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报告一个消息,那个刺杀查理·柯克的变性主义者凶手被抓到了。
9月12日,川普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说:“我相当确定,我们已经将他拘押。他们今天会宣布这件事。”他介绍,嫌犯是在犹他州南部被捕的,由身边一名关系密切的人举报,联邦调查局(FBI)公布的照片在案件突破上发挥了作用,其牧师和父亲在抓捕过程中也提供了协助。“父亲对儿子说,‘我们必须去自首。’他们驱车前往警察总部,他现在已经在那里了。”
可见此人的做法已经人神共愤,天怒人怨了。
周四是9月11日,是美国9·11恐袭事件24周年纪念日。周三是9月10日,著名保守派青年领袖查理·柯克被刺杀身亡。
周四上午,川普与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现身五角大楼,出席了9·11恐怖袭击事件24周年纪念仪式并发表演说,强调美国精神不会屈服于恐惧与暴力,宣布将追授柯克“总统自由勋章”,表彰其生前为捍卫美国价值观所做出的贡献。
看到国内国外都有一些白左黄左对查理·柯克的遇害冷嘲热讽,说他是“求仁得仁、求锤得锤”,“反对控枪的人死在枪下,真是讽刺”;还有一些自称理性客观的中间派,喋喋不休地要人们辩证地看待查理·柯克,说他不是完人;更要辩证地看待杀人犯,要分析他杀人的根源,不要带着有色眼镜,不要鼓吹暴力等。更有甚者还有人说凶手是“英雄”“义士”。
纯属扯他妈蛋。
想起了24年前,“9.11”案刚一发生,中国政府马上就对华盛顿表示了哀悼,但国内仍出现了许多叫好的声音。很多人认为,这是美国到处推行霸权主义带来的恶果,属于自作自受。本拉登是勇于向强权、霸权进行抗争的勇士和斗士。这种观点,在本拉登被击毙后再一次死灰复燃,网上为本拉登叫好声又响成一片,本拉登被尊为伟大的反抗霸权主义战士。我因此写了一篇短文:《从本拉登之死看部分国人的兽性》。
曾看到这样一则消息,“9.11”发生当天,有一个中国旅游团就在美国。这些人面对“9.11”事件很是幸灾乐祸,结果被美方宣布为不受欢迎的人,禁止再次入境。
记得当时,在全世界,只有萨达姆统治下的伊拉克和巴勒斯坦站在支持本拉登、支持恐怖主义一面。很不幸,不少中国人在这里,站到了世界主流思潮的对立面。
24年过去了,当时还在牙牙学语的婴儿,现在都已经长大成人了,一代人的时光都过去了,小粉红们该有些长进了吧,他们的世界观不会还是那么鄙陋了吧。
可惜的很,我的美好愿望在现实面前又一次被无情粉粹,这些小粉红们,表现的甚至还不如他们的父辈。
无论是9.11还是查理·柯克,这些人反应的共同点在于,将复杂的国际政治事件,简单化为自身立场宣泄情绪的工具,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这种“腔调”的延续,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非人化与身份政治:在高度极化的舆论环境中,持不同立场者很容易被“非人化”—即不再将对方视为有血有肉、有家庭有情感的个体,而是看作某个邪恶标签的化身。这种认知偏差消除了对暴力受害者的同情心,为嘲讽和欢呼提供了心理基础。就像查理·柯克,在支持者眼中是英雄,在反对者眼中则可能被简化为一个可憎的符号。
历史悲情与民族主义叙事:近代历史的屈辱记忆在一些狭隘民族主义叙事中被不断强调和利用,形成了“受害者心态”和“反抗”的思维定式。这种叙事倾向于将国际事务解读为“西方亡我之心不死”的延续,因此任何发生在西方国家的悲剧都容易被扭曲理解为我们所反对的“敌人”的内耗或报应。
理性对话空间的缺失:在许多公共议题的讨论中,理性、务实的态度常常被情绪化的指责和贴标签所取代。媒体和平台有时为了追求流量,也倾向于采用煽动性和对立性的框架,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分裂,使得基于事实和逻辑的深度讨论难以进行。
信息茧房与算法助推:社交媒体平台为了维持用户黏性,其算法倾向于推荐符合用户已有偏见和情绪的内容,从而形成“回音室”和“过滤气泡”。这固化了极端观点,使人们不断接收到强化自身偏好的信息,减少了接触不同声音的机会。
这种缺乏人道主义底线、沉溺于情绪宣泄的腔调,会带来不少负面影响。在全球化时代,网络言论没有国界。这些冷漠和嘲讽的言论会被国际社会看到,并可能被解读为整个民族的价值观,损害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而对外的仇恨言论往往会反噬国内的舆论环境,使得任何不同于主流极端声音的理性、温和观点都可能遭到攻击和打压,从而压制公共讨论的多样性和深度。为暴力叫好、对悲剧狂欢的氛围,会无形中助长社会整体的暴戾之气。这种情绪若转向内部,可能会加剧社会矛盾,增加社会撕裂和冲突的风险。查理·柯克之死及其后续反应,就被许多学者视为美国政治极化进入危险新阶段的标志。网络盛传的“下一个是谁”暗杀名单也引起讨论,已经不只1次遇刺的现任总统川普、英国知名作家JK罗琳都上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