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会听说过普陀鹅耳枥“地球独子”的名号。这么说是因为,目前世界仅存1株普陀鹅耳枥野生植株,位于普陀山慧济寺旁,树龄约250年。
虽然在植物保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一株母树已经由人工繁育诞下了许多子树,目前在普陀山、杭州植物园、南京植物园等地都有引种。但是野生的母树毕竟只有唯一一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稀有的野生生物之一了。
8月的时候我突然就想去看下那棵树,怎料出行路途异常艰难,从杭州开车到朱家尖码头就开了7个小时(正常不堵车是3小时);上岛坐船又排队;从岛上码头坐大巴到慧济寺又排2小时队;回程又是狂暴堵车。别的旅游区陷阱那更是一个不落的踩了。
我真的是服了,这可能是普陀山观音大士的提点:执着于普陀鹅耳枥,那也是“着相”了,心有挂碍者,不可得解脱。但来都来了,还是写篇短文,介绍一下普陀鹅耳枥的“相”吧。
普陀鹅耳枥
Carpinus putoensis
为桦木科鹅耳枥属植物。该属包含约 50 个物种,均为落叶树木,广泛分布于北温带;浙江有 9 种,基本都分布在原生植被留存情况较好的山区。
鹅耳枥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它果实外包裹的“果苞”了。果期时,串串果实垂下,乍一看还有点像“苍蝇树”枫杨。但鹅耳枥的“翅膀”是独立于果实的叶状结构,枫杨的“翅膀”则是果实自带的。
一般认为,鹅耳枥就是得名于果苞的形态。但讲道理啊,鹅真的有耳廓吗?鹅耳枥或许有别的名由,但我没有查到什么可靠的说法。
普陀鹅耳枥区别于其它鹅耳枥的点也在于果苞,它的果苞基部有一个小尖尖。其它的特点还有叶片,普陀鹅耳枥的叶缘有锯条一般的重锯齿,叶表面有毛,叶脉是整齐的羽状脉。
当年的标本,图自CVH
普陀岛上的这一株独苗,是由我国现代植物学的几位泰斗接力发现的。1930年,钟观光教授 (1868~1940年) 到浙江普陀山采集时,发现一种鹅耳枥属植物,这种植物早春开花,先花后叶,雄花比雌花要先开放。他认为,这种鹅耳枥与之前见到的鹅耳枥均有不同,应是一个新种,遂采集标本带回浙江大学农学院标本馆。1932年,郑万钧(1904~1983)经过鉴定,确认这个鹅耳枥属植物是一个新种,并将其命名为“普陀鹅耳枥”,发表于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论文集。[1]
我是8月份上岛,此时普陀鹅耳枥已经挂满幼果。果实将在9月成熟,直至来年3月都会一直挂在枝头。果实落后,花朵马上会开放。杭州植物园百草园有引种普陀鹅耳枥树木较低,但即便如此,也很找到开在树冠高处的雌花序,只有在下方枝条开放的雄花序比较容易观察到。
据说当年钟观光教授刚发现它的时候,在普陀岛上还有多棵普陀鹅耳枥。但后来由于人们过度的开荒砍伐,最后仅在慧济寺幸存下1株。虬曲的枝干和满树的附生植物,是它历经百载岁月的证明,愿它能够在佛寺和越来越完善的野保体系的照看下,长存于世。
除了普陀鹅耳枥外,普陀岛上比较特别植物还有台湾蚊母树、普陀樟、舟山新木姜子、海滨石蒜等等,与杭州这种内陆地区的差异很大,还是比较值得来看一趟的。但千万别在暑期和其它佛旅旺季起来。
参考文献
[1]全世界曾仅剩一株!科学保护“地球独子”普陀鹅耳枥 作者: 秦亚龙
https://www.kepuchina.cn/article/articleinfo?business_type=100&ar_id=396051
作者 :蒋某人
图片:蒋某人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转载请务必保留以上声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