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定义“中外比点”
2025年广东省中考数学第23题
其实就是黄金分割,只不过换了个马甲而已。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第18页,专门有篇阅读与思考材料,讲述了黄金分割数,如下图:
说起线段的分割,我们在小学阶段就体验了平均分概念,从数的平均分,到形的平均分,七年级数学中学习过线段中点,以此为基础,进一步了解三等分、N等分,在学习数轴的时候,上面的单位长度也是一种等分。
而像黄金分割这样的“不等分”,学生接触并不多,但在实际生活中又极其重要,因此教材中安排了这段材料,在前面学习过无理数、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之后,再来理解黄金分割,就具备了起码的知识储备。
这段阅读与思考材料,在教学中,需要帮助学生理解黄金比是如何得到的,形的问题如何转换成数的问题,让学生学会用代数推理去研究图形问题。
题目
定义:把某线段一分为二的点,当整体线段比大线段等于大线段比小线段时,则称此线段被分为中外比,这个点称为中外比点.
(1)如图1,点P是线段MN的中外比点,MP>PN,MN=2,求PN的长;
(2)如图2,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求作一点C把线段AB分为中外比.(保留作图痕迹,不写作法)
(3)如图3,动点B在第一象限内,反比例函数y=k/x(k>0,x>0)的图象分别与矩形OABC的边AB,BC相交于点D,E,与对角线OB相交于点F.当△O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探究点D,E,F是否分别为AB,BC,OB的中外比点,并证明.
解析:
01
(1)不妨设PN=x,则PM=2-x,按中外比点的定义,PM是大线段,PN是小线段,整体线段是MN,于是可得2:(2-x)=(2-x):x,化为乘积式后为(20-x)²=2x,解得x=3-√5,即PN=3-√5;
02
(2)作图依据是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第27页,利用勾股定理作长度为无理数的线段,如下图:
由于中外比点将长度为2的线段所分两部分中,较长部分为√5-1,较短部分为3-√5,因此我们需要构造一条长度为√5的线段,不妨将线段AB长度视为2个长度单位,将其作为直角边,画一个直角三角形,使另一条直角边长度为AB的一半,即1个长度单位,则它的斜边长为√5,步骤如下:
第一步,延长AB,以点B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作弧,交射线AB于两点C和D:
第二步,分别以C、D点为圆心,大于CD一半的长为半径作弧,在射线AB上方,两弧交于点E,作直线BE,则BE⊥AB:
第三步,分别以A、B为圆心,大于AC一半的长为半径作弧,分别在射线AB上、下方交于点F、G点,连接FG,交AB于点H,此时点H为线段AB中点:
第四步,以B为圆心,BH为半径作弧,交直线BE于点K,连接AK,我们便得到了Rt△ABK,它的两直角边分别是1和2,斜边AK=√5:
第五步,以K为圆心,BK为半径作弧,交AK于点M:
第六步,以A为圆心,AM为半径作弧,交射线AB于点N:
则点N即为所求,然后按题目要求,将字母N改为C,其余字母可去掉;
利用上图我们可得Rt△ABK,其中AB=2,BK=1,则AK=√5,而BK=MK=1,则AM=√5-1=AN,所以BN=2-(√5-1)=3-√5;
当然,用这种方法作图,点N不是唯一的,还有偏A点一侧也可以作出中外比点(黄金分割点),图略;
03
(3)我们先设点B坐标为(m,n),则E(k/n,n),D(m,k/m),对于△ODE是等腰三角形这个条件,需要判断哪个角是直角,显然∠DOE不可能是直角,因此只剩下两种情况,∠OED=90°或∠ODE=90°;
第一种情况,∠OED=90°,如下图:
很容易得到△OCE≌△EBD,因此CE=BD=k/n,OC=EB=n,又BD=n-k/m,EB=m-k/n,于是得到两个等式
k/n=n-k/m①
n=m-k/n②
由①得k=mn²/(m+n),由②得k=mn-n²,联立这两个式子得
n²=m²-mn;
然后我们来验证点E是否线段BC的中外比点;
计算EB²=n²,再计算CE·BC=k/n·m,将k=mn-n²代入得
CE·BC=m²-mn,由于前面已经有n²=m²-mn,所以得到等式EB²=CE·BC,化为比例式后为BC:EB=EB:CE,符合中外比点的定义,因此点E是线段BC的中外比点;
再来验证点D是否线段AB的中外比点;
计算BD²=(n-k/m)²,把k=mn-n²代入,化简得BD²=n²·n²/m²;
再计算AD·AB=n·k/m,把k=mn-n²代入,化简得n²(1-n/m);
再将前面所得n²=m²-mn两边同除以m²,得n²/m²=1-n/m,于是得到BD²=AD·AB,化为比例式为AB:BD=BD:AD,符合中外比点的定义,因此点D是线段AB的中外比点;
最后来验证点F是否线段OB的中外比点;
由点B坐标可知OB的解析式为y=n/m·x,与反比例函数y=k/x联立,可求出点F坐标为(√mk/n,√nk/m),由于求“斜”向长度需要勾股定理,不妨化斜为直,推导如下:
过点F作FM⊥x轴,若点M是线段OA的中外比点,则点F也一定是线段OB的中外比点;
所以点M是线段OA的中外比点,即点F是线段OB的中外比点;
第二种情况,∠ODE=90°,如下图:
同样可得△OAD≌△DBE,因此BE=AD=k/m,BD=OA=m,又AD=n-k/m,BE=m-k/n,得到两个等式
k/m=m-k/n①
m=n-k/m②
由②得k=mn-m²,联立这两个式子得m²=n²-mn,
接下来的验证方法和第一种情况完全类似,不再赘述;
综上,当△ODE是等腰直角三角形时,点D、E、F分别为AB、BC、OB的中外比点.
解题思考
本题源自教材,不禁想到另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有多少是正经上过这节课?或者是一带而过?甚至压根没讲?毕竟全国各地中考出现黄金分割这个知识点,多数属于送分题;还有尺规作图操作,考场上有一些省市不允许带圆规,那自然也没了操作题,也有省市采用了替代方案,用网格作图或无刻度直尺作图。
2022版新课标中,对于尺规作图是有要求的,“能用尺规作图,作……”的要求有六处,有一处带*号,学生对用圆规作弧、截取操作需要熟练掌握,同时每一步尺规作图背后,一定会有相应的作图依据,学生在进行操作的同时,脑子里也在推理,这个过程完美实现了用数学眼光观察、用数学思维思考、用数学语言表达,恰好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2025年开始各省市中考题,也逐渐让尺规作图回归,个人认为符合新课标要求。
课堂上我们需要让学生明白的第一个事实,就是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不等分”,和前面学的平均分(等分)相比,意义又在哪里?仅仅通过课前展示几张画、几段视频,学生就能体会到“不等分”的数学美么?无论是公开课也好,我自已上课也罢,当我们在讲台上问学生“舞台上站哪里最美观?”类的问题时,有多少学生是发自内心这样认为?我们前面一直学习的是对称美,突破一下子不对称了,美从何来?
因此,仅仅是让学生观察并判断美不美?这种数学眼光要求太高了,我们可以从特殊的矩形激发学生的兴趣,用一个黄金矩形,它的宽:长=√5-1/2,在它的长边上截取宽的长度,剪下这个正方形,剩下的矩形,再计算它的宽:长,发现仍然是√5-1/2,继续从中剪掉一个正方形,剩下的矩形长宽比不变,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其它的比值的矩形例如1:2有这样的效果吗?
当学生观察这样的矩形时,脑子里有推理、有计算,才能称为数学眼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