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5日,“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分享座谈会”在南京举行,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曹洋携新著亮相,带领现场观众叩响通往书法巨匠高二适先生精神世界的大门。文化艺术界近三十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该书展开深度交流,共同开启对高二适先生生平、风骨与艺术成就的追寻之旅。
作为一部以扎实文献为支撑的力作,《先生,高二适》详细叙述了高二适先生的生平事迹、家国情怀、文化担当和艺术追求。书中系统地构建了先生的人生价值体系、诗学体系、国学体系和书学体系,提出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揭示出高二适先生作为民国知识分子代表的典型意义,详细披露高二适与郭沫若的学术论证,与章士钊、亚明、林散之等文人的交往,为理解20世纪一代学者、知识分子的文化风骨和精神风貌提供了重要视角。
现摘选座谈会现场部分专家的精彩发言,以飨广大读者。
曹洋著作《先生,高二适》
作 者 简 介——
曹洋,本名曹正羊。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一级美术师,南京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访问学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紫金文化英才,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评委,扬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九三学社中央画院委员,首任高二适研究院院长。
书法作品获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兰亭奖佳作奖、行草书展最高奖及入展全国展,全国草书展、隶书展、扇面展、册页展、小品展、精品展等各类赛事18次。2021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灯火诗书——曹洋书法作品展”,被列为中国美术馆建馆6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入选中国美术馆典藏特展。在南京雨花美术馆、南京十竹斋画院举办书法个展。
著有:《高二适研究》《先生,高二适》《天下一高——高二适的书法人生》《高二适书法的格调》《灯火诗书——曹洋书法作品集》《曹洋书法作品选》。其中,《高二适研究》获江苏省社科奖一等奖。
独立完成“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独立完成江苏省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各一项,独立完成南京大学人文基金资助项目一项,独立完成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高二适《韩愈文》草书 41.5×603cm 1976年
高二适,真先生
——我读《先生,高二适》
▢萧 平
大约在十年前,友人带曹洋来我工作室,那是他第一次与我见面,说要收集先生高二适的资料准备撰写高先生的评传。一年后不断传来他研究的新成果。新出的《先生,高二适》是我目前见到的研究高先生最为全面、系统,颇具学术价值的专著。
我自年轻时起就追随高先生学习,受益良多。他为人高洁、性格倔强、学问深邃、书法高妙。今看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感触很多。此著有如下鲜明的特点:
一是此著抓住高先生最大的特征“真”来组织材料。曹洋根据大量文献材料演绎了高先生人前人后说真话,诗里诗外道真情,书里书外求真知,笔来笔去展真性。看完此书,我们就会说,这就是高二适,真先生。
二是此著论证严谨。高先生的诗歌用典多,诸多学人对此望而却步,更不用说他的国学。曹洋却知难而进,为破解高先生诗学密码,他数遍通读高先生五六百首诗歌,并兼及章士钊、苏渊雷等诗友的唱和之作,他把《高二适诗存》所有的诗歌重新打印出来,以时间为经线,以人物、事件为纬线,重构高先生的诗歌世界,然后梳理出高先生的诗学体系。这是最笨却也是最可靠的治学方法,用同样的方法,曹洋勾勒出高先生的人生原则、国学体系、书学体系,由此他提出的许多观点,既新颖又令人信服。例如,书中提出的高先生“以礼治国”的文化理想,确是高先生家国情怀的真实写照,这也回答了高先生在“兰亭论辩”中直言为文的内在原因。
三是此著方法论独特。此书不是文献的整理与总结,而是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学、艺术学的角度考察人和事,给人获得新知的满足感和新的想象空间。例如我们在探讨“兰亭论辩”这一文化事件时,曹洋从文化学的角度,把参与论辩的人分成四种类型的知识分子来考察对比分析,这就还原了事件的历史真实。这样的研究提升了“兰亭论辩”的史学、文化学的高度。
此著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有很多。曹洋二十多年做一件事而且做成一件事,不容易、不简单。透过此著,在曹洋身上我隐隐约约看到高先生的影子,希望这是他新的开始,一路前行,取得更大的成绩。
(作者系高二适弟子,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史馆书画院院长,著名书画鉴定家、书画家)
高二适书法作品
我的三点感想
——读曹洋专著《先生,高二适》
▢李 啸
最近我花一周时间认真拜读了曹洋兄的新著《先生,高二适》,感想颇多,这里只说三点。
一、《先生,高二适》是一本好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先生”。
曹洋兄这部洋洋四十万言的大作,首先感受到的是他笔下充满温度的文字,我沉浸其中,完全是一个倾听者,在他的娓娓叙述中,他以一个同村后学的身份,平静客观地讲述他心中这个“先生”的故事,在读者眼前呈现一个鲜活生动的形象。之前我对高二适的了解可能太过于“平面”,或者是书面化的,而读完曹洋兄的书后,这个有血有肉有风骨的“先生”在我心中“立体化”了,他不仅是一个学人、书家、诗人,更是一个充满家国情怀的文人,在他身上有那么多打动我的东西,也有很多我们应该有但却缺失的东西……他正直、超然,一生坚守自己的人文理想,从不屈服于权贵,不迷信于权威,身上永远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二、文艺界需要这样一位“先生”。
读完《先生,高二适》后,我最大的感触是,当下的文艺界最缺少一位像高二适这样的“先生”,普遍缺少身份感,甚至没有身份感,这种身份正是“文化人”,当缺少这种身份的时候,文艺界这个群体就是一群不同技能的拥有者,好听一点的是叫“匠人”或“艺人”,但现实中更多的则是“商人”“社会活动家”,有的完全成了“搞仕途的”……当我们身上没有了这种身份感,艺术就没有了灵魂,人也没有了风骨。以前有一部以书法家为题材的电影叫《启功》,我建议把《先生,高二适》改编成一部戏剧或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高二适,让艺术界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先生,找回自己应该追求或应该拥有的东西,这或许对当下的艺术界更有意义。
三、从“先生”到我眼中的曹洋。
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曹洋兄的写作过程也是一个“受益”“受教”的过程。他跟我表述过,高二适给他带来的诸多改变,这种改变不光是书法艺术或研究方面的,我觉得更多是精神气质、形而上层面上的。我认识曹洋兄十几年,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他的那份纯粹。与他相处,能感觉到他身上的那份单纯与澄澈,没有掩饰,我每次与他交流总是真诚的、坦荡的,尤其当我们探讨一些学术问题,都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而他又是无比谦逊的,这种谦逊不是伪装出来的,是他内心的真实,这种真实体现在对生活的感恩和对文化的敬畏。曹洋兄身上有一股力量,有一种精神,这种力量和精神不是那种气势磅礴、澎湃汹涌,而是静水流深。他多年潜心学术研究,默默耕耘,不求闻达。尤其是对高二适的研究,可谓汲汲穷年,苦心孤诣,如今取得这样的成就,我为他高兴也非常敬慕。如今曹洋兄的目光中又多了一种坚毅,这是一种对文化的自信,对理想的坚定。
“当年傲骨走天涯,白首归来笑春风。”我真诚地祝贺曹洋兄!
(作者系中国书协理事、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
高二适书法作品
人间要好诗也要好字
——曹洋作《先生,高二适》简谈
▢费振钟
今天来参加《先生,高二适》这本书的首发式,是因为我与这本书最初写作有点关系。大约2014年,我受邀主编《泰州知识》丛书,泰州人物中,高二适先生是当然人选。当时,泰州地方现、当代跨时代人物只定了两位,一位是梅兰芳、一位是高二适。梅兰芳是地方文化热门人物,故事多,好写,相对来说高二适比较冷,知道其详的人少,不好写。这个难题,就落到曹洋身上。由于曹洋的认真努力,最后完成的《高二适传》,成为这套丛书中最好的几本之一。作为学术传播,高二适先生也第一次正式进入大众视野。
从《天下一高》到今天的《先生,高二适》,曹洋学习研究高二适持续十多年。最初的《天下一高》,算是简本,而且以传为主,介绍高二适其人其事,其重点也在作为当代书家的高二适先生书学成就。这对倾心学习高二适的作者来说,显然意犹未尽。也就是说,高二适的研究价值,还有更多未能展开未能发现的地方。于是,经过六七年充实细研之后,曹洋写出四十多万字的《高二适研究》,亦传亦评,全面系统地对高二适诗人生活、学者志业、书家才艺,作了历史性的推演,可以说至此高二适在当代文化中的形象、地位才得以完全还原。书成后,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可以不夸张地讲,众多获奖著作中,这是一本少有的真正具有社会科学人文价值的书。《先生,高二适》是《高二适研究》的增订本。在“传”的本事上进一步扩充,在“评”的分析上进一步深入。当今之世,真正能当得起“先生”二字的恐怕没有几人。这也是本书作者作为高二适的同乡晚辈与后学所表达的恭敬之意。
谈书,自然是为了谈人,谈“传主”,谈高二适。不全面谈,只谈一点。
高二适是当代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异数”,说他“异数”,并不仅仅说他特立独行的狂狷人格。而是他在对传统人文价值的坚守上,所显示的独异性。高二适的坚守,是其个人的自觉坚守,这一点上他远超同辈、同代的其他知识分子。书中这方面叙述很多,单讲他作为诗人,江西派传人,是一粒充满了诗教力量的种子。他继承杜甫以来的诗学精神始终不渝,极其强劲地显示了他的生命意志,更不要说当代出生的知识分子群体了。研究这样的“异数”,为这样的“异数”作评传,不仅有补遗拾阙的历史记录意味,更重要的是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立心——建立在诗性要求之上的自我存在。高二适先生的独异,独持一颗明亮的诗心。
这本书从第二章到第六章,几乎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叙写高二适与诗的关系,包括初期的诗歌学习(从学习明代本土诗人吴嘉纪开始)、诗歌创作、诗学研究、诗歌交往。由这些叙写,我们看到高二适先生以诗为生活的一生。可以说,他的一生倾尽全力将生活诗意化,以此激励生命和生存的力量。
人间要好诗。
我这里指的是一种可以回护我们生活,回护我们生存价值的诗心要求(风雅之道)。这是我阅读高二适先生的强烈感受。由此,我将话题引申发挥一点。回想当时我的选题目的,是要为当代一位书法家立传。现在,则因为《先生,高二适》,我想,应该为高二适这位书法家立传的理由是什么?立传是要进入书法史的,而进入书法史,则需要有进入书法史的价值。很多当代专业书法的所谓名家,是注定了要被书法史淘汰的。而高二适先生,则不然,他不是专业书法家。他只是书写,以书写作为诗化生活诗化生存诗化生命的一部分(践行风雅之道的一种途径),当然也是他极为重视的一部分。一个追求诗性书写,并且发扬风雅之道的艺术家,当然应该是中国书法史的一分子。(如果刘熙载在世,他也是要把高二适写到《艺概》里面去的)高二适先生曾把《史记》、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杜甫的诗等量并置,这不仅是高二适的别出心裁,实在是他的诗性书写实践中深刻的体认,(高二适在书写杜诗十首时,杜诗的神气与书写的笔意互相交映,他的得意亦跃然纸上:“细草如卷,风丝雨片,未知张旭长史能此否耶。”此大略可比黄山谷《李白忆旧游诗卷》)也是他在书写诗性原则上的历史理解。(顺便说一句,不要把1960年代高二适对《兰亭序》真伪问题的抗辩,简单看成是帖派与碑派的派别之争,更不可浅薄到用文白之别来判断高下是非。在我看来,它是高二适对诗性书写历史的坚定捍卫,他是担心书写的诗性被纂夺被颠覆被淹灭,所以必要起而抗争)
一个好的书写,必定是有着充盈饱满的诗性书写。
往大的方面说,汉语表意,可看可观,其直接诉诸视觉感受,故而形成形式即内容的象意结构。汉语诗学从汉语书写中产生,而汉语书写复又以汉语诗学为指归。宗白华就曾说,中国汉语书写,是抽象灵动的诗。当书写在王羲之的时代完成了它美学样式,同时也就确立了汉字书写的诗性原则。高二适正是把他的诗性贯注于书写当中,从而成为中国当代特具诗学风度的书家(对杜诗的“瘦硬”“沉郁深幽”的解读,是高二适诗性原则一个来源)。
书写的诗性构成,这里不多说,历代均有论述。重要的是,诗性是书写的精神表现,它决定了书写的品质,同时也是评判书写品质最重要的标准,甚至在我看来是唯一的标准。(我以为高二适对于俗书的拒绝,特别是对恶书的痛斥,连对米芾这样的人都不留情,就是基于这一诗学标准,其他风格个性技艺能力等方面的都不足为奇)为什么我敢这么说,也许有高先生给了这样说的底气吧!
今天写字的人众,知书法的人少,有诗性的书写更少,俗书满地,恶书盈眼,而大多论书法的人,忘记了诗性,或不懂、或不讲诗性原则,以致多少俗书恶书假借艺术之名通行。所以,我们需要阅读高二适、学习高二适。这样,至少知道什么叫好字。
人间要好字。必须像高二适那样保卫书写的诗性。
(作者系著名文化学者、作家)
高二适书法作品
为大先生塑像
——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读后感
▢孟会祥
洋洋四十万言的《先生,高二适》,是曹洋先生高二适研究的最新成果,也是目前高二适研究高度和深度的标志。与高二适同村的曹洋先生,二十年孜孜矻矻、念兹在兹,成果不断,令人感佩。在研究过程中,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敬,桑梓之情的亲切,逐渐过渡到深刻理解和准确评价,曹洋先生终于完成了一座巍峨的高二适雕像。
高二适首先是一个诗人。“二适”的自许,自负不言而喻。他的诗继承江西诗派的传统,用典多、僻典多,点石成金,难以索解。曹洋先生以最吃功夫的治学方法,注解索隐,终于理清了高二适诗学体系。这一过程,无疑需要博大精深的文史知识支撑,才能窥见高二适的学问底蕴和文学才情。当然,曹洋也由此而成了有底气的学者。
诗言志,高二适也不例外。背后支撑高二适学者、诗人的,是其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人们熟知的“兰亭论辩”,当然不是为争一时意气,而是对道统、学统的维护,对中国文化史的维护。曹洋先生从高二适文化理想出发,以社会、历史、文化、学术等方法,全面剖析了论辩的内在成因、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更深刻地揭示了高二适“风骨”的内涵,也凸显了其传统“士”的精神与当代知识分子精神的融会。从某种意义上说,以论辩为切入点,结合高二适的文学、学术、艺术成就,《先生,高二适》彰显了高二适的精神体系。
由于“兰亭论辩”的巨大影响,人们反而往往对高二适的书学、书艺认识模糊、不足。《先生,高二适》对高二适书学、书法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和评议。在书学上,高二适先生对草书的研究最具历史价值。通过对《十七帖》《急就章》等研究,他得到了“草出于章”的结论并贯彻于草书创作。正是在“草出于章”的观念下,高二适敢于睥睨千古,“自信为国宝”。对笔法的探索,高二适远早于世纪之交的“新帖学”。特别是他对李世民、李治的研究和学习,“再发现”了晋唐笔法,其笔力在同时书家中,可谓迥出群伦。正是“草出于章”的卓越见解和晋唐笔法的自觉运用,其草书达到了淳厚古朴、汪洋恣肆的境界。曹洋先生集二十年研究,理清了高二适的书学体系,对当前书法的发展,意义尤其重大。实际上,当前书法界对高二适草书的成就,仍然认识不足,有待进一步讨论。
其志、其才、其学,最终完成的是其人。在伟岸的雕像前,我们不禁自省:是否是一个纯粹的人、耿介的人、有理想有担荷的人?是否有渊博的学识和卓荦的才情?是否通过对书法史的梳理,形成了坚定的艺术理想,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并为之不懈努力?我想,这也是曹洋先生高二适研究的现实意义所在。
(作者系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协书法批评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委员)
高二适 临杨凝式《神仙起居法》(求雨山文化名人纪念馆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