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第4次经贸会谈举行在即,为什么会谈地点还是选择了欧洲?特朗普为何对本次会谈保持沉默?当地时间9月11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向记者证实,斯德哥尔摩会谈后,中美很快将在下周迎来第四次经贸高层会面,并且地点就放在西班牙马德里。
中方代表团会在9月14日至17日前往西班牙与美方举行会谈,这也是中美经贸会谈在日内瓦、伦敦、斯德哥尔摩举行之后,第四次将谈判的地点放在欧洲,这既体现出欧洲在全球经贸秩序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同时也体现了中方对欧洲的重视。
回看过去几个月,双方的接触其实从未中断,从5月的日内瓦,到6月的伦敦,再到7、8月间的瑞典会晤,对话的延续性始终保持着,5月那次会谈达成的一些互降关税承诺,也已经实实在在地落地执行了,特朗普总统甚至在那次会后,高调宣布就稀土和教育资源问题达成了协议,这份协议在7月份的会谈中还被延长了90天。
他们先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动员,试图拉拢盟友一同对华施加关税压力,这被外界看作是重大行动的前兆,美国先是向欧盟提议,要不要一起对中国商品征收高达100%的关税?欧洲方面觉得这个数字太过夸张,根本不现实,于是选择了沉默。
一计不成,美国又转向G7集团,提议的税率区间调整为50%到100%,结果,G7那边同样是毫无回应,这种做法,与其说是外交游说,不如说是一种谈判策略:把一个八字还没一撇,甚至盟友根本不买账的潜在威胁,包装成一个可以拿到桌面上交易的筹码。
这种“无中生有”的手段,并非首次使用,就在8月中旬第三轮会谈开始前,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发难,指控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并威胁要启动二级关税制裁。
他们当时就想把这个议题塞进谈判,以此换取中方的让步,但那次会谈最终以“无结果”草草收场,如今,为了马德里的第四轮会谈,美方故技重施,主动增加了两个全新的议题。
其中一个,是已经纠缠了近8个月的TikTok出售问题,另一个,则是要求中国配合打击与俄罗斯相关的洗钱活动。
这两个议题的加入,标志着美方的意图已经非常清晰:他们不想再局限于单纯的经贸讨论,而是要将科技主权、地缘安全和金融监管等更复杂、更敏感的领域,全部捆绑进来。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加法”策略,中方的回应显得异常沉静,却力道十足,中国的筹码并非临时制造,而是植根于其庞大的市场现实,是一种“减法”的艺术——通过减少对特定美国产品的需求,将贸易摩擦的真实痛感,直接传递到美国国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豆,目前,中国对美国新一季秋季大豆的采购订单,是惊人的“零”,这个数字不是猜测,而是得到了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本人的公开证实。
这个“零订单”的威力,远超数字本身,它像一枚精准制导的导弹,直接命中了美国政治的软肋,那些大豆主产州,比如爱荷华、伊利诺伊,恰恰是美国总统大选中的关键“摇摆州”,农民的选票,对特朗普的政治前途,乃至共和党的中期选举都举足轻重。
贸易摩擦已经让美国的豆农和出口商怨声载道,今年的新季大豆出口量,同比剧降12%,创下了整整20年来的同期最低记录,滞销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美国农民正切身感受着这一切。
这种压力,甚至改变了一些人的政治立场,拉格兰,这位大豆协会的主席,以个人名义公开呼吁特朗普尽快结束贸易战,他强调,中国市场是无可替代的,其采购量曾经超过了其他所有客户的总和,更具戏剧性的是,拉格兰本人透露,他曾经是特朗普的支持者。
当曾经的支持者都站出来公开“恳求”时,问题就已经从经济层面,升级为了对执政根基的政治反噬,因此,让中国恢复进口大豆,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谈判目标,而是成了美方在马德里谈判桌上一个“必须争取”的选项。
分析认为,谈判桌上的“优势筹码”,在不经意间已经发生了转移,中国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也源于其早已开始的多元化布局。
通过加强与巴西、阿根廷等国的合作,中国已经成功降低了对美国大豆的依赖,加上国内豆油库存充足,北京方面在谈判中显然拥有了更大的耐心和定力。
一场虚实筹码的对决,即将在马德里上演,一边是声势浩大、不断加码的“制造筹码”,另一边是沉默坚实、直击痛点的“内生筹码”,谁的成色更足,谁的威力更大?
我们先来看美国的筹码,它的脆弱性在于其内在的矛盾和外部的阻力,就拿TikTok来说,美国官方给出的理由是所谓的“国家安全风险”,核心要求是必须拿到TikTok的算法规则,美国商务部长卢特尼克也曾表态,控制TikTok的方式可以商量。
极具讽刺的是,特朗普本人和白宫近期都高调开通了TikTok的官方账号,一边喊着“不卖就禁”,一边自己却玩得不亦乐乎,这让所谓的威胁看起来更像是谈判桌上的夸夸其谈,可信度大打折扣。
至于那个“盟友关税”的威胁,更是停留在“准备阶段”的虚张声势,欧盟和G7国家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贸易联系,让他们为了配合美国,而采取伤害自身的极端关税措施,这本身就不切实际,这些盟友,也未必愿意跟进美国以“购买俄油”为借口发起的制裁。
一个有效的威胁,必须具备可信度和执行力,美国手里的这两张牌,在这两点上都存在着明显的短板。
反观中国的筹码,其厉害之处在于它强大的政治穿透力,大豆订单归零,这个看似被动的市场行为,其产生的连锁反应,却通过美国国内的政治压力链条,清晰地传递到了白宫的决策层。
《财富》杂志评论称,这场大豆危机,可能对美国经济产生远超农业领域的广泛冲击,当贸易摩擦的后果不再是冰冷的经济数据,而是变成了农民的焦虑、出口商的抱怨和政治票仓的动摇时,它的分量就完全不同了。
中国的筹码无需高声叫卖,它的效应已经在美国国内自行发酵,这使得中方在谈判中能够坚守自己的立场:谈判必须建立在平等、尊重和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在不合理的压力面前,绝不会让步。
说到底,马德里会谈的本质,是一场美国“凭空造势”的谈判艺术,与中国“以实待虚”的经济定力之间的直接较量,中美关系,正处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或者说“新节点”上。
谈判能否取得突破,关键在于美方是否愿意从自己构建的那个复杂的威胁矩阵中走出来,回到解决其国内最紧迫、最真实的经济政治问题上来。
如果华盛顿继续高估自己“制造筹码”的威力,而低估中国“内生筹码”的韧性,那么马德里很可能只是重演又一次“无结果”的僵局,最终反噬的是其本国经济。
反之,如果美方能够正视大豆危机背后的真实压力,展现出务实和妥协的姿态,那么双方或许能为这段复杂的关系,赢得一个宝贵的稳定期,毕竟,对于中美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而言,合作,或许才是那条唯一的出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