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有人为了抢到第一台 iPhone 17,提前两天就跑去苹果店门口搭帐篷,这事儿一出,整个数码圈又热闹了。
你说这是信仰也好,说是执念也罢,这股劲儿放在2025年,还真有点让人唏嘘。毕竟大家都明白,现在的苹果和十年前的苹果,已经不是一个味儿了。
不得不承认,iPhone 的号召力依然在。无论它的创新多么有限,每次发售照样有人通宵排队,二手平台甚至能炒出溢价。
这就是品牌的能量:别人讲性能参数,苹果卖的是身份和体验。这位狠人其实代表了一类人——在他们心里,买苹果不是买硬件,而是买一种“生活方式”。
但话说回来,这几年的 iPhone 真的拿得出手的突破点不多。安卓阵营已经把屏幕、快充、影像卷得不行,2K 高刷、200W 快充、潜望长焦随便见,甚至连折叠屏都玩到三折叠了。
而苹果呢?还在慢悠悠地把 ProMotion、长焦一点点下放,电池续航永远保守。可以说,硬件层面的差距已经被放大到明眼人都能看出来。
那为什么还有人愿意为它熬夜排队?
核心就在系统。iOS 的稳定性、安全性、生态联动性,这些确实是安卓短期内难以完全替代的。别的不说,很多美国本地人用 iPhone,更多是因为它和 iMessage、Apple Pay、Apple Watch 的闭环体验绑死了用户。
换手机不只是换个壳,而是要推翻一整个习惯体系。对他们来说,排队的动作就是一种宣誓:我依旧是苹果阵营的一员。
可是,苹果的问题也很明显:创新力的下滑。你要知道,在乔布斯时代,每一代 iPhone 都是全行业的风向标,别人跟着抄都来不及。
可现在,安卓厂商敢走在前面,敢堆料、敢试错,结果往往是苹果慢半拍,甚至落后两三年才补齐短板。这种“慢工出细活”的打法放在当年是优势,如今反而成了质疑点。
那苹果还能靠什么立足?我认为是两点:
一是品牌信仰,二是系统体验。品牌信仰让人心甘情愿为它掏钱,哪怕同价位安卓更能打;系统体验让人觉得换机的成本太高,不值得跳槽。但信仰能不能长久?这是个大大的问号。
如果苹果不再推出真正打动用户的创新,迟早会被年轻一代用户抛弃。
这次的 iPhone 17 虽然带来了标准版高刷、影像升级、存储加量不加价,但本质上还是补课。
对很多老果粉来说,补课也算进步,但这种“慢三拍”的节奏,真的能撑多久?如果说前几年安卓在追赶,现在更像是苹果在防守。
回到那个提前排队的人,他的行为其实就是对苹果的一次“投票”。
哪怕理智上知道创新不足,但情感上依旧选择相信。这就是苹果最厉害的地方:让人为了信仰买单。只是,信仰这东西,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
所以我更想问一句:如果苹果真的彻底失去了创新,它还是那个苹果吗?这才是今天最值得讨论的问题。
——写到这里,也算回到开头。有人为 iPhone 排队两天,这一幕既荒诞又真实。它提醒我们,科技不只是硬件参数的比拼,更是情绪和文化的延伸。
但别忘了,当情绪热潮过去,真正能留下来的,始终是产品本身的创新与价值。
你怎么看?如果是你,还会为了 iPhone 彻夜排队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