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一些十字路口,选择往哪里走会直接决定自己的未来。无论是普通人还是重要的历史人物,其实都是如此。
在党刚成立的时候,有不少热血青年聚在一起,希望改变国家的命运,但其中一部分人并没有走到最后,一部分甚至在早期因为各种原因脱离了党组织,有的是因为叛变,有的是因为理念不同,有的是因为丧失信心。
毛主席的同乡李达就是这样一位,他原本是陈独秀的好友,是党组织创建者之一。然而他和陈独秀发生了严重分歧,早早脱离了组织。
1949年,他再次同毛主席见面,提出了重新入党。特殊时期到来后,他患了病也遇到了大麻烦,只好给毛主席写信,毛主席是如何处理这件事情的呢?
![]()
在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和李达的事情前,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李达的人生经历,这有助于理解毛主席对李达的态度。
李达的老家是湖南省永州市,虽然和毛主席的出生地湘潭不在同一个地方,但两人都有一口浓重的湖南口音,所以外界一般也承认他和毛主席是同乡。李达的出身是普通佃农家庭,生活颇为艰辛,但日子还算过得去,家里也有能力供他上学。15岁的时候,他考上了永州中学,后来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了京师师范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师范大学,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少见的高学历人才。
因为他聪颖好学,在京师学堂名列前茅,因此获得了公费留学资格。在日本深造期间,他认识了不少有志青年,回国后参加了五四运动。期间认识了陈独秀和李汉俊等人,当时陈独秀正秘密创建党组织,他也参与其中,组织了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了党组织的最早创建者之一。
早在1921年的时候就担任了党组织的领导人,主管宣传工作。如果他按照这条路一直走下去,或许有机会成为新中国的重要缔造者之一。然而人生总是充满了意外,1923年,围绕国共合作的问题,他和陈独秀发生严重分歧,一怒之下,他脱离了党组织。
![]()
尽管离开了组织,但他依然坚守马列思想,只是不愿意和党组织的人再有太多联系。大革命失败后,国内环境迅速恶化,他开始远离政治,一门心思研究学问,陆续在武昌中山大学和上海政法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让全国各地的大学尽快恢复教学工作,中央任命了一批大学校长,其中包括李达,他被任命为湖南大学校长,这离不开毛主席对他的支持。
担任校长后,毛主席还邀请他来北京见面,时隔20多年,两人在中南海再次见面,都感到物是人非,感慨万千。在同毛主席谈话的过程中,李达提出了再次入党的申请。毛主席听后并不意外,而是感慨的说:“鹤鸣兄(李达号鹤鸣),你早年离开了党,无论是什么原因,都是在政治上摔了一跤,是很大的损失。但现在你能认识到这个错误,也是很好的。你的为人,我很了解,你一直坚持传播马克思主义,在创建党的时候,也作出了很大贡献,虽然和陈独秀有矛盾,赌气离开了组织,但也为湖南解放立了功。”
![]()
讲了这些后,毛主席顿了顿,郑重其事的说:“我同意你重新入党,而且你的入党问题直接交给中央办理,不需要候补期。就让在座的几位给你当见证人,他们都是你的湖南老乡,了解你的情况。于是刘少奇成为了李达再次入党的介绍人,毛主席和李维汉等人当了见证人,他重返了党组织。
重新入党三年后,他担任了武汉大学校长,成为了全国重点大学的负责人,自然也成了国内教育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然而令人万万想不到的是,1966年特殊时期到来后,他很快遇到了大麻烦,被扣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考虑到他是毛主席的同乡,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围绕此事三次请示毛主席的意见。毛主席前两次没有回复,第三次明确表示,要照顾一下李达,在学校内部批评,但不要公开登报。
![]()
然后好景不长,过了几个月,李达还是被开除了党籍,被抓紧了监狱。
无奈之下,李达只好四处托人给毛主席带信,在信中明确表示自己身患重病,希望毛主席救他一命。看守他的人把信件交给了武汉大学工作队的陆舒媏。然后以机要档的形式送到了北京。
8月,毛主席看到了信件,作出批示,李达终于被送到北京接受了治疗,但期间对他的批判并未结束。
![]()
对此他十分生气,随后转回武汉医院,8月24日,他在武汉去世,享年76岁。
1971年夏天,毛泽东再次想起了李达,讲了一句话:“现在看来还是李达正确,他是反对林彪搞顶峰的。”此话一出,外界不再批评李达。
1974年1月,武汉大学为李达举行了追悼会,一切总算尘埃落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