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则新闻,一位乘客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火车上的矿泉水,明明超市卖2块钱,为什么在车上要卖5块?一瓶水贵了3块钱,听起来不多,但积少成多,乘以全国每天数百万的铁路旅客,这笔“溢价消费”就不是小数目了。
评论区瞬间炸了。有人支持:“飞机上免费喝水,高铁连瓶水都这么贵?”也有人反驳:“车上卖贵点正常,运输成本高。”但更多人开始反思:我们的铁路服务,是不是在“便利”和“盈利”之间,走偏了?
一、飞机免费喝水,火车却“处处收费”?
的确,很多人注意到一个现象:机票价格并不便宜,但飞机上饮料、餐食、甚至酒水,基本免费提供。而高铁、普速列车上,一瓶水、一碗泡面都要额外花钱,价格还普遍高于市场价。
这背后,是两种出行逻辑的差异。
航空出行时间短、封闭性强,航空公司通过提升服务体验来增强竞争力。免费饮品,是“基本服务”的一部分,也是品牌价值的体现。
而铁路出行,尤其是长途普速列车,动辄十几个小时,乘客对饮食、饮水的需求更刚性。但现实是,火车上的消费场景,更像是“景区商铺”——高定价、高利润、低选择。
二、火车站和列车上的“特许经营”困局
为什么火车上的东西贵?核心原因就两个字:承包。
无论是车站商铺,还是列车上的餐车、售货推车,绝大多数都采用“特许经营”模式。商家向铁路部门缴纳高额承包费,才能获得经营权。这笔费用,最终必然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于是,形成一个双输局面:
- 乘客:花更高的价格,买普通商品,体验差,抱怨多;
- 铁路公司:短期收了承包费,看似赚钱,实则损害了公众形象和服务口碑,长期看是品牌贬值。
更讽刺的是,铁路总公司本身拥有强大的集采能力和物流体系。全国铁路网络本身就是最高效的“供应链”。如果由铁路自营或半自营商品供应,成本完全可以压到极低。
一瓶2块钱的水,走量采购可能只要1.5元。即便卖2.5元,利润合理,乘客也愿意接受。但现在,因为中间层层转包,最终卖到5元,消费者骂声一片。
三、火车不该是“移动的景区”,而是“流动的家”
我们坐火车,不只是“从A点到B点”,更是经历一段生活。十几个小时的旅程中,喝水、吃饭、充电、休息,都是基本需求。
一个真正以人为本的交通系统,不该把基本生活物资当作“盈利点”,而应视为“服务标配”。
试想:如果火车上的水只卖2.5元,泡面卖8元,餐食明码标价、干净卫生,乘客还会抱怨吗?反而会感受到“被照顾”的温暖。
日本的新干线、欧洲的城际列车,很多都提供平价甚至免费的基础饮品。这不是“奢侈”,而是公共服务的温度。
四、改革建议:从“收租模式”转向“服务模式”
我建议铁路部门考虑以下几点改革:
- 降低或取消车站、列车商铺的高额承包费,改为“服务管理费”或“分成制”,避免商家为回本而抬高物价。
- 推动铁路自营商品品牌,利用集采优势,推出“铁路专供”平价水、餐食、日用品,统一标识,保障品质。
- 设定价格上限:比如,瓶装水不得高于市场价30%,泡面不得高于15元,让价格回归合理。
- 鼓励多元化供应:允许正规电商、本地品牌通过审核后进入列车配送系统,增加竞争,提升服务。
- 试点“基础服务包”:对长途车次,提供包含水、小食、毛毯的低价服务包,提升体验。
五、结语:便宜的不是水,是人心
一瓶2块钱的水,卖5块,看似是价格问题,实则是服务理念的差距。
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公共基础设施,不该只算“经济账”,更要算“民生账”。
让乘客喝得起水、吃得起饭,不是施舍,而是尊重。
我们不需要火车变成五星级酒店,但至少,它不该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出行选择。
改革很难,但总要有人先迈出第一步。
从一瓶水开始,让中国铁路,真正成为“人民的铁路”。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你在火车上买过最贵又最不值的东西是什么?你希望火车上的消费变成什么样?
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不是反对盈利,而是呼吁一种更温暖、更合理的公共服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