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期荐书,要推荐的是金冲及先生所著的一本小书,大概只有三百页,叫《决战: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应对三大战役的》。
为什么要推这本书呢?首先它很符合我个人的一类阅读偏好,我愿称之为「大家小书」,顾名思义,就是大学者所写的小部头。
这样的书有很多优势。通常情况,大学者都是写大部头的,比如金冲及先生,他是我们国家党史和近现代史研究的专家。他生前供职的单位是中央文献研究室。
众所周知这是一个专门修国史、治官史的机构,在这里工作的研究人员能够看到大量的历史档案,比较系统窥见历史的全貌,再据此写出代表官方观点与评价的著作。
这样的著作基本都是大部头。金冲及先生是《毛传》《周传》的主编,在他的主持下,这两部修得比较早的领导人传记,我认为水平是较高的,可读性和历史细节的还原度都拉得比较满,能体现老一辈学者的功力。
这就是我所讲的「大家」。而所谓的「小书」,对他们来讲就像「高射炮打蚊子」,能较为轻松地拿捏,作者写得轻松,读者当然也就看得轻松。
具体到这一本《决战》来说,历史小书之所以能做到「小」,大多是因为作者在大事件中选取了一个小角度。
说是小角度,其实也不小了。这本书讲三大战役,不是讲哪场战斗怎么进行,哪支部队怎么摆,而是聚焦到高层,即两军统帅的战略较量,也就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之间的较量。
战略的较量是「王不见王」的,却又是胜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毛蒋之间的较量长达十余年,到三大战役之时便进入了决战时刻。正如金老先生在书中所说:
对军事统帅来说,战略决战是检验他的战略眼光、驾驭复杂局势能力以及意志力的最好试金石。
从统帅的角度来写战史,尤其是写决战有什么好处呢?
第一,战争是一个空间和时间紧密结合的行为,如果要专注于啃明白战役的具体发展过程,是一个有点费脑筋的事情,非得结合书本和地图不可,否则极容易把自己搞迷糊。
而从统帅思维和决策的角度看,则更容易聚焦到战争中人的作用。一切事物有了人,就会变得生动,甚至更接近于讲故事。
第二,看两个统帅的较量,本质上是在看领导力,不仅看它能怎样强有力地引导若干次战役,更是看领导力怎样强有力地塑造一个组织。
一个团队的高下之别,极大程度与领导力相关。因此这本书不光是战史了,更像一部活生生的领导力教科书,而且一部书里就囊括了正面和反面两部教材。
第三,充分带入到统帅的角度后,对历史兴亡更替有了更直观的喟叹。
这话说来有点拗口,我举个例子吧。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从蒋介石的角度,很容易想到一个让他忧伤的题目,叫「我是怎么把江山丢掉的?」。
金冲及先生在书中多处引用了蒋介石的日记。你会发现,这位蓝军统帅几乎是在不断地痛心与幻想中,无可挽回地滑向了自己的大失败。
所谓的最悲剧的事情,就是眼睁睁地看着悲剧发生,但是无能为力。身在局中的蒋先生,从不轻易承认自己的错误,但只要一开上帝视角,却发现他到处都是问题。
而在我们这一边,主席是不写日记的。但是,书中也大量引用了他与各路将领的往来电报。这些电报基本都是主席亲拟的,其意义在于,它们是战略意志在战场上的直接体现。
用句玩笑话,这也是写日记的人和不写日记的人之间的决战。
尽管胜败早已有定论,但历史研究要做的工作是回答一个为什么。胜利的人到底胜在哪里?失败的人到底又败在哪里?金冲及先生在书里分析了很多,也概括了很多,用他的话说:
他们最后的一胜一败实在不是偶然的。
关注这个传达室
更容易看到我的推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