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
广东省2025年
表彰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大会
在广州举行
共有499名特级教师、
1675名南粤优秀教师、
170名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得表彰
其中
华南理工大学教师
李旻、李汴生、陈庆军、殷素红、邓远富
获得“南粤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获奖教师简介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李旻
李旻,男,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教授,从教22年,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教改10余项,编写教材11部,发表教改论文19篇,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门、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省部级优秀教学案例3项。被评为华南理工大学教学名师,并荣获校级教学卓越奖1次、本科教学优秀奖10次以及研究生教学优秀奖1次。
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李汴生
李汴生,男,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从教四十余年,承担国家、省地项目60余项,发表论文3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22项,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2部、专著和教材5部,其团队和个人主讲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级精品示范课程,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等,曾获“南粤教坛新秀”“改革开放三十年广东省食品行业突出贡献专家”“校级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土木与交通学院 陈庆军
陈庆军,男,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从教二十五年,主持省级一流课程《结构模型概念与实验》,参与国家线上下一流课程《混凝土结构理论》建设,以第一作者主编住建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连续六届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奖,获学校教学优秀奖12次和“第九届学生最喜爱导师奖”等荣誉。科研上,以工程实践助推学科发展曾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殷素红
殷素红,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从教二十九年,作为专业负责人带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获评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作为专业核心课程责任教授,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广东省一流本科课程(线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获得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广东省教学名师”,本科毕业生“最喜爱的任课老师”等称号,所教课程获评“最有帮助的专业课程”。
化学与化工学院 邓远富
邓远富,男,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负责人。从教二十年,获批省级一流线下课程2门,获批广东省本科高校课程思政改革示范团队,出版教材5部;培养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多位毕业生成为不同行业的骨干和领军人才。
李汴生教授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参会
其事迹入选羊城晚报
与省教育厅共同推出的
《铸魂强师》特刊特别报道
李汴生
用心做好一件事 培养顶天立地人
李汴生教授事迹登上《铸魂强师》特刊
“你是个当老师的料!”40年前,大学毕业答辩结束时,老师和同学们的这一句评价,像一粒种子,悄然落在李汴生的心中。自1984年留校至今,李汴生始终坚守在华工这所岭南学府的三尺讲台上。教书、做科研、服务食品行业——看似简单的三件事,构成了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事业初心。
李汴生个人照
从搪瓷厂萌芽“学工梦”
李汴生对“教育”的初印象,萌芽于机器轰鸣声中。童年时他常去母亲工作的搪瓷厂玩耍,工人们熟练的操作刻入他的童年记忆。后来技术的进步让他见证了一条生产线从人工到机械的变革,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工业化的力量让他感到震撼,“学工挺好”的念头就此萌芽。
1980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往南走”。“改革开放,经济特区都在南方,家里人对广东也比较了解,认为南方很有吸引力。”他笑着说。就这样,他考入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攻读微生物工程专业。
彼时的校园里,“四个现代化”的号召振奋人心,校园里每天都充满了生机,李汴生也用行动为梦想助力。大学四年,他不仅成绩拔尖,还担任学习委员。那时学习辅助材料稀缺,他便把老师总结的有机化学反应式整理好,手刻蜡板、油印成册,发给全班同学。沉稳、靠谱是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一致评价。
李汴生大学期间到工厂实习(后排左一)
毕业那年,正值华工复办食品工程专业之时,急需青年教师,系里希望他留校任教。起初他对自己是否适合任教心里没底,但在老师、家人和朋友的鼓励下,逐渐坚定了信心。“毕业答辩时,当我流利地回答出老师们提出的问题,并获得优秀答辩成绩时,大家都对我说:你是当老师的料。”
一句肯定,让李汴生选择了留下。留校后他从未停止学习:硕士、博士、赴美访学,从跟随老师领悟到独立开展科研项目再到出国进修,李汴生一路从青涩助教成长为教授,不断实现自我的“进阶”。“他们皆我师,恩泽吾终生,涌泉无以报,击鼓传后人。”李汴生用这四句话道出对师恩的感念。他立志要把所学回报给国家、社会,传承给华工一代代学子。
教学理念传递“向上三观”
对于专业课的教学,李汴生从不照本宣科。从站上讲台的那一刻起,他便不断探索教学内容与方法。早年没有电教设备,他就手绘图表挂在黑板上,省下板书时间多讲原理;如今虽然普遍使用电教设备,他却反而经常用板书。“以前少写是为了多讲,现在写板书是为了让学生多思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愿意跟着你的思路走。”
李汴生总说:“我们要教会学生科学的思维,帮他们打开认识专业和世界的窗口。”讲《食品加工保藏原理》时,有学生问“食品为什么要加工”,他没有直接抛出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从人类进化史讲起:“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就是会用火烹饪——火不仅带来温暖,更带来健康长寿。”再结合高温杀菌、微生物抑制的原理,从工业化角度层层剖析,学生们一下子豁然开朗。
李汴生给学生上课
“我们的专业课,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实际运用的例子。”课上,李汴生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配合讲解专业理论与技术原理;课余,他常带着学生深入企业实习,探讨理论的应用。华工校友、广东省食品学会秘书长彭红梅回忆,李汴生常给学生介绍生产一线的设备,“这无形中激活了我们探索和创新的愿望,也提升了我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教40年,李汴生始终秉持“先育人,再育才”的理念。在他看来,优秀的人才首先要有“向上的三观”,其次才是专业技能。课外,他常组织课题组活动——打球、郊游、观影……其间与学生聊人生、谈理想,潜移默化地传递价值观。他说,想要让学生成为“顶天立地”的人。
李汴生与学生外出活动
从解“口感难题”到守“舌尖安全”
“民以食为天,用我的专业知识服务国家社会,是我的一大心愿。”李汴生从不是“书斋里的学者”,他的科研聚焦食品产业的“痛点”——从传统食品现代化改造,到食品安全控制,再到企业技术升级,李汴生及其团队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华工一贯理念: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让科技和人才资源走出校门、服务产业、贡献社会。
无穷食品的转型,是他科研生涯中的经典案例。此前,肉禽类产品高温杀菌后总面临“口感软烂”的问题,这个世界性难题也制约了无穷食品的发展。李汴生团队深入企业车间,一次次调试杀菌技术、改进设备和工艺,终于找到解决方案,效率和质量都大幅提高,并推动了整个禽类加工行业的发展。此后,无穷食品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十多年间带动经济效益超百亿元。
李汴生到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广州利口福的粤式包点、中山咀香园的广式月饼、广东点都德的传统点心——这些老百姓熟悉的食品,背后也有李汴生团队的贡献。粤式点心在工业化生产时容易失味,还存在安全风险。李汴生表示,团队要做的不只是研发技术,更要帮企业从“靠经验”转向“靠科技”。他们与企业共建研发中心,从管理体系到人才培养,全方位帮助企业实现产业升级,让传统美食既能“走得远”,又能“保原味”。
作为广东省食品学会理事长,李汴生还首创了基层“科技服务站”——把实验室“搬”到企业门口,帮企业改造设备、开发新技术、共建实验室。在他看来,和企业打交道的过程并不是单向的“输出”,同时也是由实践向理论、由科研向教学的“输入”。
除了帮助企业破局,李汴生还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他通过政协提案、媒体采访、科普讲座为食品安全发声。他的多个提案获评“优秀”,本人也荣获广东省政协优秀履职委员的称号。
40年春风化雨,桃李满天下,但李汴生常说的还是那句:“用心,才能做好一件事。我希望能把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这不是什么豪言壮语,是一位老教师用40年光阴写下的最朴实的答案。
李汴生获奖感言
“高等教育精在专业素养、神在人格完善”,这是我教学中不断探索的真谛。获得“南粤优秀教师”称号是对我教师生涯的美好总结,但育人和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没有尽头。
此次获奖不仅是对教师个人
数十年如一日深耕教育领域
潜心教书育人的高度认可
更是华南理工大学教育教学质量
与人才培养实力的生动体现
未来
学校将以这些优秀教师为标杆
进一步激发全校教职工的育人热情与创新活力
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华工力量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文:党委教师工作部、党委宣传部、羊城晚报
微信编辑:杨晓霓
初审:冀早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