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泼冷水:你花的 VI 升级钱,可能 70% 都在 “做无用功”?
我见过太多老板踩 VI 升级的坑,总结下来就三类,每类都在白白扔钱:
- 坑 1:只改 logo,空间 “原地不动”
有个做饺子的老板,花 4 万把 logo 从 “老饺子图形” 改成 “简约线条风”,但门头还是原来的红色、桌椅还是棕色,新 logo 挂在老门头上,怎么看都别扭。顾客吃了两次还问:“你家就换了个标?没别的变化啊”—— 结果新 logo 没记住,老顾客还觉得 “变陌生了”,4 万设计费等于打水漂。
- 坑 2:贪多求全,符号堆得 “没重点”
另一个奶茶店老板,升级 VI 时又加 “云朵元素” 又加 “奶茶图形”,还把主色从粉色改成 “粉蓝渐变”。结果呢?logo 复杂到印在小杯身上看不清,门头做渐变效果多花了 3000 块,顾客喝了三次,只记得 “颜色挺花”,说不出具体符号 —— 设计费花了 6 万,落地成本多了 2 万,辨识度反而不如之前。
- 坑 3:只看 “好看”,忽略 “落地成本”
有个日料店老板,跟风搞 “极简风” VI,logo 用了细线条字体,空间要装 “悬浮式木质吊顶”。结果线条字体印在菜单上,老人看不清;悬浮吊顶比普通吊顶贵 5000 块,还容易积灰难清理。用了半年,又花钱把字体加粗、吊顶改成普通款 —— 等于花了两笔钱,还折腾。
这些坑的核心问题就一个:没搞懂 “VI 升级是一体化工程”。logo 是 “符号源头”,空间是 “符号落地的战场”,两者脱节,再好看的 logo 也没用,花的钱全是浪费。真正值钱的升级,是让 logo 的符号能 “跑” 进门头、桌椅、杯子里,顾客看一眼就记住,还能帮你省成本。
二、一体化 VI 升级的 3 个关键动作:每步都算清投入产出比
别觉得 “一体化” 就是要花大价钱,其实核心是 “1 个符号用到底”—— 把 logo 里的核心元素(颜色、图形),复制到空间的每个角落,既省成本,又能加深记忆。这 3 个动作,我用国内外案例给你讲透:
1. 先 “扒” logo 的核心符号:别搞新的,就用现成的
很多老板升级 VI 时,总想着 “彻底换新”,结果顾客认不出,成本还高。其实最好的做法是:从老 logo 里找出顾客已经有点印象的元素(比如颜色、小图形),优化一下,再用到空间里。
- 国外案例:In-N-Out 汉堡(升级后更聚焦)
In-N-Out 之前的 logo 是 “红白配色 + 字母”,升级时没换颜色,也没改字母,就做了一件事:把 “红色箭头” 这个小元素放大,用到了门头和空间里。比如之前门头只有红白字母,升级后加了个红色箭头;空间里的点餐牌、员工工服,也都加了这个箭头。
你算笔账:没换主色,印刷成本和之前一样;没加新图形,制作门头、灯箱的成本比 “全换新” 省了 35%。但效果呢?顾客之前就记得 “红白配色”,现在多了个 “红色箭头”,记起来更具体 —— 看到红白配色 + 箭头,就知道是 In-N-Out,辨识度反而升了。
- 国内案例:霸王茶姬(符号从 logo 跑进空间)
霸王茶姬的 logo 核心是 “东方风字体 + 水墨线条”,升级 VI 时没改这个,而是把 “水墨线条” 用到了空间里:门店的墙面用浅灰色 + 细水墨线条,桌椅的边缘也做了线条设计,甚至杯套上的图案,也是 logo 里的水墨线条延伸。
成本有多省?水墨线条是单色印刷,墙面刷灰 + 贴线条,比 “做复杂壁画” 省了 40%;杯套和 logo 用同一套设计,不用单独开模,印刷成本低了 15%。但顾客的感受呢?进门店就觉得 “和 logo 的风格对得上”,喝奶茶时看到杯套的线条,又想起 logo,记忆点更牢 —— 甚至有人因为 “线条好看” 拍照发圈,免费传播。
2. 空间设计 “抄” logo:颜色、图形直接用,省成本还统一
最傻的做法是 “logo 是一套,空间是另一套”—— 比如 logo 是蓝色,空间却用绿色;logo 有圆形元素,空间全是方形。其实空间设计不用费脑,直接 “抄” logo 的元素就行。
- 国外案例:Shake Shack(绿色符号贯穿到底)
Shake Shack 升级 VI 时,logo 主色还是 “经典绿”,但做了个关键动作:把 “绿色” 从 logo 延伸到空间的每个细节。比如之前门店只有遮阳棚是绿色,升级后:点餐台的台面是绿色、座椅的靠垫是绿色、甚至打包袋的提手也是绿色。
你想,绿色是基础色,买绿色的座椅套、刷绿色的台面,成本比 “定制小众色” 低 25%;而且所有绿色元素都和 logo 呼应,顾客不用费脑记 —— 看到绿色,就知道是 Shake Shack。更重要的是,不管在上海商场还是纽约街头,门店的绿色元素都一样,装修不用 “一店一设计”,全国门店的装修成本比之前省了 40%。
- 国内案例:老乡鸡(老符号新用法,省成本还留老顾客)
老乡鸡之前的 logo 有 “老母鸡图形”,升级 VI 时没丢这个符号,反而把它放大,用到了空间里:门口的老母鸡雕塑换成了更简洁的样式,墙面挂了 “老母鸡 + 稻穗” 的简化画,甚至菜单封面,也用了 logo 里的老母鸡图形。
成本怎么省?老母鸡雕塑是批量制作的,比 “定制新雕塑” 省了 3000 块 / 店;墙面的画是印刷品,比手绘壁画省了 2000 块。但效果呢?老顾客看到 “老母鸡”,觉得 “还是熟悉的老乡鸡”,不会因为升级而流失;新顾客记住了 “有鸡雕塑的店”,比记 “红色门头的店” 更具体 —— 复购率反而涨了 18%。
3. 小细节 “重复” 符号:花小钱,让顾客记牢
很多老板觉得 “空间升级要靠大装修”,其实小细节才是 “低成本高回报” 的关键 —— 把 logo 的符号用到杯子、菜单、甚至员工工服上,重复曝光,顾客想忘都难。
- 国外案例:星巴克(绿色符号藏在细节里)
星巴克升级 VI 时,logo 还是 “绿色双尾海神”,但它把 “绿色” 藏进了小细节:杯盖是绿色、吸管套是绿色、甚至员工的工牌挂绳也是绿色。你想,杯盖、吸管套这些小物件,成本能有多高?但顾客拿杯子时,看到绿色杯盖;喝奶茶时,看到绿色吸管套;买单时,看到员工的绿色挂绳 —— 一天之内反复看到 “绿色”,想不记住星巴克都难。
更关键的是,这些小物件的制作成本极低:绿色是基础色,批量采购比定制色省 10%,但回报是 “免费传播”—— 顾客拿着绿色杯盖的星巴克,走在街上就是移动广告,比投传单划算多了。
- 国内案例:蜜雪冰城(雪人符号用到极致)
蜜雪冰城升级 VI 时,雪人 logo 没大改,但把 “雪人” 用到了所有小细节里:吸管上印了迷你雪人、打包袋侧面有雪人、甚至门口的小海报,也是雪人在喝奶茶的图案。你算笔账:吸管印雪人,只是多一道印刷工序,成本增加 1 分钱 / 根;打包袋加雪人,不用改尺寸,成本没多花。但效果呢?顾客喝奶茶时看到吸管的雪人,拿袋子时看到侧面的雪人,一天之内见 3 次,想不记住 “蜜雪冰城的雪人” 都难 —— 甚至有小孩因为 “喜欢雪人”,拉着家长反复买。
三、避坑指南:3 件事别做,否则升级等于白干
搞一体化 VI 升级,不是 “越复杂越好”,反而要 “少而精”,这 3 个坑一定要避开:
1.别彻底抛弃老符号
有些老板觉得 “老符号土”,升级时全换掉,结果老顾客认不出,新顾客记不住。比如有个汉堡店,之前的 logo 有 “黄色汉堡图形”,顾客都知道 “黄色汉堡的店”,升级时把图形换成了 “蓝色星星”,结果老顾客路过都没认出来,客流掉了 20%。正确的做法是:保留老符号的核心(比如黄色),优化样式(比如把复杂汉堡图形改成简约的),既留老顾客,又吸引新顾客。
2.别忽略 “落地成本”
选设计方案时,别只看 “好不好看”,要问 “落地要花多少钱”。比如有个咖啡店,选了 “渐变色 logo + 弧形吊顶” 的方案,设计费花了 3 万,结果落地时:渐变色印刷比单色贵 30%,弧形吊顶比普通吊顶贵 5000 块,算下来多花了 2 万,完全没必要。选方案时,一定要让设计公司算清:印刷成本、装修成本、后期维护成本,选 “好看又省钱” 的。
3.别搞 “一店一设计”
有些连锁老板觉得 “每个门店要不一样才显特色”,结果每个店的装修成本比 “统一设计” 高 40%,还没辨识度。比如有个奶茶品牌,A 店是粉色、B 店是蓝色、C 店是绿色,顾客记不住 “到底哪个颜色是它”。正确的做法是:所有门店用同一套核心符号(比如统一颜色 + 统一图形),只在小细节(比如墙面海报)做微调,既省成本,又能保证辨识度统一。
四、总结:一体化 VI 升级,不是 “花钱改样子”,是 “花钱赚记忆”
最后再跟你算笔明白账:
- 搞一套 “一体化 VI 升级”,设计费可能只要 4-5 万,空间调整花 3-4 万,总共 8 万左右;但你能省:后续印刷成本(比混乱设计省 20%)、装修成本(比一店一设计省 40%),还能赚:顾客辨识度提升 50%、复购率涨 15%-20%,半年就能回本。
- 反之,只改 logo 花 5 万,空间没调整,钱白花,顾客记不住,等于做了场 “无用功”。
餐饮老板赚钱不容易,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VI 升级的核心不是 “换个好看的 logo”,而是把 logo 的符号变成 “顾客能记住的标签”—— 让 logo 的颜色、图形,跑进门头、桌椅、杯子里,让顾客看一眼就认出来,还愿意帮你传播。这样的升级,才是真的 “花小钱办大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