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海边拍摄视频画面显示,一只长有五只脚的生物,在海边的石头上爬行,引起外形十分诡异,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
据拍摄者称,这是日本核污染水排放进化的变异物种么?日本干的好事?根据视频画面,大家可以看到五只长长的触手十分灵活且分别可以自由弯曲,行走在海边的岩石上如履平地。
不少网友纷纷表示,看着十分恶心,但都不清楚这具体是什么物种。面对着神秘的变异物种,出现在我国沿海。这到底是什么?
出现在海边的神秘物种到底是什么?
近日,在海滩上出现的神秘五爪生物引发了广泛关注,甚至有传言称其为核污染导致的新物种。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经过查证,这种生物并非变异产物,而是一种罕见的海洋生物——蛇尾海星。
蛇尾海星隶属于棘皮动物门蛇尾纲,是一种自然存在的海洋生物。虽然与海星在外形上有些相似,但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其腕足。蛇尾海星拥有五条细长且灵活的腕足,部分种类甚至可达五十条之多。这些腕足的长度可达体盘直径的三十倍。
蛇尾海星的体表覆盖着钙质骨板,这些骨板表面存在着微小的凸透镜结构,形成了遍布全身的复眼。这种特殊的结构使蛇尾海星能够感知光线和运动,从而增强其环境适应能力。
与行动迟缓、依靠管足缓慢移动的海星不同,蛇尾海星的腕足更为细长灵活,运动时呈现出蛇形扭曲的姿态。此外,蛇尾海星的体盘与腕足之间的分界线非常清晰,并且不具备海星那样的吸盘结构。
蛇尾海星的体色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灰蓝、红褐或黄褐色,部分种类还具有环状斑纹。它们的体型相对较小,体盘直径通常在1-2厘米左右,但腕足长度可达数十厘米。
在运动和捕食方面,蛇尾海星主要依靠腕足快速扭动进行爬行或游泳。其灵敏度远超海星,能够迅速躲避天敌。它们的食性较为广泛,属于腐食性或滤食性动物,主要以海底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为食。
蛇尾海星的栖息地分布广泛,从潮间带浅滩到6000米深海均有分布。它们常见于珊瑚礁、砂质海床或岩石缝隙之中。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种类的蛇尾海星会与海绵共生,例如藏身于“偕老同穴海绵”之中。
蛇尾海星还具备特殊的生存能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强大的再生能力。腕足断裂后不仅可以再生,甚至断肢还能够发育成为新的个体。此外,部分种类的蛇尾海星还具有夏眠的习性,在食物匮乏时会进入休眠状态。
总之,出现在海滩上的神秘五爪生物并非变异物种,而是自然存在的蛇尾海星。 了解蛇尾海星的特征、习性和生存方式,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并消除不必要的恐慌。
为何被误认为“神秘物种”?
近年来,时有关于蛇尾海星的报道,但由于其特殊的外形,常常被误解为“神秘物种”甚至与核污染相关。
蛇尾海星之所以容易引发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其独特的外观。当蛇尾海星干燥后,其腕足会卷曲变形,呈现出一种类似“多爪怪物”的形态,令人望而生畏。
此外,当蛇尾海星在浅水区域活动时,其腕足会随着水流摆动,远远望去就像一群蠕虫在蠕动,容易引起人们的误解和恐慌。
然而,蛇尾海星并非新出现的“神秘物种”,更与核污染无关。事实上,蛇尾海星在地球上已经存在超过2亿年,拥有丰富的化石记录。它们是海洋生态系统中固有的物种,在维持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期发现的蛇尾海星,无论是在中国浅滩还是日本沿海,均位于正常的海洋区域,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们与核污染存在关联。
蛇尾海星是一种古老而自然的海洋生物,其独特的外形虽然容易引发误解,但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而非将其妖魔化或与不确定的因素联系起来。了解蛇尾海星的真实情况,有助于消除公众的恐慌,并更好地保护这一珍贵的海洋生物。
最后
蛇尾海星是棘皮动物中适应性最强的类群之一。其细长腕足、复眼结构及快速移动特性,使其在浅滩活动时易被误认为“神秘物种”。若在海边遇到,建议远观勿触,避免干扰其自然行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