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工昌
近日,家电三巨头美的集团、海尔智家、格力电器先后披露半年报。2025年上半年,三家企业营收依次为2511.24亿元、1564.94亿元、973.2亿元,同比增长15.58%、10.22%及-2.46%;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60.13亿元、120.33亿元、144.32亿元,同比增长25.04%、15.59%、1.95%。截至2025年9月,美的集团总市值约5800亿元; 海尔智家总市值约2400亿元; 格力电器总市值约2300亿元。
图源:AI
可以看到,无论是营收规模、净利润、还是市值,美的集团都是“以一敌二”,吊打两竞争对手。在白电三巨头中,一骑绝尘。
相比之下,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营收1564.94亿元,同比增长10.22%;归母净利润120.33亿元,为三家中最低,但同比增长15.59%。对海尔的描述是增长稳健,也可圈可点。
格力呢,上半年,格力电器营收973.25亿元,同比下滑2.46%;归母净利润144.32亿元,同比增长1.95%。无论规模还是增速表现,均弱于前两家。
对其描述是,自2021年以来,格力电器半年报营收增速开始逐年放缓,今年增速正式转负;同期,公司净利润增速同样一路下滑,如今也已经逼近转负阶段。①
为何美的一枝独秀?
上半年营收美的增幅最大,得益于美的白电稳定的基本盘和B端业务的高速增长。
分产品看,智能家居板块依旧是美的最大收入贡献单元,上半年完成收入1672亿元,占比超过66%,增长13.3%;其次是商业工业解决方案板块,实现营收645亿元,增长20.8%,占比25.6%;其他业务也有206亿元收入,增长19%,占比8.2%。美的的这份成绩单表现出其多年来对科技的坚定投入和对“第二曲线”的前瞻布局。
先看智能家居。前不久美的集团发布了全新的“全屋智能”战略,构建了AI Agent能力、智能家居·家电融合矩阵和“人·车·家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智能版图。依靠成熟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品牌力,今年上半年美的智能家居海外业务在全球众多区域市场攻城拔寨:南美与埃及——家用空调销售额行业第一;马来西亚——冰洗产品销售额行业第一;泰国——冰箱销售额行业第一;日本——微波炉销售额行业第一;沙特——大烤箱及洗碗机销售量行业第一……
美的现在是精准切入了智能化和中国企业出海,两个黄金增长点,通过智能家居生态的构建,增强用户粘性。一旦消费者选择接入美的的智能生态系统,后续的换新、升级、服务都会更加依赖美的平台。这不仅提升了复购率,也为美的未来的增值服务打开了想象空间。
再看第二板块商业工业解决方案板块,也就是TOB业务。2025上半年,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业务收入达220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6%;智能建筑科技业务收入1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2%;机器人与自动化业务收入为151亿元,同比增长8.3%。
由传统家电向智慧生活解决方案转型,再到“新能源+智能楼宇+机器人”的B端生态,“第二增长曲线”越来越清晰,其定位不再是一家中国领先的家电企业,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集团。
从制造到智造,从家电到科技,从国内到全球,从单一产品到生态闭环,美的用实际行动保持了增长的可持续性。②
被称为表现稳健的海尔呢?2025年上半年业绩增长主要依靠高端品牌如卡萨帝等支撑。财报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尔智家SKU组合效率提升13%。卡萨帝依然是海尔智家高端市场的“定海神针”,具体表现为:卡萨帝通过深度融合AI技术提升产品体验,聚焦高端价位段爆款策略,实现收入同比增长超20%。其中卡萨帝冰箱在1.5万元以上价位段份额超50%;中子·融朗洗烘护一体机上市2个月后,在2万元以上价位段份额占比突破95%;致境套系厨电线上6000+价位段份额领先。 报告期内,“小红花”“麦浪”Leader等明星套系产品带动零售销售额同比增长18%。
海尔智家海外市场收入增长11.66%。在美国市场,海尔智家增长了2.4%。在欧洲市场,今年上半年:海尔智家欧洲增长24.07%。在新兴市场,海尔智家通过长期在本土化产品盈利、供应链布局等方面持续努力,在东南亚、南亚、中东非洲的业务保持了非常好的发展,分别实现了18.29%、32.47%、65.42%的增长。③
而格力却一片惨淡。在美的海尔稳步增长的背景下,2025年上半年只有格力营收同比下降。二季度格力更是营收、利润双双大幅下滑,归母净利润甚至同比下滑10.07%至85.08亿元。半年报发布后,格力电器股价猛烈下挫,市值蒸发逾200亿元。截止9月5日,格力市值仅略超2300亿元,低于海尔的2400亿元,位列白电龙头第三。
格力电器失速的主要原因是主营业务单一,而占主营收入近八成的、以空调为主的消费电器业务低迷,出现了5.09%的负增长。其次是发展地区单一,格力的海外业务始终低迷。在美的和海尔的海外收入占比均达到40%以上甚至50%之时,格力的外销市场占主营业务收入仅约15%。④
三巨头都有弱点
美的看似一枝独秀所,但也隐藏着致命问题。
“大而不强”,技术护城河缺乏绝对统治力:在单一高端品牌层面,它无法撼动海尔的卡萨帝;在空调核心技术层面,它不像格力那样拥有压缩机等核心技术的绝对话语权(虽然美芝压缩机也很强)。这导致其利润率天花板明显,容易被贴上“性价比”标签。
增长引擎乏力,陷入“内卷”困局:其最大营收来源——空调业务,面临格力、小米甚至华为的激烈竞争和价格战。小家电业务虽然市占率高,但赛道拥挤,极易被新消费品牌(如小熊、摩飞)和互联网品牌(小米)分流。机器人业务(KUKA)受宏观经济周期影响大,波动性强。
品牌价值稀释:美的品牌覆盖从百元小家电到万元大家电,品牌形象过于宽泛,缺乏高端心智占领。(编辑时此句标红) 虽然有力推的COLMO,但其高端化之路远比海尔培育卡萨帝要艰难和漫长。对全球宏观经济的脆弱性: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企业,全球地缘政治冲突、海外需求波动等因素对其业绩影响最大。
总结下来,美的的风险在于,当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竞争,从拼规模拼效率转向拼科技拼生态时,它可能因缺乏独一无二的“尖刀”产品和足够的技术护城河而陷入增长停滞。
对海尔来说,卡萨帝不仅是高端品牌,更是一个“现象级”的成功案例。但目前除了卡萨帝,另外推出的“三翼鸟”场景品牌,试图从卖产品转向卖解决方案(智慧厨房、智慧阳台等),仍远未撑起海尔的价值空间。如果剔除卡萨帝的贡献,海尔母品牌的盈利压力会非常大。
另外其热衷于全球化扩张,整合的代价也大,像收购GEA等品牌后,海尔的管理费用一度高企,拉低了整体净利率。还有就是,整体销售费用比率,海尔在三巨头中一向占比最高。
未来海尔未来的潜力不在于“没有卡萨帝会怎样”,而在于能否复制更多“卡萨帝”,能否在厨电、冰洗等其他领域孵化出新的高端增长极。
格力靠空调苦撑,还能挺多久?
尽管其在家用空调领域的技术积累、品牌口碑和渠道深度依然无人能及,是其稳定的“现金奶牛”,另外在压缩机、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上拥有自主研发和制造能力,是其最深的护城河。但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内空调市场已高度成熟,是典型的存量市场。面临的不仅美的海尔还有小米甚至华为的竞争。
多元化战略全面受阻:手机、新能源车(银隆)、小家电、芯片等多元化尝试,至今未有一个能成为新的支柱业务。这不仅消耗了大量资金,也损伤了其专注于空调的专业化品牌形象。
渠道变革的阵痛:董明珠大力推动的线上化(直播)和渠道扁平化改革,动了传统经销商体系的“奶酪”,引发了内部剧烈冲突和阵痛。
国际化严重滞后:格力的海外收入占比远低于美的和海尔,且主要以OEM代工为主,自主品牌出海进展缓慢,错过了全球化最佳时机。
还能挺多久?格力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和现金流,在可预见的未来绝不会倒下。但它的“挺”是一种“守成”,而非“进取”。如果一直无法在空调之外找到答案,格力的未来将是一个“缓慢衰落”的巨头,市值和影响力可能会被另外两家越拉越远。
为何舆论更偏爱海尔?
美的无论是整体收入,还是净利润,还是资本市值,差不多都是海尔的两倍,但如果浏览一下中国的舆论市场,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众多舆论系统,谈美的相对公允,而谈海尔,通常都是把能说的好话说给它。
为什么海尔成为了“荣誉收割机”和“概念之王”?
因为海尔是“叙事驱动”(Narrative-Driven)的公司,讲的是“自主创牌”、“本土化运营”的全球化故事。它擅长构建并传播一个宏伟、先进、有情怀的故事,从而吸引资源(政府支持、人才、媒体关注)。听起来比美的老老实实做产品故事更高级、更符合国家“品牌出海”的战略方向,更容易获得政府和学界的好感。海尔深谙舆论之道,其公关策略更侧重于与政府、学界、主流媒体建立深度联系,输出思想和模式。
而美的的战略核心是“效率驱动”和“全球运营”。这些东西非常硬核,对媒体和公众来说,极其枯燥,缺乏传播爆点。美的则是“绩效驱动”(Performance-Driven)的公司,它不关心故事是否好听,只关心成本和收益的算式是否成立。
美的用“沉默的研发”和“极致的效率”赢得了财报;海尔用“超前的概念”和“精彩的故事”赢得了舆论。资本市场最终会为财报买单,而舆论场永远为故事沸腾。
美的和海尔谁会成为中国未来家电真正的引领者?家电未来竞争的核心方向,是由C端转向B端,也就是那些面对企业和产业链上下游的大单生意,现在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这方面美的一马当先,新能源和工业技术收入220亿,同比飙升28%;智能建筑科技195亿,也增长24%;机器人自动化151亿,上涨8%。这些加起来已经占到总盘子的四分之一强。
前不久,美的集团发布了全新的“全屋智能”战略,构建了AI Agent能力、智能家居·家电融合矩阵和“人·车·家生态”三位一体的新智能版图。 以AI驱动体验,焕新“美的美居”App与用户深度链接;智慧家居与智能家电深度融合,提供用户全场景解决方案;毫无疑问,在走向未来可持续产业场景的选择中,美的已大大领先于另二对手。
海尔呢,目前主要靠高端品牌的溢价和相对稳定的出口来维持所谓的循环。
二者在B端引擎的决定性差距,美的B端业务中的新能源、工业技术、机器人、智能建筑已达566亿(220+195+151),且保持高增长,占总营收1/4强。这是一个质变的信号。这意味着美的已经成功打造了除C端家电外的第二、第三、第四增长曲线。这些赛道本身就是黄金赛道,空间远超传统家电。
而海尔在B端布局的广度和成熟度上,已被远远甩开,甚至目前没有公开的信息证明其在这方面的创见。海尔模式的“虚幻”风险:卡萨帝的成功能否被复制?高端市场的容量是否有上限?当整个家电大盘增长放缓时,海尔是否过于依赖单一的高端叙事?“三翼鸟”讲了多年,但其对营收和利润的实际贡献,与美的B端业务的体量和增速相比,相形见绌。
未来的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家电竞争,而是三个维度的综合比拼:
B端转型的深度与广度:谁能在工业技术、ToB解决方案上建立壁垒,谁就拥有了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美的毫无疑问已取得绝对领先。
AI与生态的整合能力:未来的智能家居是“AI驱动”而非“产品堆砌”。谁拥有更强的AI技术、更开放融合的生态(尤其是跨界如汽车)、更全的产品矩阵来落地,谁就能定义标准。美的凭借其全品类优势和此次发布的战略,已经展现了极强的统治力。
全球运营与品牌矩阵的效率:这方面美的和海尔路径不同(美的更侧重效率与协同,海尔更侧重本土化品牌),但目前美的的财务结果显然更优。
站在今天这个时间点,美的(Midea)不仅是当下的巨头,更是未来最有可能赢得胜利的玩家。它展示了惊人的战略前瞻性和执行力,成功地将业务边界从C端家电扩展到广阔的B端科技制造领域,并正在用AI重新定义智能家居的未来。其发展模式——“C端品牌巩固根基,B端技术开辟未来”——显得更加扎实和可持续。它的天花板正在被自己不断打破和抬高。
海尔(Haier)的高端化和全球化故事需要新的、更具说服力的证据来证明其能产生与美的B端业务相匹敌的规模和增长。否则,其“长期天花板更高”的叙事将面临严峻挑战。
[引用]
①(白电“三巨头”PK:美的狂奔,海尔稳健,格力再垫底 2025年09月02日来源:新浪科技作者:周文猛)
②(科技巨头是怎样炼成的?GE和美的,给出了答案 观点2025-09-02)
③(海尔智家复合增长率34.04%头部企业最高,靠什么?2025-09-01 来源:都市生活网)
④(昔日超级大白马,掉队了 新浪财经2025-09-07 来源:格隆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