,恰恰反衬出其政策工具的匮乏,以及推动谈判取得成果的现实压力。
正是因为经济这张牌打得不顺手,华盛顿才试图在谈判桌上开辟新的战场,将议题从传统的经贸领域,扩展到了科技和安全层面,这就导致了其议程设置上出现了一种内在的矛盾和拧巴。
最具张力的议题,无疑是TikTok问题,美方步步紧逼,给字节跳动划下了一条9月17日必须剥离其美国业务的最后通牒,要求之苛刻,已经完全超出了商业范畴。
他们不仅要求中方持股不得超过20%,甚至还试图染指其核心算法,这一切,都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这种将科技问题彻底政治化的做法,几乎是在试探中方的底线,几乎没有留下任何妥协的空间。
在科技领域咄咄逼人的同时,美方在传统经贸领域又迫切需要中方的合作,双方都希望能够延长7月份在斯德哥尔摩达成的为期90天的关税“休战”协议,那份协议,让双方都暂停了实施24%的对等关税,为过热的贸易战降了温。
可问题是,这份休战协议的命运,如今却被美方自己亲手和TikTok这样的高风险议题捆绑在了一起。一旦在TikTok问题上谈崩,美方很可能会重启关税大棒作为施压工具,但这无异于“杀敌八百,自损一千”,会让本就脆弱的美国经济雪上加霜。
中方显然看透了美方的这种内在矛盾,并采取了精准的应对策略,在前期于华盛顿举行的会谈中,中方的姿态被《华尔街日报》形容为“只谈步让”,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的让步。
当美方试图推动中方扩大农产品进口时,中方的条件也很明确:可以谈,但美方必须先取消对中国企业的歧视性限制,这种“条件反射”式的应对,巧妙地将皮球踢回给了急于寻求突破的华盛顿。
就在马德里谈判大幕即将拉开的前夕,中美高层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罕见的密集互动,这并非简单的关系回暖信号,更像是双方在激烈博弈的背景下,进行风险管控和战略试探的“双轨”操作。
本周二,两国防长进行了特朗普上任以来的首次通话,仅仅第二天,中国外长王毅就与美国国务卿鲁比奥通了电话,国防与外交的最高层在短短48小时内密集沟通,这标志着双方的外交与安全对话渠道,在特朗普2.0时期以来首次被重启。
这种沟通的首要目标,是为高度紧张的双边关系建立起一道“护栏”,双方都需要避免经贸领域的激烈摩擦,尤其是像TikTok这样敏感的问题,外溢到军事安全领域,从而引发误判和冲突升级,这其实是双方在释放一个强烈的危机管控信号,试图减少在台海、南海等问题上的风险。
美方也在试探合作的可能性。他们首次将“打击洗钱合作”这一非传统安全议题纳入了议程,在核心经贸问题僵持不下的情况下,此举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策略性的尝试。
如果能在这个领域找到一个突破口,达成一些共识,不仅可以为紧张的谈判营造良好氛围,也能作为一项成果向国内有所交代,当然,这种合作的前提,是必须相互尊重金融监管主权,避免将合作再次政治化。
对于中方而言,积极参与对话,更深层的目标是希望将美方这种短期的、应急式的沟通,引导向自己一直倡导的长期、稳定的“机制化”轨道上来,正如国际贸易谈判代表李成钢所希望的,通过建立稳定的磋商机制,最终能够“让合作的清单越拉越长,分歧的清单越缩越短”。
所以,马德里谈判的核心看点,已经不在于双方能否达成一份多么全面的经贸协议,而在于如何处理这种“筹码错位”的尴尬局面,美国经济的脆弱性,使其难以承受谈判彻底破裂的后果,但其在科技领域的强硬立场,又严重压缩了自己的回旋余地,把自己逼到了墙角。
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不是一场“一揽子”的巨大成功或彻底失败,而是一种分化的局面:在某些领域,比如延长关税休战、开启新领域的合作对话上,双方或许能够达成妥协,但在以TikTok为代表的核心科技博弈上,这场激烈的对峙恐怕还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
这场谈判将深刻地揭示,在新的大国竞争格局下,任何单一的筹码都已不再万能,战略的内在一致性与策略的灵活性,才是决定最终博弈走向的关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