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国家公园法,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这将为国家公园保护提供刚性约束,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国家公园法共7章63条,包括总则、布局和设立、保护和管理、参与和共享、保障和监督、法律责任、附则。这部法律规定,国家建立统一规范高效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特性和内在规律,对国家公园实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同时,法律明确,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
指导、扶持有关居民、企业等积极参与国家公园保护
在国家公园法草案审议时,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部门提出,国家公园建设应当坚持生态优先、从严保护,建议充实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内容。对此,草案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增加“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规定,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等。
有意见建议完善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的规定,进一步体现国家公园全民公益性。草案采纳这一建议,增加相关规定。
法律明确规定,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国家公园保护,开展多种形式的自然和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生态管护岗位应当优先聘用当地居民;鼓励面向公众设立国家公园免费开放日。
同时规定,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指导、扶持有关居民、企业等积极参与国家公园的保护;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与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共同保护国家公园周边自然资源,依据国土空间规划合理建设周边社区。
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
草案三次审议稿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立法目的,明确国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充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内容,包括加强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监测,对野生动物遗传资源开展专项保护,加强对外来物种入侵的防范和应对,提高生态系统质量。三审稿还增加规定:违反本法规定,破坏自然资源或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有的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地方建议,增加国家公园生态与文化遗产协同保护的内容。草案三审稿增加规定,国家公园所在地地方人民政府和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协同保护制度,统筹国家公园区域内自然生态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
草案三审稿还进一步完善了国家公园管理措施,包括规定“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应当对拟开展的生态修复活动和原有居民生产生活活动等作出安排”等。
新京报记者 吴为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张彦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