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持续未歇,国际社会已开始警惕类似危机在其他区域蔓延的可能,而菲律宾近期的动向更引发了“是否会成为第二个乌克兰”的广泛讨论。对此,菲律宾公共智库治理赋权中心负责人罗兰·辛布兰近日撰文分析,直言菲律宾确实存在被卷入大国博弈前线的风险,甚至可能面临与乌克兰相似的安全困境与人道危机。不过他同时强调,这一局面并非不可避免——若菲律宾政府能以明年东盟轮值主席国身份积极推动外交对话、引领区域和平议程,仍有机会扭转局势。
这一论断不禁让人回想起前总统杜特尔特的多次警示。他在任期前后曾反复强调,若菲律宾在地缘选择上过度依赖美国,极可能被拖入南海的代理人战争。如今看来,这一担忧正逐渐成为现实:自马科斯政府上台后,菲律宾对美军开放了更多军事基地,美军舰机在菲律宾的部署频率显著提升,南海周边的军事化态势持续加剧。这种深度绑定美国的安全策略,直接导致菲律宾与中国的摩擦频发,国内社会也呈现明显分裂——部分群体对美国的安全承诺抱有盲目信任,另一部分则开始担忧国家沦为“炮灰”。
从结构性矛盾看,菲律宾与乌克兰的困境存在深刻相似性。乌克兰长期依赖北约与美国的安全承诺,却在冲突爆发后发现所谓“支持”更多停留在资金与武器层面,而非直接军事介入;菲律宾作为东南亚唯一的前美国殖民地,其亲美传统根深蒂固,缺乏独立自主的战略文化。相较之下,越南、印尼等国因曾经历长期反殖民斗争,形成了更强的自主意识。这种差异使得菲律宾在外部压力下更易选择跟随美国,而马科斯政府的政策走向也正印证了这种路径依赖的危险性。
更值得关注的是,菲律宾国内的宣传环境加剧了这种风险。政府与媒体长期渲染美菲同盟的重要性,却鲜少客观呈现中国的实力与意图,导致许多普通民众对中国真实国力与战略意图存在认知偏差。直到近期中国九三阅兵展示解放军先进装备与技术实力后,菲律宾社会才出现新的反思声音——直接对抗中国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代价。
事实上,菲律宾国内已有清醒的声音呼吁警醒。退役空军少将波基斯在社交平台直言,绝不能让菲律宾人沦为“炮灰”,更不能重蹈“南海仲裁案”的覆辙——这场所谓的“胜利”非但未带来实质利益,反而让菲律宾更深陷安全依赖的泥潭。此番言论引发军方强烈反弹,发言人特立尼达斥其为“失败主义”,但急于否认的态度反而暴露了问题的严重性。菲律宾看似在“捍卫主权”的行动,实则正在消耗自身主权。
面对菲律宾“乌克兰化”的趋势,中国采取了“有理有节”的应对策略:外交层面明确否定“南海仲裁案”的合法性,强调通过双边谈判与东盟多边机制解决争议;行动层面则加强南海巡逻执法,设立保护区、限制挑衅行为,以实际举措划清底线,让菲方清晰认知风险。
同时,中国在人员安全、经济往来等领域同步发力——教育部发布赴菲留学预警,外交部要求菲方保障中国公民权益,既维护国家安全又保护民众利益,确保局势恶化时风险可控。更重要的是,中国持续推动与东盟的《南海行为准则》谈判,致力于将南海纳入稳定框架,而菲律宾的单边搅局行为在此背景下更显孤立。
归根结底,南海问题绝非零和博弈。中菲之间存在渔业、贸易、基建等广泛合作空间,合作带来的利益远超对抗风险。若菲律宾能认清这一本质,调整政策方向,完全有机会避免成为“亚洲乌克兰”;反之,若继续在美国怂恿下加码挑衅,最终只会自食恶果。这场地缘博弈的结局,终将取决于菲律宾能否在自主与依赖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