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笔墨绘“万相·万象”!周矩敏人物画展点亮张家港市美术馆

0
分享至


万相·万象

周矩敏人物画展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11日—10月19日

展览地点

张家港市美术馆一楼、二楼

(张家港市东苑路308号)



前 言

吴门风雅,绵延千载。自明四家以笔墨点染江南,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便在宣纸上交织成隽永的画卷。“吴门画派”作为中国文人画史上的重要流派,不仅承袭了宋元文人画的精髓,更在明代中期重塑了绘画艺术的审美范式,使文人画从宫廷院体的桎梏中解放,成为画坛主流之一。其代表人物沈周、文徵明等以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奠定了文人画“以画寄情”的核心精神,影响了明清两代直至今日的艺术创作。进入20世纪后,同样生活、工作在这片土地的艺术家们,以各自的方式延续和发展这一文人传统,并赋予其新时代的审美精神,学界将其称为“新吴门画派”。2007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新吴门画派——苏州国画院中国画作品展览”,标志着这一流派正式进入公众视野。


2025年起,张家港市美术馆推出“新吴门大家系列研究展”,逐一推介这些致力于续写民族绘画事业,并在绘画形式、艺术观念、审美意识上努力与现代接轨的艺术大家,展现他们以当代视角重构江南美学的精神内核。该系列研究展在选择艺术家时,秉持开放而严谨的学术态度。入选画家并不局限于苏州国画院的老一辈艺术家,凡在创作理念与风格语言上契合“新吴门画派”艺术特征——承袭江南文人画传统,同时融入当代审美意识与创新表达——皆在考虑之列。我们关注的是艺术家是否致力于在民族绘画脉络中实现创造性转化,是否以各自的方式延续吴门风雅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展览旨在系统梳理这一脉络下的多元实践,呈现一个既有传承又有创新的“新吴门”艺术群体。


此次“万相·万象——周矩敏人物画展”作为系列展的开篇,将呈现“新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周矩敏先生如何以笔墨为镜,照见众生百态,延续并光大吴门艺术的人文传统。观众将从本次展览中观赏到以下几个部分:

“大先生”系列——观众进入展厅首先将欣赏到周矩敏先生历时四年创作的“大先生”肖像组画,该系列表现了中国近代众多知识分子,涵盖文学、哲学、历史、教育等多个领域的杰出人物,包括钱锺书、傅雷、林徽因、费孝通、梁漱溟、李叔同、叶圣陶等,本次展览精选其中二十余件作品。这些人物或坐或立,在形象刻画上均突出其典型相貌与个性特征:朱自清的清瘦儒雅、梁漱溟的眉目深沉、林徽因的聪慧灵动。从笔墨语言来看,这批作品既保持了传统文人画重意境、尚笔墨的特点,讲究诗书画相融与留白,延续文人特有的书卷气和雅致格调;同时,周先生又借鉴西方绘画技法,运用赭石、石绿等色彩对人物面部进行主观的明暗处理,赋予画面当代审美意趣。


“丝绸之路”系列——该系列是周矩敏先生重大题材创作的代表作,突破了传统“吴门画派”的题材局限。在内容上,传统“吴门画派”多表现江南风光与人文,而“丝绸之路系列”则突破“避世”与“隐逸”的传统,转向更具全球视野的“跨文化叙事”,展现出艺术家的历史使命感。在技法上,该系列在传统水墨基础上借鉴敦煌壁画的重彩画法,将厚重的矿物颜料与淡雅的水墨相结合,增强视觉冲击力;通过表现异域建筑、服饰、器物等元素,使文人画从“书斋生活”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实现了从“地域性文人画”到“具有国际视野的当代水墨”的跨越。


“海上尘烟”系列——该系列展现了周先生对民国时期上海的记忆与想象,这些印象或来自长辈的讲述,或源于历史资料的挖掘。作为在上海度过童年的艺术家,周先生以“意识流”的方式呈现这些片段式的、梦境般的城市印象,构建出一个碎片化、流动的民国图景。创作中,周先生实现了三重突破:一是表现民国上海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二是突破单一时空的叙事局限,准确传达海派文化精髓;三是真实反映普通市民的生活环境与状态,呈现他们的生活情趣。


“异域风情”系列——本系列分为“国外写生”和“美洲印象”两个部分,展现了周先生对异域风情的艺术探索。“国外写生系列”是对异域风光与人物的直接描绘,而“美洲印象系列”则更具主观创造性,呈现出鲜明的“插画风格”:以各国地图为背景,将最具特色的人物形象、服饰、建筑及代表性动物置于前景,并巧妙融入国旗元素,形成剪影式的风趣绘画语言。值得注意的是,在表现异域风情时,周先生始终保持强烈的文化主体性,不盲目迎合异域审美,而是以彩墨这一传统媒介构建跨文化对话。


“园林人物”系列——园林作为“吴门画派”的重要题材,是传统文人的理想精神家园。在这一系列中,周先生将不同时代人物的沉思、对弈、品茶、赏景等活动融入园林场景,构建出理想的江南文人生活图景。与前几个系列不同,本系列更注重园林环境的营造:笔墨浓郁,线条奔放爽利,而人物比例较小,动作表情更为概括内敛,如同嵌入园林的文化符号,展现人文精神的栖居状态。


除上述系列外,本次展览还特别设置“文献展区”与“创作手稿展区”,帮助观众深入了解从“吴门画派”到“新吴门画派”的传承与创新背后的故事。我们相信,“新吴门”之“新”,非断裂,而是生长。正如展览所呈现的:当艺术家以传统为根基,以时代为动力,经典便能在创新中生生不息。期待观众通过这些作品,既能感受吴文化温润如玉的底蕴,也能领略当代艺术锐意创新的锋芒。

策展人:张家港市美术馆馆长 温虹


周矩敏为现场观众作导览 蔡晓丹摄


展览开幕式现场 任广真摄



周矩敏为现场观众作导览 蔡晓丹摄

艺术家介绍


周矩敏

江苏苏州人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一级美术师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江苏省高级艺术职称评委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

苏州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苏州国画院名誉院长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汲古人物画谱》(局部1)1600×40cm 长卷 248个人物


《汲古人物画谱》(局部2)1600×40cm 长卷 248个人物

周矩敏砚边随笔

《砚边随笔1》:黄宾虹的山水画是一座高峰,但奇怪的是凡学黄宾虹山水画的却无一成才。究其原因,众人都在学黄的“技”却忽视了黄的“道”。计较于笔墨技巧干、湿、浓、淡、枯、疾、涩等变化的人,大多不成气候,反而以道入技、依靠中锋之变化而成大家者居多,八大、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皆如此。学艺道而非表面技法。砚边随笔矩敏记。


《梁漱溟》68×45cm

《砚边随笔2》:绘画技法越繁缛越没有难度,越简单越有难度。凡是借复杂的制作技巧来丰富画面效果的,只能算是“工匠”精神;用技的丰富来掩饰精神的单薄,艺术生命力就难以旺盛。当然,用复杂的技巧能呈现出单纯的画面,那就是高手了。技不如法,法不如道。大道至简才是终身追求的目标。砚边随笔矩敏。


《林徽因》68×45cm

《砚边随笔3》:现在有人玩实验性水墨,假借石涛“笔墨当随时代”之语为所谓的“新水墨”寻找借口。其实石涛本意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说白了就是,笔墨如果随时代风尚走就与诗文一样一代不如一代。唐诗流传千古,但后来的诗越来愈像煮白开水了,毫无味道。黄宾虹说得好: “画有民族性,而无时代性。”就像文字不必“革命”但文章必须要有真知灼见。砚边随笔矩敏记。


《海上丝路汇天下》233×477cm

《砚边随笔4》:吴冠中曾说:“绘画要让专家点头、群众鼓掌。”乍一听这观点没毛病,但细想又不太科学,因为专家与大众的审美水平差了好几个档次。如果做到两头兼顾、讨好,那太便宜专家了,稍微比大众的审美能力高一点儿就可以应付了。塞尚、毕加索、梵高至今大众都不待见,但仍不妨碍他们在艺术史上的地位。艺术既要普惠大众,更需要有引领作用。从象牙塔低层攀登至塔尖需要有个过程。砚边随笔矩敏。


《豫园》123×163cm

《砚边随笔5》:有人问:“书家的字和画家的字有区别吗?”我认为,前者将书法作为独立作品对待,讲究师承有源、师出有名、笔笔有出处、字字讲法度,所以书家的字往往规矩有余而个性不足;而后者主要是给自己的画作题识落款,字和画的风格必须一致,所以画家的字更具多样性,书风更随意。书家的字更合乎法度,各有追求,不必类比。砚边随笔矩敏。


《阿鲁巴》50×50cm


《国外写生6·埃及》68×45cm


《园林人物10》138×68cm


手稿:乐舞


速写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现代快报 incentive-icons
现代快报
以“讲真话办实事树正气”为办报宗旨、以“新新闻新文化”为特色定位的新型主流媒体。
100472文章数 13942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