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的上海深夜,法租界霞飞路的公寓里刚下过雨,
宋庆龄捏着牛皮纸信封走到铜制垃圾桶前,手指一松,
那颗裹着绒布的子弹便掉进了废纸堆,
这是三天里收到的第二颗,信上"勿谓言之不预"的字迹还没干透。
与此同时,南京鸡鹅巷53号的密室里,沈醉正对着镜子练说辞,
"夫人车胎打滑失控"这句话从舌尖滚过第三十七遍,
嘴角的烟蒂积了半寸长,桌上摊着的《上海交通图》已将法租界至码头的路线描得发黑。
这场针对孙中山遗孀的暗杀计划,蒋介石三天前在庐山手谕"便宜行事",
戴笠亲自挑了沈醉这把"快刀",却没人算到,
此刻宋美龄的专列正在连夜驶往南京的铁轨上,
她贴身的坤包里,正躺着何香凝托人转交的密信。
1927年清党事变后,宋庆龄在《民国日报》头版写下“蒋介石是革命的叛徒,
是双手沾满鲜血的杀人犯”,钢笔划破纸面的力道让排字工都捏汗。
她带着何香凝在上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收容共产党人和进步学生,甚至在南京政府召开“剿共”会议时,
派专人送去抗议信,信封上“蒋委员长亲启”五个字写得比公章还大。
庐山牯岭的书房里,蒋介石把报纸揉成纸团砸在戴笠脸上,
“她一天不死,我的命令就出不了南京城”,这是1933年深秋,
距离沈醉在上海背说辞还有三个月,那时戴笠的笔记本上刚写下“宋氏”二字,墨迹还没干。
戴笠捏着宋庆龄扔子弹的照片在办公室转圈,
照片背面是特务写的“宋氏当面撕碎恐吓信,扔进壁炉”。
他咬碎牙:“软的不行来硬的。”
沈醉带着三个特务蹲在霞飞路口盯梢,第七天终于见宋庆龄的车出门,
刚要跟,司机老张突然猛打方向盘,把车开进修路工地,
后来才知道,老张从后视镜看清特务左耳垂的痣,那是戴笠手下“红队”的记号。
戴笠气得摔了茶盏,当天调沈醉去苏州特训“车辆失控”话术。
沈醉在汽修厂挑了辆底盘重的黑色轿车,
前保险杠焊了钢筋,副驾工具箱里备着灌酒精的“刹车油”。
他每天凌晨在郊外练“打滑”,方向盘打半圈再猛回,轮胎在泥地里拖出三道黑痕。
戴笠来检查时,他边擦汗边背:“雨天路滑,避让电车时方向盘失灵……”
话没说完,就被戴笠的烟杆敲了后脑勺:“要像真的,得让她车毁人亡,还得像老天爷不长眼。”
十月初五那天,沈醉把车停在宋庆龄常去的码头仓库旁,
仪表盘上的里程表显示,从霞飞路到这里,刚好够“刹车失灵”的距离。
何香凝派贴身丫鬟连夜坐火车到南京,
把烫金信封塞进宋美龄的坤包时,专列的汽笛刚划破长江雾气。
信纸在指间发颤,“沈醉”“撞车”“法租界”几个字像烧红的烙铁,
她闯进蒋介石办公室时,戴笠正低头汇报“行动方案”。
“你要动二姐?”宋美龄把信纸拍在地图上,翡翠手镯磕在桌角,断了道细纹。
蒋介石捏着烟嘴的手指发白:“政治不是儿戏。”
“她是孙中山的夫人!是我亲姐姐!”宋美龄抓起桌上的茶杯就往地上砸,碎瓷片溅到戴笠鞋尖。
“你今天动她,明天全中国都会骂你忘恩负义,后天英美报纸就会登‘蒋氏家族内讧’,
你要不要我现在就给纽约时报打电话?”她胸口剧烈起伏,珍珠项链随着呼吸晃得刺眼。
戴笠缩着脖子往墙角退,公文包掉在地上,里面的“车辆事故报告”散落一地。
蒋介石突然把烟扔在地上,用皮鞋碾了碾:“让沈醉回来。”声音比烟灰还轻。
宋美龄没看他,转身抓起坤包就走,包里何香凝托转的照片露了一角,
那是二十年前三姐妹在广州的合影,宋庆龄还穿着学生制服。
二十年前上海莫里哀路的月光还挂在窗棂上,宋庆龄翻墙时摔破的膝盖还在渗血,
留洋带回的皮箱里只装了孙中山的手稿和一本《资本论》。
那时美龄总爱抢她的英文小说看,庆龄就把书藏进梳妆台的暗格,
姐妹俩趴在地板上打架,母亲笑着骂"疯丫头"这些画面在1933年的冬夜里突然清晰,
宋美龄捏着何香凝的信,指腹按在信纸"二姐危矣"四个字上发颤。
她想起1927年清党那天,庆龄穿着黑旗袍站在南京总统府台阶上,
当众把蒋介石授的"国府委员"聘书撕成碎片,风卷着纸屑粘在美龄新做的貂皮大衣上,
两人擦肩而过时,庆龄的香水味还是当年巴黎带回的玫瑰调。
1925年孙中山先生病逝,庆龄捧着《总理遗嘱》在灵堂守了七天七夜,
美龄带着蒋介石来吊唁,两人隔着灵柩对视,一个穿黑衣戴白花,
一个军装笔挺胸前别着青天白日徽——那是她们头一次在公开场合,站在了彼此的对立面。
后来庆龄在香港创办《华商报》骂蒋介石独裁,美龄陪着蒋介石在重庆开"新生活运动"大会,
报纸上两人的照片永远隔着"共匪"与"蒋匪"的标题。
可上个月庆龄去重庆募捐,美龄派副官送去一篮进口水果,
篮子底下压着张字条:"注意身体",笔迹还是当年抢书时被庆龄抓花的歪斜模样。
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逝世的消息传到台湾时,宋美龄正在书房练字。
秘书把报纸放在砚台边,她笔尖的墨滴在宣纸上晕开个黑点,没抬头。
半夜睡不着,从樟木箱底翻出那帧1917年的合影,照片边角卷了毛边,
那年庆龄刚从美国回来穿白色连衣裙,美龄扎着羊角辫,
站在中间的母亲笑得眼睛眯成缝,照片背面铅笔写的"我们永远在一起"被潮气浸得模糊。
她指尖划过庆龄的脸,眼泪滴在"永远"两个字上,晕开一小团墨渍。
1971年庆龄托人带信说想在香港见一面,信到台湾时被秘书压了半个月,
再拿出来墨迹都晕了,"姐妹一场,不谈政治"几个字洇成了黑团。
她没回信,把信烧在炭盆里,灰烬飘到窗台上,像那年上海老宅庆龄翻墙时带落的玉兰花瓣。
如今照片里的人只剩她一个,翡翠手镯还戴着,
当年摔断的那道纹还在,阳光透过窗棂照在上面,折出细碎的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